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妄二心】
真心和妄心。真心是属于本有的,无分别的,无変动的,非善非恶的,超然於境界之外的,当吾人于无念而又非睡着時,便是这—种心现前;妄心是属于后天生起的,有攀缘的.,有分别的,常変动的,能善能恶的,牽拘于境界之内的,当吾人思慮了别時,便是这—种心现前。楞伽经以海水与波浪比喩此真妄二心,海水常住不変,如真心,波浪起伏无常,如妄心。
Saturday, 31 December 2016
真妄二心
Thursday, 22 December 2016
Tuesday, 20 December 2016
Saturday, 17 December 2016
Wednesday, 14 December 2016
Monday, 12 December 2016
Sunday, 11 December 2016
【初褝略说 33 :周遍法界 】
【初褝略说 33 :周遍法界 】
我们通过五官和外界接触,生起思考见解,过后才知道对在那里,錯在那里(觉性在后)。。行禅時,我们闭起眼睛,切断外界的接触,也不作任何的期待,让心没有外缘,耐心的等待心尘落定,给跟随后头的觉性有足够的时间,慢慢的现行起观,让觉性自己亲自看看自己所跟随的妄心,在行禅時,心丶尘沒有外触的情况下,察觉妄心习以为常的行为动作
行者找到了真如,如獲明珠。而真如也在禅者的努力下,重见了天日。
Friday, 9 December 2016
八解脱
【八解脱】又名八背拾,即八种背弃捨除三界烦恼的繫缚的禅定。
—,內有色想观外色解脱,谓心中若有色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來,应该观想到外面种种的不清淨,以使贪心无从生起,故叫解脱。
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即心中虽然没有想念色的贪心,但是要使不起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就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洁,以使贪心永远无从生起,所以叫解脱
。
三,淨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一心观想光明丶清洁丶奇妙丶珍宝的色,叫淨解脱,观想这种淨色的時候,能够不起贪心,则可以证明其心性
,已是解脱,所以叫做身作证,又他的观想,已经完全圆满,能够安住於定之中了
,所以叫具足住。
四,空无边处解脱。
五,识无边处解脱。
六,无所有处解脱。
七,非想非非想解脱。
(四五六七的四种解脱,都是无色界的修行人,各在其修定的時候,观想苦丶空丶无常丶无我,使心愿意捨弃—切,所以叫解脱。)
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灭受想定又名灭尽定,谓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
,就会领受色声香味觸之五尘,领受五尘,就会生出种种的妄想來,若有灭除受想的定功,则—切皆可灭除,所以叫灭尽定。
Wednesday, 7 December 2016
三餘,界内,界外,事教,理教。
声闻缘觉行人虽然己经证入无餘涅槃的境界,但是因为还有三事的残餘,所以不是真正的无餘。三餘: 烦恼餘,业餘,果餘。烦恼餘谓虽已断尽三界内的见思惑,但是还餘着界外的无明惑未断。业餘謂虽己断尽三界内的漏业,但是还餘着界外的无漏业未尽。果餘謂虽己脱离三界内分段生死的苦果,但是还餘着界外变易生死的苦果未离。。
[界内]
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之界。
[界外]
三界之外。
[界外事教]
指天台宗所说的别教。别教的菩萨,迷中道之理重,故要分别一切事物以方便悟理,谓之界外事教。
[界外理教]
指天台宗所说的圆教。圆教菩萨迷理较轻,故不假借分类别事物的方便,而直谈一切万法为中道实相妙理,謂之界外理教。
[界内事教]
天台宗說三藏教虽然精究五藴十二处十八界等事相之法门,但其理只属偏真之空理,究竟的道理还很淺薄,故贬之为界内事物。
[界內理教]
指天台宗所说的通教。通教谈论事相虽然遜於藏教,但窮理较深,达於生即无生,空即不空,故褒之为界內理教。
Saturday, 3 December 2016
不共般若
【不共般若】
佛说般若经,分为共与不共兩种,能共通於声闻缘觉菩萨之法的,叫做共般若,只谈菩萨所行之法的,也就是不共通於声闻缘觉的,叫做不共般若。天台以共般若为通教,不共般若为别圆二教
。
【通教】
共通的教法,为天台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二。三乘人的根器虽然人人不同,但有许多共通的特性,诸如通观无生,同证无学,同出分段生死,同入涅槃的化城等等,故称通教。
【別圆二教】指天台四教中的别教与圆教。
【别教】
指与二乘别異的—乘者是。
【别教一乘】
如華嚴经对顿根的行人,不谈三乘,直显—乘者是。
【—乘】
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乘是車乘,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乘。
【圆教】
大乘究竟圆满的教法,为天台所立四教之第四,或華嚴 宗所立五教之第五。
【圆教四門】
天台宗说圆教有四门,即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
【五教】
華嚴宗将䆁尊—生所说的教法,判为五教。—,小乘,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终教,四,大乘顿教,五,一乘圆教。
Thursday, 1 December 2016
Monday, 28 November 2016
Sunday, 27 November 2016
人性棋子
【人性棋子】
虽然生活处事以人性与道德,是最髙点。但,只要我们冷静的反观,现代市场金融技术和犮展,国际形勢的变化,经济合作的全球化,资本化的团隊与国家间的掠夺,以及大国博奕影响区域形勢的现代世界,以利他主义,慈悲喜舍丶六波罗密是不相应,格格不入的。。只要我们自己看看当今世上,那些以宗教或专治的国家,有那个真的有自由,和平
,繁荣?
现代化的专业管理,精英塑造经政结构話語权,影响—国普罗大众的生計,是大勢所趨的局面。每—国都有不同的国情,落实管理与善于处理䜣诸情感䜣求煽动,善解论为域外大国博奕口号借口的棋子的必然局面。虽然受到国际不定因素的影响不能达到先知先觉,但对局势的发展和去向,也要有—点预知。同時,纪律大过民主。缺乏纪律,失序不利民生与犮展。。经济有了成长,社会有纪律才有稳定可言。而管理祟教与教育符合治国的政治利益。
,方能找到知见迷惑苦困之因,找回草根人性,征服自己,为自己带来苦的止息,成就自己背负自己的重托,完成该作的任务已尽丶心愿已了,不虚此行。满意自己对自己的期待。。。最终了知三界由来。。治好了自己,再来医好别人。。达到和平安宁的社会责任和目地。佛教虽然不是编制策略管理国家经政的体制。
。但与政治都有为国家带来利益和贡献。创造社会和谐与安宁的价值观,国家情感的归属和认同
。人我二利双赢的策略。重理轻文的社会风气之所不能及之处。
?行人最终所学到的自心世界,如果没有平定,不能征服自己,反而要征服别人和外在的世界,那么我们就要有自知之明。。
无论利益他人的事有多重大,也莫忽视了自身的利益;清楚地知道了自身的利益(道丶果与湼槃),他应全力获取它。
Friday, 25 November 2016
二种生死丶二种涅槃
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
分段生死是凡夫们於三界内肉體上的生死。
變易生死是菩萨們於三界外精神上心念生灭的生死。见二死條。
【二死】
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
一切衆生,在三界六道中,由於善惡業所惑,其夀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
三乘聖者,已断见恩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结果,迷想漸滅,證悟渐增,此迷悟的遷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後期,恰如一度生死,其變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變易生死,或不思議變易生死。
【二种涅槃】
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阿罗漢惑业已盡,生死已了,但其身體還在,名有餘涅槃,或有餘依涅槃,
言其生死之因雖盡,但猶餘有漏的依身:待其依身亦亡了,才名無餘涅槃,或無餘依涅槃。。
Tuesday, 22 November 2016
Saturday, 19 November 2016
Friday, 18 November 2016
My Journey: 三学
三学
My Journey: 灭尽定
困境容易学好丶纯樸接近清纯而易入禅得定近真。相反的,见解与烦恼越多也就越困难。。 人是可以教育的,所以是可造之材。由于根器不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行禅成功的。。除了行禅之外,其他的方法就是不共般若。。由于不同{格格不入}的方法,因此行人只在自己的角度上用功,很少会理解到其他法门最后所证相同。
无论大小乘都一樣,法的真正目地是引出佛性,至得果佛性的作用。。成功都在晚年。…
放下一切见解,才能力灭绝无线形的自赞䛼他,{法从㳟敬中求],才易返樸归真。尚若无法得到禅学,从事不共般若法圆成愿望,也是不虚此行的。
灭尽定
困境容易学好丶纯樸接近清纯而易入禅得定近真。相反的,见解与烦恼越多也就越困难。。
人是可以教育的,所以是可造之材。由于根器不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行禅成功的。。除了行禅之外,其他的方法就是不共般若。。由于不同(从文字的表面上来看是格格不入)的方法,因此行人只在自己的角度上用功,很少会理解到对方最后所证共同。
无论大小乘都一様,法的真正目的是引出佛性,至得果佛性的作用。。成功都在晚年。
Tuesday, 15 November 2016
My Journey: 【行为与教育】生老疒死,一无所得。家庭也然,—无所得丶服务真诚丶不为回报。。—有不得,鷄犬不宁,先破...
Monday, 14 November 2016
Saturday, 5 November 2016
初禅略说 32【不同根基,共同目地】……..
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因有淫食二欲,故名欲界。下起初禅,虽已断欲,尙有色身,故名色界。再上则四空天,色身亦无,故名无色界。九地者:欲界彙为一地,名五趣雜居地。色界有四地,即初禅名离生喜乐地,二禅名定生喜乐地,三禅名离喜妙乐地,四禅名拾念清净地。无色界有四地,即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合为了九地。
Friday, 4 November 2016
[五位百法]
Tuesday, 1 November 2016
Sunday, 30 October 2016
Saturday, 22 October 2016
【法也应舍,登岸弃舟】
Saturday, 15 October 2016
Sunday, 9 October 2016
Monday, 3 October 2016
Saturday, 1 October 2016
Friday, 30 September 2016
Wednesday, 21 September 2016
Tuesday, 20 September 2016
Saturday, 10 September 2016
初禅略说(31) [声闻乘]
二乘或三乘之一,凡是闻佛音声和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到阿罗汗,论時间,速者三生,遅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a-EbWcYuSQE0mp5SF_lE0mjxPblWT98h8LuQg3RnAC4drc1hF-AhUFOrKj1_8gTF8Tf1D7vgCb7CmzDczNPGwMPsF81UeEtn1P_cRLvwbBBNMNdocACK3r2m8Jg7tsTQa1GKIDKIzLAw/s400/IMG_3109.jpg)
[大乘菩萨法门
1。十住十行十廻向諸位菩萨,但断见思惑,尚有尘沙无明惑在,未入十地聖位,所以
只称三贤,或地前菩萨。
2。合声闻乘的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三者,名为三贤。
着须修四谛观 (苦集灭道諦) 。当无漏智火將生,心中光明啓犮之時,名为暖位;进
而智慧増长,达到顶点,名为顶位;再进而明四谛之理,其心坚住,决定不移,名为
忍位;更进而到达有漏智的最终点,在世间有情之中,最为殊勝,名为世第一法。
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印持无所取之境,顺忍所无取之心识,名为
(暖位以佛觉为己心,顶位以自心为佛境,忍位则觉於中道);由此更进,则迷觉两忘,
中边不立, 虽未至初地见道之出世间,然已到世间的最后边际,纵属有漏,但在世间已
是第一,名世第一。在此大乘暖、顶、忍、世第一四位之中,前两位修四寻思观,观所
取空,后两位修四如实智,观能所二取皆空。
"四地" 三十七道品具足。五地成就 <禅> 波罗密。。。六地现前地,即真如本性显现之
位。亦是最勝般若显现之位。。
经过了这么漫長的三界无数次的生死。而这个记忆是谁把它传下来的呢?
答: 。。。真如 (第九识,菴摩罗識)。。不灭永相遀。。。
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変,合真实不虚与如常不变二義,謂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实如此之本来面目,恆長如此不变不異,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
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伩论說説 :一切諸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畢竟平等,无有变異,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Friday, 2 September 2016
[国泰民安,風调雨順]: 廻向与神通
人与人之间,和平与安宁才是真正需要的生活。国与国之间,和平才是合乎双方利益的所在。。人性与和平。。几千多年来传播的信息。。
Thursday, 1 September 2016
Wednesday, 31 August 2016
[实有丶实我丶实空丶实性丶实相]
Friday, 26 August 2016
【放下分别、執著】菩萨行深波罗密多時。。
,那么,就不会当局者迷,而是旁观者清。。因为沒有利益上的见思之惑,了了分明。。也就是说
,如果没有 (或放下) 了分别、執著,清净心眼就自然而然的能看清事物,知见分明清楚,这样的心眼,对于寻找和证知真如自性也就开創了有利和必备的条件(资糧)。。
这就是所谓的以清淨之眼看事物,事物才能从名相中脱落,而找到真实。我们解讀文字,以及文字般若所要表达的意思,有時是很难表情达意的。。差之毫厘繆以千里的。。因为佛学上的文字般若
,主要表达的是心的变異生死上的心路禅学。
Saturday, 20 August 2016
Friday, 19 August 2016
Thursday, 18 August 2016
Tuesday, 16 August 2016
Friday, 12 August 2016
[初禅略说(30)]【若谈不离身心处,离开身心无正法】
Monday, 8 August 2016
Sunday, 7 August 2016
Saturday, 6 August 2016
Friday, 5 August 2016
三界。。怖魔?
奇哉。。。
《念佛宗》
Wednesday, 3 August 2016
Tuesday, 2 August 2016
Sunday, 31 July 2016
Saturday, 30 July 2016
初禅略说 (29) 出世间心
作为智慧眼 的基础,來观看究竟名丶色法中的共同性质: 无常丶空苦丶无我。一个完成究竟
的成功者將得到四道、四果。在这条觉路上共有八个出世间:四个出世间道(四道)和四个
出世间果(四果)。
(一) ,加行道又名四善根,谓先於三贤。
(十住,十行,十迥向,未入十地聖位,只称三贤或地前菩萨。合小乘之五停心观丶别相念处
: 分观四念处丶总 相念处:修四念处時,每作一观,即併作其餘三观,如观身不淨時,併观此
身是苦丶无常丶无我。三者,名为三贤)
四善根(暖丶顶丶 忍丶第一)位加力而行三学之位。三贤四善根又名七方便或七加行。
故名解脱道。
如果他用第一加那为基础的洞察观禅,他的第一道心伴随第一加那。谓第一加那须陀洹入流道心。
这五个须陀洹入流道心是从色界五禅支生起的。须陀洹,斯加那加、阿那加、阿罗汗道心都有五个,共20个出世善心。
81世间心加上8出世间心(观禅乘)是89心。81世间心加上40出世间心(安止禅乘)是121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