Saturday, 31 December 2016

真妄二心

【真妄二心】
真心和妄心。真心是属于本有的,无分别的,无変动的,非善非恶的,超然於境界之外的,当吾人于无念而又非睡着時,便是这—种心现前;妄心是属于后天生起的,有攀缘的.,有分别的,常変动的,能善能恶的,牽拘于境界之内的,当吾人思慮了别時,便是这—种心现前。楞伽经以海水与波浪比喩此真妄二心,海水常住不変,如真心,波浪起伏无常,如妄心。

Sunday, 11 December 2016

【初褝略说 33 :周遍法界 】


  【初褝略说 33 :周遍法界 】
    妄心前导,真如觉性在后。
我们通过五官和外界接触,生起思考见解,过后才知道对在那里,錯在那里(觉性在后)。。行禅時,我们闭起眼睛,切断外界的接触,也不作任何的期待,让心没有外缘,耐心的等待心尘落定,给跟随后头的觉性有足够的时间,慢慢的现行起观,让觉性自己亲自看看自己所跟随的妄心,在行禅時,心丶尘沒有外触的情况下,察觉妄心习以为常的行为动作
。。
虽然真性由妄心遮染,但,长态性的持戒行禅坚持之下。。烦恼渐失。即是真如正觉行䛊作用下,内可薰息妄染。。年已继月的不断用功,淸洁力在戒禅深化作用之下,真如正觉的后续作用,无声无息的现起了四禅八定乘愿再來的演化。。三十七道品,五位百法。。娈異生死。。行人在禅的鋭利審察专注力的助力之下。。在心灵深处之中,找到真如本体。。—个不生不灭,常乐我浄,心境皆寂,历经万劫,真如依然如故,始终清洁如—,即是所谓的一如真如。。是为如如。真如的后续作用。。四禅八定。五位百法。。。周遍法界。。
行者找到了真如,如獲明珠。而真如也在禅者的努力下,重见了天日。
由自己戒禅努力,亲证自己奮斗得来的成果,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学问。諸註解于经典上的
,是不同法门不共般若的註詮,各别行人对佛学的见解和看法,就如服装店里的衣服,不是全部都合我们穿的。在我们自己的戒禅深化,变異生死之后,方能分辨虚实。不必随意就接纳未经我们自己证实的一切,避免带给自己修正上不必要的困境和浪费時间。。只有自己才能真正的幚助自己丶解救自己,不是任何外在超然能力可以解救我们的。

Friday, 9 December 2016

八解脱

【八解脱】又名八背拾,即八种背弃捨除三界烦恼的繫缚的禅定。

—,內有色想观外色解脱,谓心中若有色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來,应该观想到外面种种的不清淨,以使贪心无从生起,故叫解脱。

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即心中虽然没有想念色的贪心,但是要使不起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就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洁,以使贪心永远无从生起,所以叫解脱

三,淨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一心观想光明丶清洁丶奇妙丶珍宝的色,叫淨解脱,观想这种淨色的時候,能够不起贪心,则可以证明其心性
,已是解脱,所以叫做身作证,又他的观想,已经完全圆满,能够安住於定之中了
,所以叫具足住。

四,空无边处解脱。
五,识无边处解脱。
六,无所有处解脱。
七,非想非非想解脱。
(四五六七的四种解脱,都是无色界的修行人,各在其修定的時候,观想苦丶空丶无常丶无我,使心愿意捨弃—切,所以叫解脱。)

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灭受想定又名灭尽定,谓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
,就会领受色声香味觸之五尘,领受五尘,就会生出种种的妄想來,若有灭除受想的定功,则—切皆可灭除,所以叫灭尽定。

Wednesday, 7 December 2016

三餘,界内,界外,事教,理教。

[三餘]
声闻缘觉行人虽然己经证入无餘涅槃的境界,但是因为还有三事的残餘,所以不是真正的无餘。三餘: 烦恼餘,业餘,果餘。烦恼餘谓虽已断尽三界内的见思惑,但是还餘着界外的无明惑未断。业餘謂虽己断尽三界内的漏业,但是还餘着界外的无漏业未尽。果餘謂虽己脱离三界内分段生死的苦果,但是还餘着界外变易生死的苦果未离。。

[界内]
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之界。

[界外]
三界之外。

[界外事教]
指天台宗所说的别教。别教的菩萨,迷中道之理重,故要分别一切事物以方便悟理,谓之界外事教。

[界外理教]
指天台宗所说的圆教。圆教菩萨迷理较轻,故不假借分类别事物的方便,而直谈一切万法为中道实相妙理,謂之界外理教。

[界内事教]
天台宗說三藏教虽然精究五藴十二处十八界等事相之法门,但其理只属偏真之空理,究竟的道理还很淺薄,故贬之为界内事物。

[界內理教]
指天台宗所说的通教。通教谈论事相虽然遜於藏教,但窮理较深,达於生即无生,空即不空,故褒之为界內理教。


Saturday, 3 December 2016

不共般若

【不共般若】
佛说般若经,分为共与不共兩种,能共通於声闻缘觉菩萨之法的,叫做共般若,只谈菩萨所行之法的,也就是不共通於声闻缘觉的,叫做不共般若。天台以共般若为通教,不共般若为别圆二教

【通教】
共通的教法,为天台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二。三乘人的根器虽然人人不同,但有许多共通的特性,诸如通观无生,同证无学,同出分段生死,同入涅槃的化城等等,故称通教。

【別圆二教】指天台四教中的别教与圆教。

【别教】
指与二乘别異的—乘者是。

【别教一乘】
如華嚴经对顿根的行人,不谈三乘,直显—乘者是。

【—乘】
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乘是車乘,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乘。

【圆教】
大乘究竟圆满的教法,为天台所立四教之第四,或華嚴 宗所立五教之第五。

【圆教四門】
天台宗说圆教有四门,即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

【五教】
華嚴宗将䆁尊—生所说的教法,判为五教。—,小乘,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终教,四,大乘顿教,五,一乘圆教。


Sunday, 27 November 2016

人性棋子


【人性棋子】
虽然生活处事以人性与道德,是最髙点。但,只要我们冷静的反观,现代市场金融技术和犮展,国际形勢的变化,经济合作的全球化,资本化的团隊与国家间的掠夺,以及大国博奕影响区域形勢的现代世界,以利他主义,慈悲喜舍丶六波罗密是不相应,格格不入的。。只要我们自己看看当今世上,那些以宗教或专治的国家,有那个真的有自由,和平
,繁荣?
现代化的专业管理,精英塑造经政结构話語权,影响—国普罗大众的生計,是大勢所趨的局面。每—国都有不同的国情,落实管理与善于处理䜣诸情感䜣求煽动,善解论为域外大国博奕口号借口的棋子的必然局面。虽然受到国际不定因素的影响不能达到先知先觉,但对局势的发展和去向,也要有—点预知。同時,纪律大过民主。缺乏纪律,失序不利民生与犮展。。经济有了成长,社会有纪律才有稳定可言。而管理祟教与教育符合治国的政治利益。
佛学乃真理,文字难以表达的心灵之学,以人为本,乃出离生死的脱俗教育。在佔多数的俗世人们治国平天下的愿景中的大行大义的道理下,是两回事。。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对俗世荣耀的世人具足吸引力。而修行者则剛好相反,放下世俗的财色名食睡权利和名望地位等的贪爱,修心养性
,方能找到知见迷惑苦困之因,找回草根人性,征服自己,为自己带来苦的止息,成就自己背负自己的重托,完成该作的任务已尽丶心愿已了,不虚此行。满意自己对自己的期待。。。最终了知三界由来。。治好了自己,再来医好别人。。达到和平安宁的社会责任和目地。佛教虽然不是编制策略管理国家经政的体制。
。但与政治都有为国家带来利益和贡献。创造社会和谐与安宁的价值观,国家情感的归属和认同
。人我二利双赢的策略。重理轻文的社会风气之所不能及之处。
短暂人生,灭苦修行本来就是非常迫切,这—世必须要完成救度自己的使命机会,也是我们对自己不能推却的应尽责任。耗尽—生的時间和努力,去追求和自己本性慧命相左的事物,是不是值得的
?行人最终所学到的自心世界,如果没有平定,不能征服自己,反而要征服别人和外在的世界,那么我们就要有自知之明。。
法句 165
无论利益他人的事有多重大,也莫忽视了自身的利益;清楚地知道了自身的利益(道丶果与湼槃),他应全力获取它。

Friday, 25 November 2016

二种生死丶二种涅槃

【二種生死】
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
分段生死是凡夫们於三界内肉體上的生死。
變易生死是菩萨們於三界外精神上心念生灭的生死。见二死條。


【二死】
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
一切衆生,在三界六道中,由於善惡業所惑,其夀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
三乘聖者,已断见恩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结果,迷想漸滅,證悟渐增,此迷悟的遷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後期,恰如一度生死,其變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變易生死,或不思議變易生死。


【二种涅槃】
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阿罗漢惑业已盡,生死已了,但其身體還在,名有餘涅槃,或有餘依涅槃,
言其生死之因雖盡,但猶餘有漏的依身:待其依身亦亡了,才名無餘涅槃,或無餘依涅槃。。


Tuesday, 22 November 2016

【法的现像是平等的】

【法的现像是平等的】
我们都一様的有身心,生活在一样的法则世界里,成住坏空丶生老疒死,也都具有一様的觉性,也一样的都能证悟。没有高下贵賤深淺的差别。。—律平等的。

Saturday, 19 November 2016

平常心

放下优等生和世袭精英的俗世态度。。
一个托钵者所能理解的态度是:
平常心丶同理心。
我们只是凡众。。。
。乞士。。

《平常心 丶如理心 》。

放下优等生和
世袭精英的
俗世态度。。
—个托钵者所能
理解的态度 :
《平常心 丶如理心 》。
。。我们只是凡众。。
。乞士。。

Friday, 18 November 2016

My Journey: 三学

My Journey: 三学: [三学] 戒学丶定学丶慧学。戒即禁戒,律藏所詮,能防止人们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悪业。 定即禅定,经藏所詮,能使人们静慮澄心。 慧即智慧,论藏之所詮,能使人们发现真理而断愚痴。 修此三学,可以由戒得定,由定发慧,最终获得无漏道果,所以三学又名为三无漏学。 ...

三学

[三学]
戒学丶定学丶慧学。戒即禁戒,律藏所詮,能防止人们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悪业。

定即禅定,经藏所詮,能使人们静慮澄心。

慧即智慧,论藏之所詮,能使人们发现真理而断愚痴。

修此三学,可以由戒得定,由定发慧,最终获得无漏道果,所以三学又名为三无漏学。

My Journey: 灭尽定

【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或称灭定,在此定中,以灭受想二心为主,最后並六识心所亦灭,是最后—定。
 困境容易学好丶纯樸接近清纯而易入禅得定近真。相反的,见解与烦恼越多也就越困难。。 人是可以教育的,所以是可造之材。由于根器不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行禅成功的。。除了行禅之外,其他的方法就是不共般若。。由于不同{格格不入}的方法,因此行人只在自己的角度上用功,很少会理解到其他法门最后所证相同。
无论大小乘都一樣,法的真正目地是引出佛性,至得果佛性的作用。。成功都在晚年。…
放下一切见解,才能力灭绝无线形的自赞䛼他,{法从㳟敬中求],才易返樸归真。尚若无法得到禅学,从事不共般若法圆成愿望,也是不虚此行的。

灭尽定

【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或称灭定,在此定中,以灭受想二心为主,最后並六识心所亦灭,是最后—定。
困境容易学好丶纯樸接近清纯而易入禅得定近真。相反的,见解与烦恼越多也就越困难。。
人是可以教育的,所以是可造之材。由于根器不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行禅成功的。。除了行禅之外,其他的方法就是不共般若。。由于不同(从文字的表面上来看是格格不入)的方法,因此行人只在自己的角度上用功,很少会理解到对方最后所证共同。
无论大小乘都一様,法的真正目的是引出佛性,至得果佛性的作用。。成功都在晚年。
放下—切见解,才能灭绝无形的自赞䛼他,(法从恭敬中求),才易返樸归真。无法得到禅学,从不共般若法圆成愿望,也是不虚此行的。

Tuesday, 15 November 2016

My Journey: 【行为与教育】生老疒死,一无所得。家庭也然,—无所得丶服务真诚丶不为回报。。—有不得,鷄犬不宁,先破...

My Journey: 【行为与教育】生老疒死,一无所得。家庭也然,—无所得丶服务真诚丶不为回报。。—有不得,鷄犬不宁,先破...: 【行为与教育】 生老疒死,一无所得。 家庭也然,—无所得丶服务真诚丶不为回报。。 —有不得,鷄犬不宁,先破安宁,后坏福业,温馨已灭,家疒卮臨。 不为回报,本是应尽的责任 ,即是种福功德,兴家旺业 的努力和耕耘。天理论常,必有所归。 只为所得,典当功德,落得一无所有。。炴及魚池。。...

Monday, 14 November 2016

【行为与教育】 生老疒死,一无所得。 家庭也然,—无所得丶服务真诚丶不为回报。。 —有不得,鷄犬不宁,先破安宁,后坏福业,温馨已灭,家疒卮臨。 不为回报,本是应尽的责任 ,即是种福功德,兴家旺业 的努力和耕耘。天理论常,必有所归。 只为所得,典当功德,落得一无所有。。炴及魚池。。

Saturday, 5 November 2016

初禅略说 32【不同根基,共同目地】……..

【不同根基,共同目地】





亲证四禅八定 :  行者自证三界由来及生命的起源。
戒禅深化 :   心的离诸识㦓,无明灭尽而生起解脱生死的智慧。

[三界九地]
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因有淫食二欲,故名欲界。下起初禅,虽已断欲,尙有色身,故名色界。再上则四空天,色身亦无,故名无色界。九地者:欲界彙为一地,名五趣雜居地。色界有四地,即初禅名离生喜乐地,二禅名定生喜乐地,三禅名离喜妙乐地,四禅名拾念清净地。无色界有四地,即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合为了九地。

无法内证了解四禅八定的行人,只好从经典文字记录中寻找与禅学相关的心法変異见解知识。不是自心変異生死時,历历自心亲观现起的心法(心的动作)。也即是说没有自心的变異生死、生死尽、的动作。。只是知识上的知见。(由道心丶果心引起的四禅八定的演化内观者除外)

行人如果没法入禅,迭擇其他的法门,可以到达类似近行定(入流亡所)的目地。。也有者外习经论的佛学见解来迖到文字上的通达。文字不能完整的表达内心特有的一切,而不同派糸又以不同的方便法来表达回归自性的目的,而行人又容易被自己的方便法所束縛。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同樣的耗去了人生大半的時间。四禅八定与戒禅深化作用而自证三界由來,想要用其他方法来达到禅学的目地,是非常困难的。

了解与证实还不明确,心的行动与执行就难于实行。即使严格执行戒禅,制心一处给予归零再从头开始,无始以来内心随顺贪爱的习惯,並不是说改就改的,更何况文字上的了解,要达到心的确认,生起愿行与落实行动还是有一个必然过程和距离

多様化的不同方便法,说法是林林种种的,多姿多采的。。听出耳油的。。而那些专注戒惮心法者,却严肃无声和无法可说。。各有所长的。佛学的广逑深奥包括了种种法门和行人。。

靠自己持戒行禅深化所得的内心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经典可以借鉴。但是,学习别人加诸註解于经典论说的,是学习别人的看法见解。。

註: 行禅時不作任何的期待。。也不接受任何没有自己証实的一切,包括本篇。。这种精神就是導致自证的要素。



漫漫㱑月,此経段默默—处的。。等待着—颗驚喜者的出现,为他点燃道果初燈。。为他见证此地。。为他加油。。

Friday, 4 November 2016

[五位百法]

[五位百法]
唯識宗立五位百法,以总括宁宙万有。
五位者心法丶心所法丶色法丶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百法者心法八,是识的自性,心所法五十一,是识的所属,色法十一,是心法心所法之所変,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是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分位,也是与心色皆不相应的法,
无为法六,即前四法的实性,合之为一百法。










Saturday, 22 October 2016

【法也应舍,登岸弃舟】





経文记戴的是息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語正论,修诸善本的戒禅清净,引起的内心生死变異之法,即是所谓的离言相説,言语道断的内心之法。。相反的,世人却乐于在文字表面的认定,论说共鳴。却不嚴肅安静的,往內心去找。。耗尽一生的时光,辛苦追求的佛学,換取得到的是一个程度上取巧的崇拜与伩仰之学,而不是自心通过戒禅清净。。証知一切法皆悉寂滅。。生身煩惱二余俱盡的自心亲证。自心的证悟,而自心如愿己嘗之学。自心讃嘆不已。。

成住坏空丶无常空苦无我的法则,从不休止的运行着。不会因为为我们的心意愿望而改变。世上万物,成住坏空。。无论是在森林、海洋、山河地洞或天涯海角的任何地方,都无法逃脱这个事实。认清与接受这个真相,由內觀去观察處理我們内心的根本煩惱,以戒禅深化变異生死至到放下根本煩惱,回歸寂静。。。。在禅的专注坚持的助力之下,找到真如。。了知三界由来。即是修諸善本。。方能証知一切法皆悉寂灭。生身烦恼二余俱尽。。。。

【生身】诸佛菩萨的身体,有法身与生身两种,他们所证得的理体叫做法身,肉身叫做生身。




Saturday, 10 September 2016

初禅略说(31) [声闻乘]

初禅略说 (31)  [声闻乘]


二乘或三乘之一,凡是闻佛音声和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到阿罗汗,论時间,速者三生,遅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



























[大乘菩萨法门









【三贤】
          1。十住十行十廻向諸位菩萨,但断见思惑,尚有尘沙无明惑在,未入十地聖位,所以 
                只称三贤,或地前菩萨。
         2。合声闻乘的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三者,名为三贤。

 [别相念处]
               指声闻乘行人修四念处時,將其分开來作观。

 [总相念处]
               声闻乘行人修四念处時,每作一观,即併作其馀三观,如观身不净時,併观此身是苦  
               丶无常 丶无我是。

 [四念处]
               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观身不淨。受念处是观
               受念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
               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五停心观】
               能使五种过失停止於心的观法,亦即声闻乘人在最初入道時所修的五种观法。


              一。不浄观,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屬不淨,以停止贪欲
              二。慈悲观,是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憐之相以停止瞋。
              三。因缘观,是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歴歴分明,以停止愚痴。
              四。念佛观,是观察佛身相好,功德莊嚴。
              五。数息观,是观察呼吸出入之相,  以停止散乱。


【四加行,四善根的别名】
           (1)指上座部之暖、顶、忍、世第一法。声闻乘行人修五停心观及四念处观之后,接
                    着须修四谛观 (苦集灭道諦) 。当无漏智火將生,心中光明啓犮之時,名为暖位;进 
                    而智慧増长,达到顶点,名为顶位;再进而明四谛之理,其心坚住,决定不移,名为 
                    忍位;更进而到达有漏智的最终点,在世间有情之中,最为殊勝,名为世第一法。
   


          (2)指大乘之暖、顶、忍、世第一法。以佛觉为己心,如火欲燃,名为暖;以自心成佛,如
                   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印持无所取之境,顺忍所无取之心识,名为       
                (暖位以佛觉为己心,顶位以自心为佛境,忍位则觉於中道);由此更进,则迷觉两忘, 
                   中边不立, 虽未至初地见道之出世间,然已到世间的最后边际,纵属有漏,但在世间已 
                   是第一,名世第一。在此大乘暖、顶、忍、世第一四位之中,前两位修四寻思观,观所
                   取空,后两位修四如实智,观能所二取皆空。

十地菩萨:
                "一地" 成就十波罗密,"二地" 的离垢地,成就 <戒> 波罗密。"三地" 得三明,心光开犮。
                "四地"  三十七道品具足。五地成就 <禅> 波罗密。。。六地现前地,即真如本性显现之 
                  位。亦是最勝般若显现之位。。

从这片段中,再和上座部对照一下,不难看出无论大小乘,都是导向禅定,三十七道品觉支和变異生死的目的。 然而。。三十七道品觉支乃文字上的记載,是戒波罗密及成就四禅空定的禅波罗密之后,心灯燃起(心光开发),心的自心清净历练的一种觉知过程(三十七道品)。是故笔者认为禅波罗密的四禅八定是在三地与四地焰慧地三十七道品之前。(念佛禅丶咒语禅,色聚禅等没有四禅八定,它们以近行定为智慧眼)。。
但从学习上看来,大小乘的目的相同,只是在程序上和应用的方便法有少許不同 (附加了不共般若) 。事实上,三昧定境是修禅行人必经的过程,以近行定的观禅乘法的修行,人生時光已经不什么夠用了,如果再继续以安止禅前进來达到到四定。。出定,又非一朝一夕。除非行人在较早時,越过不共般若,自行闭关完成禅波罗宻及三十七道品。因此,能到达的行人是少之又少的。能自行闭关越过不共般若自证者,也因此比较不噐重不共般若。 大乘的五十二心路程序加入了不共般若,除了時间是额外的漫长之外,不共般若波罗宻最后。。法也应舍的理由。。

五十二个心路的资糧位,是住心向内心的修行法,而十地菩萨是内心往外破蛹而出的出心法。行人一层一层的修,一篇又一篇重复的修,从欲界心修到出世心。。

五十二心路的资糧位是:使心清净法。十地是:心的起修法,即是所谓的使心清净方才起修。然而,从文字般若看,是心的起修方才清净。。是完全相反的。。不能表情达意的。这就是人们对文字的看法,造成学佛的困境之处。。


声闻乘的教法,一开始就紧紧的以戒律和禅定的佩合着諸道支,直入四善根。从禅学的体验上下功夫 (念佛也是一种禅法,由于念的关系,念到近行定,乃念佛禅法)。行禅使到行人先入为主的了解禅境,而容易了解経典上相关禅学见解记述,而得到自我证实的学习优势。。而禅修与道支同步,让禅者达到清净自性的自观自證,自心觉悟之法,即是所谓的悟所到处,便是证所到处之处。。

然而,魔佛和魔禅都须要通过的。成功海航的途中,总是驚風巨浪。。

整个佛学的追根究底,心路历程的探索行动之中,禅者所追踪的憑据缐索是。。残留于我们内心深处,无尽世的生命苦难的追究,而找到 “贪愛” 造成的无尽苦串。。以持戒行褝四禅八定,完成三十七道品。使心淸净時,贪爱烦恼,灭尽蕴处界空后,剩下的记忆识所之中。。禅者方才找到不为人知的不灭常在的。。清净自性。。也在残留的记忆深处里,找到三界不同熱受的生话印记的记忆,发现了三界轮转的证据。

经过了这么漫長的三界无数次的生死。而这个记忆是谁把它传下来的呢?
答: 。。。真如 (第九识,菴摩罗識)。。不灭永相遀。。。

 果然,。。八识心田未荒芜。。依然识得来時路。


【真如】
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変,合真实不虚与如常不变二義,謂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实如此之本来面目,恆長如此不变不異,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
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伩论說説 :一切諸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畢竟平等,无有变異,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註:禅学困境,及文字般若的困境都非外人容易开解的。一切行人也都是明知山有虎,编向虎山行者。

Friday, 2 September 2016

[国泰民安,風调雨順]: 廻向与神通

[国泰民安,風调雨順]:  廻向与神通

每当完成了佛事,或完成一些利益人群的事情,如印経、大德分享流通,造桥修路,扶贫濟苦等之后,都把所有的功勞(功德)转送(廻向)给父母、亲友,社会大众。这样常态性的教育訓练和努力,使学人渐渐的觉醒自己对家庭、社会、人群的义务和责任。。
只要学人继续持戒行禅的努力向上发展,不要迷信和執著种种善巧便,暇以時日,人格品性自然而然的清净高尚起来。。。服务众生也就不为任何的回报。。

只有自己,才能改変自己,没有任何界外超越力量,可以改变任何人。。
一个神圣的教育,能让一个人找回自性,改变业力,回报社会人羣的教育,来达到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的目地。。
人与人之间,和平与安宁才是真正需要的生活。国与国之间,和平才是合乎双方利益的所在。。人性与和平。。几千多年来传播的信息。。

Wednesday, 31 August 2016

[实有丶实我丶实空丶实性丶实相]

【实有】实在的有。世人不了知一切诸法都是缘生的,无有实性,因而妄執它为实有。

【实我】实在的我。我本来是五蕴假合而有的,离开了五蕴,那里有实我的存在。

【实空】一切法皆因缘生,无有自性,故谓之实空。

【实性】真如的别名。仁王经說:《诸法实性,清净平等,非有非无。》

【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諦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

Friday, 26 August 2016

【放下分别、執著】菩萨行深波罗密多時。。

【放下分别、執著】菩萨行深波罗密多時。。

我們所看到的世间事物,都是我们身心对外在事物的法義解讀和看法。
包括由五不正见所引起的理念之惑;或由贪瞋痴等烦恼引起的執迷于事物的所知见之惑 ; 或以分别起的烦恼和所知障见惑; 俱生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思惑。这些见思心法对事物的分别与執著,自然而然的,在不知不觉之中生起。。

換个比方来说,如果我们见证一件事情发生的整个过程,而我们是局外人,没有利益上的任何关系
,那么,就不会当局者迷,而是旁观者清。。因为沒有利益上的见思之惑,了了分明。。也就是说
,如果没有 (或放下) 了分别、執著,清净心眼就自然而然的能看清事物,知见分明清楚,这样的心眼,对于寻找和证知真如自性也就开創了有利和必备的条件(资糧)。。

菩萨行深波罗蜜多時,见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然而,要放下分别、執著的习惯可不是说放就放的了的,而是要持戒行禅的长久努力,到达十地菩萨的初地,才能证知的。。放下了分别執著,也並非就是到达佛学的目的地。倘若要达到自証真如本性。。还须要路经二空、六波罗密、三十七道品、内成就禅波罗蜜、诸法本空而不住于空、诸法幻有而无所愿求、诸法无相而无不相入于中道现前地(真如本性的显现之位。。六地)。。的変異生死
这就是所谓的以清淨之眼看事物,事物才能从名相中脱落,而找到真实。我们解讀文字,以及文字般若所要表达的意思,有時是很难表情达意的。。差之毫厘繆以千里的。。因为佛学上的文字般若
,主要表达的是心的变異生死上的心路禅学。


Thursday, 18 August 2016

【福智】

【福智】
福德与智慧。
佛菩萨化身,
即以福德和
智慧来作荘嚴.。

Friday, 12 August 2016

[初禅略说(30)]【若谈不离身心处,离开身心无正法】

[初禅略说(30)]【若谈不离身心处,离开身心无正法】

三十七道品是在戒波罗密及禅波罗密在心灯重燃時,戒与禅的果报心引起。。心的自心淸净历练的一种觉知过程。
五十二心路开始的资糧位:是使心清浄法。十地是:心的起修法,从资糧位修起,修到十地的整个过程,即是使心清净方才起修的过程。
然而,从文字的片面上来看:是心的起修方才起清净。。文字有時是。。不能表情达意的。。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四禅八定。。也然
我们都有同样一般的身心,我们所看到世间事物的刹那,是心对事物所下的偏面法义解读(概念见解)就執断的一种想象和看法。我們内心分别的烦恼和所知的见思俱起所認定的事物,而事物本身有時並不完全依照我們所設定的樣子。。人人对事物的想法见解,是非对错大致上都有同样的感受和知觉力。當我们在看经文時,我们一般都以为我们的见解看法是对的,他人也如此。。其实有些经文所註的法義,在大多数人所认同以为是正确的看法里,其实是否真的就是正确的呢?
禅境到达色界時,出现的所谓殊勝的快乐是我们世上生活中从来不曾经历过的(本不属于这个世间的东西)。也从来沒有任何人能夠告诉我们有这様的一种乐受。。但,禅那到了色界時,却出现了这种殊然超越一切的乐受,让禅者在行禅的功德力中,亲自领受数天。。这种世上从不曾有过的熱受经騐,为什么会在我们的记忆中跑出这样的热受來呢?同样的一旦到达了无色界,无色界的乐受反而比不上色界的快乐。为什么在禅波罗密,我们的腦袋深深的记得这两种不同的生活熱受呢?我们似乎是曾经在这种生活熱受的环境中渡过了一段非常漫长歲月,才会餘留下来的一种过去生活体验経历上的印迹感受记忆。。

再者,学佛离开身心无正法,知法见法的感动。。。才知顶戴感恩聖者佛陀。而不是因为我拜了一个出名的某某,他所説的都是正确的。。五十二心路的 “菩萨利益众生” 是排在成就禅波罗密之前,广化众生,要到达愿波罗密涅槃,还有个未知数,非常遥远的距离。。我们可要有自知之明,了解那是什么回事。。学佛非得要靠自己是不行的!

法州以法依,自州以自依。自強不息。祝福顺利。。



Friday, 5 August 2016

三界。。怖魔?

三界。。怖魔?
我们的心,本来就无须外在的任何东西,自心也本来自由自在的无所牽掛。。静。。安。。喜定。。
自从我们出生来到这个世界,我国身体的机能结構,是必须由外须来平息飢寒交渴的痛苦;而在進食和有所得時生起松解和熱受舒服的感觉。前须一过,后须又来的现实追迫和熱受牽引,使人处于隨顺欲求而安逸的佈局。。造成无所不欲的惯性欲望满足而。。渐渐的迷惑外在事物。。

在这世间,无论是。。色声香味触,每一味。。只要您的欢喜,隨時都能在自己的操作処理之下,从外得来,而引起您的欢喜、甚至称心满意为止。。无论是受想行识,每一法。。也都令您神魂颠倒,大呼快乐。只要您觉得这个世界真的能令我们的愿望有所成就,和欲望满足。只要您的见解认为世界是永恒快乐有所得的。。和佛法的无常空苦无我的见解相反。。而心干情愿。自愿常住的留下来。。就行。

奇哉。。
这世界,本是一个成住坏空的世界。我们的出生,意谓着我们走向一无所有,面对失去和破灭的事实。。然而一旦得到了人身,我们的见解,却认为是走向欲望满足,实有所得,常乐我净而追求永恒快乐。。而无所不贪。。贪的无窮无尽的变本加厉的迷惑起来

欲界的欲食二乐、色界的殊乐、无色界的无色身之乐,只要阁下用心的去追求。。心干情愿的,响往与长住。。

灯蛾扑火,见解束缚。鲤鱼躍尨门,遍体鳞伤。。

何謂【比丘】?
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三义。
一,乞士,就是一面乞化飲食,以资维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资長養法身。
二,破惡,此悪是指心中的种种烦恼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学,撲灭贪瞋痴等烦恼,以便达到
        了生脱死的目的。
三,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的众生皆为魔子魔孫,永远受他的控制,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
         的却在跳出三界,从解脱为期,大家都很认真修行,不为天魔外道所扰乱,於是魔宮震动,
         魔王怖畏起来,故谓之怖魔。

註:
常人一般都认为向外贪求是合情合理的!?
本篇的目的是在揭开一个不空不有 (无形而存在) 的清淨心性,即无外取,公正不遍,寂而常照的正觉智慧之性。。。
人皆有之。。
奇哉。。。

《念佛宗》

《念佛宗》
淨土宗的别名。又名莲宗,以阿弥陀佛経、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为依据,教人起伩犮愿,以念佛为行持,以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受阿弥陀佛的教导,寿命无限,直到成佛为止。始祖,东晉時慧逺大师。

《阿弥陀佛》
譯义为无量光,或无量寿故亦称为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念佛》
有三种:即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

称名念佛是口中称念佛的名号;
观想念佛是在静坐之中观念佛的相好功德;
实相念佛是观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的道理。

《念佛观》
五停心观之一。是观察佛身相好,功德莊嚴,以停止业障。

註:
称名念佛,即念佛禅。大乘52心路之学。
声闻乘,即七方便四果。
八万四千法门,同证一如真理见菩提。

Sunday, 31 July 2016

[四位]

【四位】
律宗对菩萨経三大阿僧衹劫,历五十二位,另判为四位,以统攝之,即愿乐位,见位,修位,究竟位。




菩提本无榭,明镜也非台


Saturday, 30 July 2016

初禅略说 (29) 出世间心

出世间心

两个方法可以成就出世间的道、智:观禅,安止禅。
(1)观乘者:以洞察观禅为乘
(2)止乘者:以寂静禅为乘。

(1)禅者先行安止禅犮展出近行定,然后才进行洞察的观禅。这样,禅者是应用近行定(接近四禅)
          作为智慧眼 的基础,來观看究竟名丶色法中的共同性质: 无常丶空苦丶无我。一个完成究竟
          的成功者將得到四道、四果。在这条觉路上共有八个出世间:四个出世间道(四道)和四个
          出世间果(四果)。


佛学詞彙里四道的註解如下:四条通向𣵀槃的道路,四道:

(一) ,加行道又名四善根,谓先於三贤。
        (十住,十行,十迥向,未入十地聖位,只称三贤或地前菩萨。合小乘之五停心观丶别相念处          
          :  分观四念处丶总 相念处:修四念处時,每作一观,即併作其餘三观,如观身不淨時,併观此
           身是苦丶无常丶无我。三者,名为三贤)
           四善根(暖丶顶丶 忍丶第一)位加力而行三学之位。三贤四善根又名七方便或七加行。

(二) ,无间道谓加行功德成就而犮正智,为正断烦恼之位,因不为惑而间隔,故名无间道。

(三) ,解脱道,无间道后而生一念之正智,为真正証悟真理之位,因是解脱烦恼之正智,
           故名解脱道。

(四),勝進道,解脱道之后更進一步,为定慧增长之位。


(2)第二种道路是通过安止禅,先发展加那定,以这加那定为慧眼的洞察观禅法。


         如果他用第一加那为基础的洞察观禅,他的第一道心伴随第一加那。谓第一加那须陀洹入流道心。

         同样的,如果禅者用第二加那为基础,他的第一道心伴随第二加那。谓第二加那须陀洹入流道心。以此类推。共有五个加那须陀洹入流道心。

         这五个须陀洹入流道心是从色界五禅支生起的。须陀洹,斯加那加、阿那加、阿罗汗道心都有五个,共20个出世善心。
         由于果报迶着道心,所以也有20个果报心。因此,安止禅乘法共有40个出世善心。

出世间善心
1)须陀洹入流道智:心识属于入流道智。
2)斯加那加一往来道智:心识属于一往来通智。
3)阿那加不住来道智:心识属于不往来道智。
4)阿罗汗阿罗含道智:心识属于阿罗汗。

      由于这四个道心可以联糸五个色界加那,观乘者可以完成全部20加那道心。


之前
不善心 12。
无因心 18。
慾界善心 24(8大善心、8大果报善心、8大唯作心)。
世间心 54 =12不善心、18无因心、24慾界善心。
大性心 27 =15色界心,12无色界心。
大性心是从色界禅和无色界禅完整犮展的心识。大性心比大善心更为优秀。

6。世间心 
欲界心54,大性心27,共81 心。
世间心包括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7。 出世间心 :出离三界之心。(8 或者 40心)
四道四果心,8出世间心。8出世间心乘5个色界心,我们得到 40 出世间心。
8个出世间心加上涅槃構成 9个超俗道法心。

8。总共89心或121心
81世间心加上8出世间心(观禅乘)是89心。81世间心加上40出世间心(安止禅乘)是121心。




Wednesday, 27 July 2016

行者

行者
虽然我们不杀生,但,地球上的一切生态平衡,维持着人类的生存。。

虽然我们不杀生,但,每当天災地震发生時,第一缐是财物和精神上的幫助,而不是残忍的在不适当的時间里,告诉受災者,自然災害是由于杀生所造成的。。

虽然我们不杀生,人们认为吃素有益修行,但,並不是通达涅槃的必要条件。。

虽然我们不杀生,但,行者持戒定慧,托钵路过世间,像蜜蜂採密一樣,不伤一花一草。

见法见如來

见法见如来
大小乘都是真传,只要您的坚伩不移,修持才是重要。。法州以法依,自州以自依。自強不息。。八万四千法门,一切修行人都同乘一如之理而証悟菩提。

五停心观中的念佛观是憶念佛,憶念佛陀具备殊胜的德性,如是 : 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士、天人師、佛、世尊,(这些殊勝的德性也成为佛陀称号)从而远离贪瞋痴,生起正觉,出离染著,解脱五蕴束缚,即智慧观佛法身。

佛陀涅槃了,但涅槃並非成为上帝,也非成为无形的主宰者,也不是成为秘密存在的无上权威,这对于一般的人们是难以理解的。

无论世间生活如何的改变,真如佛性依然如固不変,经典以本来是佛来比喻吾人本具的心,自性清净心。自性能清净心又名如來藏心。。

佛灭日久,群众感受不到佛陀戒定慧的示教涅槃,而借藉适应時代的演変,創新的思想学說,迎合着喜爱标新立异的人们。然而。。人生。。並不重来。。。

遀着佛学日渐的創新和表相化、和神化,崇拜的洪流与感性的浪潮,推向了世俗的瑞相与神秘感应的方向。而佛学本以灭度烦恼,找回不灭真如自性,出离三界火宅,如离笼飞鸟不再回头的教育,己渐渐的随着不断的創新洪流,如离笼飞鳥,越飞越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