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分别、執著】菩萨行深波罗密多時。。
我們所看到的世间事物,都是我们身心对外在事物的法義解讀和看法。
包括由五不正见所引起的理念之惑;或由贪瞋痴等烦恼引起的執迷于事物的所知见之惑 ; 或以分别起的烦恼和所知障见惑; 俱生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思惑。这些见思心法对事物的分别与執著,自然而然的,在不知不觉之中生起。。
換个比方来说,如果我们见证一件事情发生的整个过程,而我们是局外人,没有利益上的任何关系
,那么,就不会当局者迷,而是旁观者清。。因为沒有利益上的见思之惑,了了分明。。也就是说
,如果没有 (或放下) 了分别、執著,清净心眼就自然而然的能看清事物,知见分明清楚,这样的心眼,对于寻找和证知真如自性也就开創了有利和必备的条件(资糧)。。
,那么,就不会当局者迷,而是旁观者清。。因为沒有利益上的见思之惑,了了分明。。也就是说
,如果没有 (或放下) 了分别、執著,清净心眼就自然而然的能看清事物,知见分明清楚,这样的心眼,对于寻找和证知真如自性也就开創了有利和必备的条件(资糧)。。
菩萨行深波罗蜜多時,见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然而,要放下分别、執著的习惯可不是说放就放的了的,而是要持戒行禅的长久努力,到达十地菩萨的初地,才能证知的。。放下了分别執著,也並非就是到达佛学的目的地。倘若要达到自証真如本性。。还须要路经二空、六波罗密、三十七道品、内成就禅波罗蜜、诸法本空而不住于空、诸法幻有而无所愿求、诸法无相而无不相入于中道现前地(真如本性的显现之位。。六地)。。的変異生死。
这就是所谓的以清淨之眼看事物,事物才能从名相中脱落,而找到真实。我们解讀文字,以及文字般若所要表达的意思,有時是很难表情达意的。。差之毫厘繆以千里的。。因为佛学上的文字般若
,主要表达的是心的变異生死上的心路禅学。
这就是所谓的以清淨之眼看事物,事物才能从名相中脱落,而找到真实。我们解讀文字,以及文字般若所要表达的意思,有時是很难表情达意的。。差之毫厘繆以千里的。。因为佛学上的文字般若
,主要表达的是心的变異生死上的心路禅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