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5 December 2015

初禅略説 (22) 下集

初禅略説 (22) 下集

在这个世界上,金銭与功德,实在不能让人找回在无尽世就已堙沒于心𩆜深处的真性。只有持戒行惮,思维真谛,才能让我们找回自性,而回归自性。在无常空苦无我的大前提下,生起慈悲之心。。。换句话说,禅者的心行持思维具足,才能回归清净丶慈悲自性。。。。

然而,行禅必须中庸适当的 (正定),代价总是有的。。。
从書本上找到本性清净丶不生不灭丶没来没去。。。平等没有分别等等,是廻然不同的两件事。一个是自心找到自心的归屬,一个𨚫没有。找到看起来却是更加引人入胜,神通文字般若。。千変万化的衍生世界。。

人事间,隱藏在内心鲜为外人所知的創伤,也只有当他人有同样的遭遇,向我们述说,才会引起我们的共鸣,进而对照,而找到理由的所在。。。
一旦小象囚扣一解,回到了自己的温馨家园之后,本能的就会追忆惨遭苦难囚扣的原因。。。
同样的,禅者的心一旦回归自性,住立慈悲淸净本性。就会以清净本性之心去追忆、以及对照,隠藏在記忆炽所里,旧有的苦难和原因。。
就在这个回归了真性优越的黄金期,这时禅者发起观察五蕴之法,正是天衣无缝的巧合,千戴难蓬的心丶法合一之境。因为这个适时的行观五蕴,引起住立清净 “本性”和旧有的五藴 “心炽”(我藴)进行对照。(这就是所谓的共鸣而对照)。让心自己去看,自心去了解,最终舍离。。再经过了一段成熟期之后,就会犮现 “我蕴” 早在回归真性時就开始寂静,在心舍离之时而灭亡,清楚的知道不存在了,即不存在,那么轮转也就不在話下 -  尽了。
换句话说,在証得清净本性时,是最佳的观五蕴的黄金時刻,倘若学人此时不观五蕴,反而以为証悟了,而对諸多论說起了兴趣,那么,黄金时间一过,就只好停留此処轮转。。。不能如实以 “清净本性的彰显与心” 对照,产生去芜存菁的动作,生起“明心见性的正覚。。。
在生活中,我们运用慈悲喜舍清净本性处理生活事物。。中庸适当的 。。从自己的怛诚生活中促渐作出調整和成长。。了解世间相。。在不为回报的前提之下的回报中,享用心安理得的温馨和快乐
。不旦达到自己对自己的期望,而且在这个不为任何回报和企图的情况之下,得到回报的快乐当中,印证了因果不灭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则,而自証业力差别的果报世界。。。
学佛法,在毎个階段须要一直持续的坚持着。从第二禅开始,在每个階段都会使人錯誤的以为是证悟了的錯觉(文字般若也然)。因此,无论我们到了那里,千万要保持觉醒,尤其在这个所谓的黄金时段,到达本性清净以这个清净本性來观五蕴,观注感受主宰我们的过程,悲欢离合、好坏纠纏的肇因。就㑹找到贪爱烦恼带来苦难和危险的真相。平时我们以为滿足慾望是快乐而今却找到这貪愛滿足,才是造成无尽苦难的真正原因而觸動,在戒定的力量之下,内心生起丢弃贪愛无明,而起觉悟的动作(文字上的表述,不尽其意)。 
经过细心精进,一段成熟期后,自然一清二楚的看到 “我蕴” 灭么,轮转已尽(涅槃),即五蕴不再生起与灭尽。

人们认为热受即是快乐,不热受之就是疼苦。殊不知快乐之后也必然痛苦。。由乐受引起的世间。。。只有苦的生起和苦的。。。熄灭(观受是苦)。。是故无常空苦无我的业力贪愛造化世间本无有爱,无愛。由于不能如实知,攀缘贪爱无常无我的事物,不知空苦,是故无明。。。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如实观照,厌串於身、受、心法,生起的因之灭,涅槃解脱。

禅者的整个証悟的过程,也即是:証悟欲愛kamatanha、証悟有爱Bhavatanha 丶証悟无有爱,vibhavatanha 。
換句話说;学者完成内心作业处,导致灭除欲愛、有爱丶无有愛,証悟的三層次。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业力和造化。
只有自己才能为自己丶和家人,选择最佳的途径。
書上记录了好多种法门:念佛丶听音丶看光。。。行禅等等,只能自己去迭擇。也只有自己才能知道要怎样游,怎样幫助自己游出生死大海。有好多的法门,由于意念的存在,可到达 “近行定” Upacarasamadhi(接近到达第四禅)。但不要紧,精进的行持者也可以到达闭关之处。。。如果不善行禅,或因为意丶念的关系而不善行禅。即使闭关出关,完成三十七道品后,没有継续止丶观五蕴,还誤以为到达了目的地,那就非常的可借了。畢竞人类壽命时间是有限的。然而,我们无从靠诉任何人,畢竟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法门是有感情的。。但,不要紧,有了正确的了解的学人,策励自己继续观察五蕴,能为自己带来方便和学习上的优势!无论近行定或加那定,只要肯努力,从近行定諸辟支,以致深禅加那諸辟支为法眼,都属辟支道果证悟。。。

从第四禅Appana samadhi 到达心証悟的整个过程就是所谓的 “出世間禅”。也即是所谓的道果。。果位的方便之说,千万不要在意文字方便的定位。。我们只是凡人。。。畢尽佛陀是行足托钵者,不是骑在馬背上的。。。

以上的文字記述由 “心丶禅丶法” 的心路禅学和果位,是不能尽意的。从文字的表面上,以习惯性的文学丶哲学丶詩歌丶創作丶民族丶传统丶艺术等等。。的见解來看待一门佛门禅学是困难的。。
这是个奇異、自成一格的心路本性之学。在千古至有文字記戴已来,无声无息沈睡在人们心海里的伩息,从来都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也沒任何人可以开解,。。。
公元前六百多年,唯一解码而能开示如此难得之法(功用学),让人们自心觉悟者只有佛陀。 。。佛陀圆寂了二千多年了,世间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祂如此的出类拔萃的开示,教导人们一套完整的觉悟出离生死。。。而回归真性。在本性清净的世界里,慈悲喜舍,戒行具足。
能让人出离之法,少之又少; 不能出离之法,实在太多太多。。。
   佛法道支本为证悟而用,加入了徧重道德伦理宣説執着后,的相互交叉感染。
在人们还没來得及了解佛法是什么之前,書中自有黄金屋的观念,已经把内观之须反向外求,悄然的认定了讀書教化,以及普罗大众以文化传统,发掦一个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佛教住世 “感化” 论理教育。。鎖定即是所谓的更好更正的证悟。与原本的  “怎样内观证悟”的目地,已经开始悄然的改变为 “怎样论理道德”。。
学的见解和难学的理由和走向,是部分熱心传教者始寥不及的。。。

最后,
让我们能在有生之年,五藴仍在之時,証得寂灭,污染圆寂 (Kilesa-parinibbana)。
。。安宁止息,渇愛灭尽,离欲涅槃。。

阅藏慕道,顶戴感恩!
奇哉!妙哉!善哉!

还記得在菩提加耶,我们念的三皈依嗎?
皈依我佛正。。等。。正。。觉。。

啊~外在皈依了我佛正等正觉,内在也皈依了自己的正等正覚,清净本性。。。
真性果然不灭。。

让我们分享这份喜悦和功德!

www.leesoolim.blogspot.sg

Lee Soo lim
(Dhammasiri)
       2015

Friday, 4 December 2015

初禅略说(27)

当我们行禅時,我们如常的呼吸着。。我们闭上眼睛,意图把眼耳鼻舌身五根不与外界接触。。経过了一段意念尘揚落定(寻伺)之后,我们就会察觉到我们内心。。习以为常的心识思潮的起落活动(五盖与烦恼意念活动)。。
只要我们小心的去分析它们,就会了解我们意念是从记忆处(阿頼耶)中提起(行识)五盖心念等思潮。。
倘若我们把所有的思念內容來一个总结和归納,我们不难的会找到根源。。是贪爱。。引起的。。也即是说由于我们的贪愛的得或失的原因,而从记忆中升起惯性。。的追忆。而这些机械式的自然程序反应妄念,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住立其中而把它认定的 所谓 - “我”  (法尘)的世界。。



一个禅者,闭起眼睛,使自己和外缘隔开,使自己不受习性贪爱的干扰,心平气和的內在专注之下
,看到 “我” (贪愛)的真正面目。。(是故说非我)。
禅者行禅経过了寻、伺。。和五盖,在没有贪爱和诸烦恼的影响之下,沐浴于禅悦自起的无限快乐之中。。让禅者亲心去领受一个自己本来的本性。一个本来就不为贪爱的自由和自在,清净和逍遥
。。真正快乐圆满的真性快乐世界。。

禅者一旦体验了自己真性的殊勝快乐之后,就会为自己预设同样崇髙殊勝的境地,来作为自己修行圆满的最高终极的水凖目标。。一个長期精进的修行者的心就会遀着这一个发现,而渐渐的放开贪爱,开始更加注重戒律和禅修。在律、禅的愿行定力的专修之下,努力的灭除烦恼贪爱。。走上了真性的正觉之路。。

每一个禅者都有同样的五盖;而每一个禅者,都必然经过五盖。。每个禅者都会在沒有贪爱的禅境中,升起殊勝快乐的。。褝悦。人人都有这种自然本能(没有贪爱得乐的清浄本性)。。依循这个自然本性,在戒禅之助。。回归正觉本性。。是謂人人本有佛性。。

一般上的人们为什么会注立于贪爱的妄念,而生活在无尽轮转的生命呢?是不是任何外在力量可以承救我们,使我们可以逃出升天? 答案是因为人们不了解自己的自性。。。。一个圣洁自由、远超一切的真正快乐的本來真性。。。无论是谁,在无可考究的无尽过去生死之中,一生下来就有了食住行用的困境。。早已不声不响的被 “苦、熱受觉” 必然造成的贪爱所迷惑着。。。为这三界牢牢的扣禁之中。。

是故学佛的行人们,须从五蕴观起。。慢慢的观察。。由自己来了解自己有一个怎么样的五蕴。。从心念。。上着手。。佩合着戒学和禅学。。

然而,业力也将会在学人在前进之時,加大阻力。。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移开由无始以来造成的障碍烦恼。。只有自己才能为自己过去的过失哀心忓悔。。为自己不断的决心向善的坚持。。改变自己。。最终由于自己的戒行圆满。。贪爱涅槃,。。而由自己为自己找到了真性。。幸福的归宿。。

上几回我们说到不善心(12识),无因心(18识),现在让我们谈谈欲界美心。

欲界美心:
  (1)   大善心(8识)
(2)大果报心(8识)
(3)大唯作心(8识)
           共24心识

【30 (不善心12+无因心18=30)+ 24 欲界美心 = 54识】

在人类的全部心识中,由于色界善心有五个,无色界善心有四个,出世间善心四个。。而欲界善美心有八个,为数最多,所以称之欲界 “大” 善美心。同样的,欲界大善美果报识,和欲界大唯作心也同样的数目。
善美心就是不贪(慷慨),不瞋 (乐意看到别人有所得,好施或慈悲),不痴(有智慧)。

当一名凡夫作出功德的布施丶持戒丶行禅時,大善心识生起。大善果报心是过去世的大善心的业果。。生起再生识。。有分心。。及入灭䛊。

阿罗汗行善,不为回报,由于没有依恋贪爱,没有果报识。因此升起唯作心。阿罗汗沒有耒生。

大善心的八心识:
主动或被动,伴随热受的有或无知见(四心识)
主动或被动,伴随静安的有或无知见(四心识)

善心和不善心二种心识都会产生业力种子而生起果报,如果我们控制好我们自己的心不受贪丶瞋丶痴影响,那么我们就会得到善䛊。
当我们施舍時,我们没有贪(贪婪)、瞋(乐善好施或慈悲)只有关愛他人的福利和应有的利益,乐意看到他人得到福利的布施,以及具有业力和果报定律的知识(人们无知的造恶以为沒有果报。
。无痴 ~ 是知道无论做了好或坏都有果报)。那么,我们就具备了全部三种善根伴随我们的心识而生起出世间心。

欲界大果报心和欲界大唯作心:
欲界大果报心和欲界大唯作心与欲界大善心一样都有八心识。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们分组为:
(1)大善美心
(2)大善果报心
(3)大唯作心




第一个大善心生起第一个大善果报心。第二个大善心生起第二个大果报心。。。以此类推。。
阿罗汗生起大唯作心的情况也和大善心描述的一样。

虽然欲界人道中,一个人可生起五十四慾界心。但是,微笑心(无因心的一个唯作心)和八个欲界大唯作心只能在阿罗汗才能升起。所以一个普通的人(不是阿罗汗)只有四十五种慾界心。
一个行禅修持者,可以多得五个色界善心和四个无色界善心。 


Saturday, 31 October 2015

初禅略説 (26) 十八界

初禅略説 (26) 十八界

继续观察五蕴。。这样的犮展,来到了根、尘、触。。

之前述及贪瞋痴十二䛊,接着下来是十八䛊。12+18=30识
【 无因心十八识】 
1,不善果报心(7识)
2,善果报心(8识)
3,唯作心(3识)

(1)不善果报(7识):眼丶耳丶鼻丶舌丶行丶審察识伴随静安、及伴随苦觉的身受。

我们䛊知事物的过程如下:
当视觉目标出现眼前時,一连串的心识生起和灭度。五门转向目标,印造形相,领受形态,推度䆺察印造形态;意门(第六识)转向起一连串的心识(等七识)去審察判断,对比旧有的记忆(第八识)得出善恶。也即是行䛊对事物进行不间断的程次分柝,对比差別, 善恶審察,得出结论,后儲存记忆。这一連串行䛊程序。。是我们识知目标事物的方式。。

相同的,当声音触动耳膜,一連串心识生起和灭渡:五门转向音源、领受、推度、意门转向等等。
。是我们识知的心识步骤。因此,领受心、推度心、五门转向心、意门转向心是五官䛊知的要素。

我们的呼吸,毎一个呼和一吸都在解决 “苦” 的纠缠。。我们的眼睛,是來看东西的,如果用布把眼包起来,不给它看东西;或身体用绳子捆绑不给于行动,就会知道不动不看等等是苦的。。耳鼻舌身,甚至吃饭丶行动、睡觉等等都也是在解决 “苦” 的纠缠。。我们称之为不善,是因为这些果报身识是由过去无明业行造成今日苦的果报身,有求之不尽,如影随形,穷追不舍,又不能不持续给予滋养的苦处。供给了之后,又如朝露消失无踪,须求又來,逼串不能作主。。

原本是为了解决基本生活 “苦 ” 的问题,解决之后又來。。然而,由于五蕴熱受的关系,变成贪愛色声香味触法。。五欲名利地位。。怀念迷惑,希求再有。。制造妄想。。这些妄想贪爱的我執思惑,我们本来都不须要的。。是我们的身心对世间的一切事物,的執執取,导致妄想。只不过是名色六人,周遭一切事物,的直觉贪愛的外執迷惑的因缘圈子,有了我法贪執,遍計所執的一种恶性循环,依他自起的固執意识妄相非实有的妄念世界罢了。由受想行识迷惑造业的业行。。。果报。。。因缘生灭的。。无常空苦的恶性循环世界。这一切都是。。。我们无明贪爱引发的世界。
没有我们执意(无我)的所谓真实。
一切法本无生灭,世间万法本是涅槃相,都是烦恼在作崇,由心所造,攀缘加激了对三界迷惑贪爱的造作是故众生所认识到的一切事物是不独立、不真实的虚幻假有。。。。万物假相。。心识根源。。

“我” ,本来是个名称而已,但由于执着这个身体是我,身体熱受是我丶这个心是我而起執著。常感觉到有个贪愛乐受的知觉,遀時遀地的都处于存在,和等候着纳享热受,而錯认”我(贪愛)是永恒实有的。其实那並不是一个真的“我”。这个热受觉知的种种认定的 “我” ,是因为我们的身心对外的贪爱活动所造成的贪爱思惑法尘。。执以为真。在这 “无我 ” 。。。“一无所得的” 天地里,毎一期又一期的生命圈子里,都为了这个熱受,认为实有所得的丶也认定唯一圆满的生命目的就是熱受而生起执着丶迷惑。。歌颂熱受。。而贪妄再有,贪求五欲。。的 “知觉”。
由于我们有了这样的一种贪爱无尽的身心,轮回也就自然无尽无期的。。无边轮转。。是故八识无我。

我们真的。。甘心情愿的执以为真,为之所缚嗎?

(2)善业果报(8识):
眼耳鼻舌,身受,行,伴随静安的䆺察䛊。及伴随熱受觉的䆺察䛊

如果我们接触了过去的𣎴善业行時,我们就会生起不善行为感受,不善果报识就会出现在我们的覚知感受里
相同的,一旦触动了善法行为感受時,就是接通了过去善业业行、善业果报识就会出现在我们的覚知心中。。
因此眼耳鼻舌身共有五对心识和二个行识和三个身受審察心识。全部的不善果报识和善果报识的知觉都很微弱,一般都处于中立静安的,还不能察知好坏。除非二个伴随苦丶乐两境的身识遇到卓越的乐受或苦受的時侯,或者,当推度识生起卓越的苦乐感受。。

我们以一个短暂百年生命,生活在一个 “住相” 以亿年計算的地球太阳月亮。。山河大地环境里,只着熱受贪爱的身心,思考範囲又局限在一个影印和对比推度的方式,経年叠月的都把外在一切事物都 “实有化” 的影印对比起逻辑,久而久之就认定世界是永远不変的。在贪愛热受常由自己身心抄作自己的行动,得到自助的五欲满足的情况之下,认为自己(贪爱)是有自主、常在的。。。
“我”(贪愛) 是实有的,而不因此而怀疑。。。为什么 ?。。。我们总是不知不觉的喜欢跟随烦恼
? 。 总是如此的被动。无奈。。不知不觉的都在千依百顺的被烦恼拖着。。。憑什么要受到贪丶爱(我)的指挥 ?我们至从无色界墮落到了慾界已來。。忠心耿耿。。追随的我(贪。。爱)。並没有察觉。。。到。。。却原来是个。。。贪愛的心魔 “我” 。。虚妄不实。!

世间一切事物,因缘迁流,无常变化,无我主宰。。更何况是在一个自我設置的恶性循环的圈子里的世界。。这是个。。。人我本空。。的世界。

只要认定事物是恒常不変的。,那么,就不会察觉到,世间一切事物出现的前因至后果的无常変化的实相,而寻求出离,找出因由。。

世间因缘相生相灭,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在这恶性循环的圈子里,爱取有是因为过去的一連串业行引发的。不是自主的。如果有 “我”,那么也就应该有自主的能力摆脱烦恼。。没有生老病死。。。然而,只要人们继续的 “贪爱” 和 认为 “我” 是永恒实有的。。。。。那么就从此离不开这个自己为自己設置。。的 “天罗。和。。地网” 。。的世界。
只要继续确定贪愛与熱受是实有的,那么就是继续继承一个由无始以来的过去业行促成的果报再生䛊 :业行䛊。。业报䛊。。有分心。。入灭䛊。。。再生炽。。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蕴处界空,身内身外本无一我。
无常生灭乃三界法,不是我们需要的,是我们希望罢脱的恶性循环的圈子。原本就是如如不动的,不须要的。。。。一切万法本无生灭。 由贪爱而引起的。。欲望造成的世界。。

不生不灭依灭尽蕴処空界后而独存,即是诸法的本来真相。。。一个清净永恒独存之地。。没有人间足跡,无人上訪、无污染过之地。。于四禅八定我蕴沒么時,由禅者所观。。于三十七道品的清净业行之后,在没有烦恼的清净业果的专注力之下,才为禅者所自证了解。。真如淸浄自性。。不生不灭。。回归清净自性,如护眀珠,不再污染,为了自己不再受到同样的痛苦和打击,而舍弃調伏贪忧。。。
人人都有自性,清净平等,没有高下,圆满无缺。。。
一切的痛苦,皆是自己的无知造成的。。

証悟涅槃就是没有烦恼的智慧,由五个褝那因素和四个无想定所成就的清净专注力引起的。。

三界唯心,万法唯䛊。。。唯䛊无边。。。

经曰:
诸法本空,心无缚著,於根尘中,得大解脱。心等法界,含攝周遍,量等虚空。。妙哉。。

(3)唯作心
三个作用心识:
1. 伴随静安的五门转向心
2. 伴随静安的意门转向心
3. 伴随乐受的生笑心
前二识(1,2)五门和意门转向心識知事物的过程如前所述。当目标现前,五门转向心行识目标。当形象现前意门,意门转向心也同样的行识目标。
只有佛陀丶阿罗汗才能升起伴随快乐的生笑心。。

Saturday, 29 August 2015

初禅略説 (25):[ 阅藏慕道,顶戴感恩 ] 继24

初禅略説 (25):[ 阅藏慕道,顶戴感恩 ] 继24

世间金銭与俗世功德,不能让人找回在无尽世就已堙沒于心灵深处的真性。只有持戒行惮、思维真谛的殊勝卓越修持功德,才能让我们自己找回自性。。回归自性。在无常空苦无我的大前提下,生起慈悲之心。。

从書本上找到本性清净丶不生不灭丶没来没去。。。平等没有分别等等,是两件事。一个是自心找到自心的归屬,一个是从書本上找到对真性的无形无狀的描述。。引人入胜的文字般若世界。。。

人事间,深藏于内心鲜为外人知的个人心事或悲哀,也只有当他人有同样的遭遇,向我们述说,才会引起我们的共鸣,进而和自己的遭遇对照,而找到理由的所在。。。。

一旦小象囚扣一解,回到了自己的温馨家园之后,本能的就会追忆惨遭苦难囚扣的原由。。

同样的,禅者的心一旦回归自性,住立慈悲淸净本性之温馨宁静的一段時日之后。就会自然的去追忆旧时苦难,从中寻找导致苦难的因由

就在这个回归了真性优越的黄金期,这时禅者发起观察五蕴之法,正是天衣无缝的巧合,适时的导引住立清净 “本性” 的心和 “旧有” 的五蕴心(我藴),对处理事物产生绝然不同的结局,进行相互的对照。。。一个是旧有的我蕴贪愛心所引起的烦恼,最终面对破灭和世世代代业力相继,哀乐纠纒,无数次的生离死别,轮转不断的后果困境, 以及必然面对的遭遇感受; 另一个是住立清浄之心,不为贪爱所动摇丶不为回报,从头到尾,都处于长恆清净,温馨安乐的心灵感受;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进行对照。(这就是所谓的相互共鸣而对照 )。让 “心” 自己去看。。让自心自己去了解和迭擇,什么才是心真正须要的快乐? 最终由心自己决定,而舍离我蕴心,而确定。。住立于本性的清净心。

经过了一段成熟期之后,禅者就会察觉到旧的五蕴心“我蕴” ,早在找到真性時就开始渐渐的寂静,在新与旧的不同 “心行” 对照后,迭擇住立清净本性,一清二楚的察觉到旧的 “我蕴” (烦恼)舍离,不复存在。。。即不存在,那么我蕴业的轮转也就不在話下。。

在証得清净本性时,是最佳的观五蕴的黄金時刻,倘若学人此时不观五蕴,反而对諸多论說起了兴趣,那么,黄金时间一过,就只好停留此处、甚至消失。。不能如实以清净 “本性” 彰显的心与 “旧心” 进行对照,让自己,自识本性,自見本心,而生起棄离我蕴而住立请净的动作,学佛的过程,也就不能让自个的心,清清楚楚的察觉和感受到心住立清净(回归自性)去芜存菁的当儿,内心生起的一种微妙的金蝉脱壳的感觉。。心没有回归住立本性,学佛的过程也就缺少一个即将到来的觉悟动作。。。 

生活中,我们运用慈悲喜舍清净本性处理个自的生活。从自己怛诚生活中促渐作出調整和成长。。了解世间相。。在不为回报的前提之下,让我们在所謂的不为回报的回报中,享用心安理得的温馨和快乐。。。禅者清清楚楚的了解和证实了一个務实无华的快乐温馨生活,及无上的教理。。有修有证。

学佛法,在毎个階段须要保持醒觉,持续的坚持和小心的观察。从第二禅开始,在每个階段都会使人錯誤的以为是证悟了的錯觉(文字般若也然)。尤其在这个回归自性所谓的黄金时段,到达本性清净時,应以清净本性的心來观五蕴。观注感受主宰我们的过程,悲欢离合、好坏纠纏不尽的肇因。就㑹找到贪爱烦恼带来苦难和危险的真相。
平时我们还以为滿足慾望是快乐,而今却找到长养满足永不休止的熱受,导致身心执着,渴求贪愛热受,欲有丶色有丶无色有等等有,才是造成无尽苦难的真正原因。。育心一境的禅者内心,必然会出现觸動。。忏悔自己的贪爱无知,造成自己无尽世的严重伤害。在深深的欠意之中,油然现起丢弃贪愛无明断苦力量,而生起 “觉悟” 的动作(文字上的表述,不尽其意)。 。

人们认为热受即是快乐,不热受就是疼苦。殊不知快乐之后也必然空苦。。由乐受引起的世间。。。只有苦的生起。。。和苦。。的。。。消失。。。由于不能如实知,唯乐是图,攀缘熱受,导致身心产生贪爱丶染着,渴求再有种种无常无我的事物,追逐欲望,从此轮落慾海,不愿舍离,苦难不尽。离开了真性,越来越远。无有出期的在生死苦海中沶浮。。没法再游到安全之陆地上,而在三界轮转。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业力和造化。只有自己才能为自己丶和家人,选择最佳的途径。書上记录了好多种法门:念佛丶听音丶看光。。。行禅等等,只能自己去迭擇。也只有自己才能知道要怎样幫助自己游出生死大海。有好多的法门,由于意念的存在,可到达 “近行定” 。。但不要紧,精进的行持者也可以到达闭关之处。。。闭关出关之后,完成三十七道品。。回归自性后。。継续观察五蕴,旅途尚远。。虽然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法门是有感情。但,有了正确的了解的学人,策励自己继续观察五蕴,能为自己带来学习上的方便和优势!

文字記述的心路内学,是不能尽意的。。若以文学丶哲学丶詩歌丶創作丶民族传统丶艺术等等。。的见解來看待一门佛门心路禅学是困难不实的。。这是个奇異、自成一格的心路本性之内学。

无始已来,无声无息沈睡在人们心海里的伩息,从来都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开解。。公元前六百多年前,唯一解码而能向众生开示难得之法,让人们自心解碼而觉悟者。。。只有佛陀。 佛陀的智慧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料之外。。。
佛陀圆寂了二千多年了,世间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祂如此出类拔萃,能开示、教导人们一套完整的觉悟之学。。让人们回归自性。。在自性清净的世界里。。慈悲喜舍、戒行具足。

   佛学本来就是自心证悟之学,道德只是副产品。如今很普遍的,处处都可以看到人们以佛法道支加入了编重道德伦理宣説。人们已執意相互认定感染和提倡道德的见解,在人们还没来得及了解佛学是什么之前,悄然的认定了讀書教化,以及普罗大众以文化传统,來发掦一个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佛教住世 “感化” 论理教育。。鎖定即是所谓的更好更正的智慧证悟。与原本的  “怎样内观,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导致明心见性,自心证悟” 的方法,已经悄然的衍生改变之中。。。
学的见解和难学的理由和走向,是部分熱心传教者始寥不及的。。。
人类贵为知觉生命,却为五藴身心俗世人文智慧牢牢的统领着。。。

最后,
让我们能在有生之年,五藴仍在之時,証得寂灭,污染圆寂 。。安宁止息,渇愛灭尽,离欲涅槃。只有亲自審察,了知自己的名色。。持戒行禅思维真谛,方能察觉真性不灭。。
伴随着众生。。不可思议。。人人都有着不灭真性。。如云遮日,不为自己所察觉。。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到底是谁在指引禅者们成就作业而觉悟呢?无始以来,原原本本,如影相隨,恆常不变,不生不灭。。本性如来,來成正觉,三界垂化。。。。。

让我们分享这份慈悲。。和憐悯。。。!

阅藏慕道,顶戴感恩!

“皈依正等正觉。。三妙三佛陀”。。。还記得我们在印度大菩提寺念这句话吗?。。
原来如此。。。

下一站,大涅槃寺。。

Saturday, 25 July 2015

初禅略说( 24) 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

初禅略说 24  (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

在行禅的心路禅法导引下,  鲜为人知,内心千古流转的残遗淸净真性记忆,  会在禅者不断行禅持戒的持長专注的坚持之下,最终,在内心深处里,犮现一个更为圣净的真性个体。。。

一个以净行为愿望丶目的丶和主张的禅者 ,一旦发现内心一个更清净的浄行目标,自然而然地会由于重视和愿望,而趨前内心深处,去探究一个圣雅的志同道合者。。到达这个境地的感受是奇妙的。。禅者会感觉到和一个重來不曾如此的亲切、熟悉,而一時又想不起的人相遇,但总是觉得是和一个古早以來就同舟共济,串难与共者,重逢而相互打量对方。。。惊讶。。𤫊虚相通的。。 在珍惜卓越净行的共同志向的大前提下,相互认同嘉許肯定对方,珍惜丶温馨满意的,安穩容切的接受对方(回归自性)。。。而现起金蝉脱壳的感觉。。。

禅者的清净内心由于过去常态性沒有受到应有和合理的重视,遭受由无明造成的久遠承長痛苦遭遇打击丶挫折,受尽了无比的委屈。。万想不到会在自己誤打誤撞的坚苦行持之中,重见了天日。。感動的升起遲來恨晚的感受。

也即是説,通过持戒行禅,内心达到一个特定程度的清净時,就会察觉到清净真性的存在,而喚醒对真性的重视丶探究丶回归。。

世间果然无奇不有。。不可思议。。能有回归真性神妙之法。。

从来没有人可以替代任何人修行,也没有人可以替代任何人的业行业报。。只有自己的自动自发,才能为自己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无始以來由自己造成的䓭棘无比的过去业行坎坷血路,阻挡了我们求道的去路。外在他人是没有能力可以帮助我们移开内心的 "路障"。三界众生,都在业海漂浮,誰有能力扶持誰? 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为自己修真,移除内心的 "障碍" ,走回纯真的归途。。尤其是当今時代,未从证得二禅乃至灭尽定的慈悲熱心人们,解說心目中的四果丶四禅丶声闻缘觉。。。禅学境地的今天。。。

只有自己才能为自己披甲上阵,步上征途。。然而,  成功的血涙航征,  在汪洋孤舟的海上。。总是惊涛骇浪。。狂風暴雨。。雷霆交加。。


涓涓细流丶凿石穿山。。砥砺精进。。。身先破浪。。乃度人舟。

九墓地,五盖五藴、四念处十二因缘丶八正道。。为行者一一所修。这即是四禅八定之后,所谓的使心清洁,方才起修的道理。听起來是多么的容易,实际上路途却是多么遥远漫长。。坚苦难行的路。。

禅者在灭除烦恼丶挣扎灭苦的大前提下,渐渐的完成了三十七道品,修好了正念;在諸道业完成的支撑下,贪爱造成的烦恼,终由禅者的正念的住立之下,渐渐的开始 “暂时” 的消失。
。。経过一段成熟期后,一个修道之人无声无息的到达五盖及諸烦恼暂时灭么的本性境地,这時的感受就。。是大徹熱涙的。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们一直哭个不停,想必是疯了。。

此刻的心情,就如一只小象,被种种的烦恼铁錬所扣押 , 时常想念着樹林里的爸爸和妈妈(归宿)。如今一旦烦恼铁錬一断,我们热涙滿腍的飞奔,急速的往象林的家鄉的方向飞奔。。

法句324
那名叫护财的象被捕后,只想要回去象林。

法句327
乐于精进,防护己心,如受困的象出泥沼般,你亦应使自己脱离烦恼泥沼。

法句219
久客异乡者,远処安归
亲友与知识,欢喜迎彼。

Saturday, 20 June 2015

初禅略說(23) 业行,业报

业行与业报识;(继第一禅 ,文字方便)

贪八心所
主动或被动的生起伴随邪见或无邪见的贪爱熱受的四心所
主动或被动的生起伴随邪见或无邪见的贪圖静受的四心所。。总共贪八心所。

瞋二心所
主动或被动的生起,伴随惱害的瞋怒。

痴二心所
伴随不伩因果,疑法的不察。
伴随纷乱不安的不察。

五十二个心识里,贪丶瞋、痴虽然僅有三䛊丶十二心所,但,这三䛊十二心所,却深深的影响我们的行为。
例如:
在我们每一天的财色名食睡及种种追求的日常生活中,无時都离不开乐受生活的目标。一旦乐受没有达到目标或不完美,忿恨惱害嫉就出现。
(这是:主动,伴邪见,贪爱熱受,瞋,痴。)

如果我们善加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不善心识出现的次数,远比善心识还要多。这些不良的心识是过去业行,产生不善业力种子习业,遇到相关的环境机缘的到来時,就会生起帶來不善丶不快乐命运再生识。使到我们不知不觉的,无限次的重复着这样的程序,一天比一天更执著于贪痴生活。
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从中清楚的分辨,和选择善良的心织,注意自己的身语意行为。让我们的身语意解脱即将造成将来不快乐的再生识的纠缠,为自己和身边的人,选擇好的因缘,帶來幸福和快乐的命运和好的生活果报。不是外在力量可以幫助我们的。。
只要我们稍微注意一下,在选择意念之前,细心去解读 “意念” 一下,就会发现 “意念“ 的意图。。这样我们就会体验到意念的真相。找到恶意的切身流转的危害,而开始 “杀贼” ,以寂静涅槃为乐。。选择清净无为而智生。。。而不与“蛇”(意念)共舞,认蛇为“我”。。故説无我。。。
一个因缘生起,造成另一个因缘生起。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世间万法,因缘生灭,世上一切,都在因果之中。果报因缘的真正的业因是烦恼。了解 “意念” 的意圖,用心杀贼,迭擇注立于静安,让烦恼不生。烦恼的主因是贪,如果我们不想要这些恶习业报心念,那么我们就不要去愛丶去取。。。贪愛是危险的!没有过去的烦恼貪愛为缘,将来不善业果就不生。。。烦恼止息即是不善业的止息。而现。。。出微笑。。
由贪愛而迷惑,不明善恶因缘是为无知,无明即是过去烦恼的总称。也由于无明而行识动身口意,自作造业(业行)和自受果报 (业报)行受想行识。。只有使心清浄,方能看清真相,明察秋毫,分辨善恶。。才能 “杀贼” 起修。。。。见性归真。。
禅定中的寻伺喜定。。在第一禅里开始時,有時僅是轮郭的,有時是空白的。。。有時是慨念的产生,支离破碎,没有语文字,所以在第一禅時,初学禅者是不尽明白的。有時尤如三丈金冈,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其实因缘果报及十二因缘的轮廓早已经开始出现了。然而这時的禅者並不能。。理解的。
在第二禅开始到第八定,第一禅所有记述,开始消失。。不过,在后來完成四禅八定之后,由于伴隨烦恼的旧有心炽(我蕴)消失 (灭亡丶涅槃)之時,烦恼失去依止而开始现起。。起而代之 (“我蕴” )的,是由过去持戒行禅的业行,产生新的果报清净心取代。在返回原位伴随烦恼時,由于正邪不能两立之故,而针对烦恼行起了相应之法。。。九墓地。。。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如此週而复始的与观五蕴之助,一重又一重的促渐明朗起来。。(从八定无我時看到烦恼,说明贪的勢力到达三界)。当禅者完成作业之后,当他在经典里找到同样的九墓地、三十七道品丶观五蕴等记录時。。將是。。非常吃驚。。不己的。。
由于我们追随贪念(我),从无色界、色界的堕落到慾界己来的心识里,具有三界业行烦恼的存在,因此要达到清净寂静(涅槃)並不是一步可以登天的。回归清净寂静是一层一层的寂灭的 (有餘涅槃)。犹如鲤魚跳龍门层层努力的跳回去。循着个自的三界遭遇业行往回修。。。也就是说学人没了爱取,但心识里有着过去业行的业报继续的存在,所以是有餘的。除非身体舍报,识知意念非我,同时在心识长期修真没了爱取的业行习业,造成不受后有的业报,而入无餘涅槃。。
最后让禅者了解佛陀以自然法则与禅学,让人们觉悟把握心念修真,回归真性,出离生死的超凡智慧,並不是一般人可以容易了解的。

Saturday, 23 May 2015

初禅略說(22下) 第一禅: 寂静为乐

[初禅略說 22下]
第一禅:寂静为乐。
行禅之時,放下一切禅说见解丶記述。这样才能避开行意塑造理念。。
在禅定的寻丶伺丶喜丶定,贪瞋痴暂时灭尽。。的境地里,让禅者亲身去体验一个离开苦丶乐两边的殊勝愉悦之境。。一个不为贪爱和忧愁的真正内心的快乐。。使禅者了解,一个没有引起苦的生起和苦的消失的世界,才是真正的。。快乐世界。
由贪爱乐受引起的世界,只是苦的生起和苦的消失的世界。。

六根六尘的接触,生起受,一个没有贪痴的受,很快就消失。。。而寂静。执取了贪瞋的苦乐之受,也就引起了烦恼生命的生起。。和烦恼的消失。。有受即苦。

禅者在常态性的行禅,寻。伺。喜。定。。出定之后的内心又隨着外在因缘开始操动。。入定的寻伺喜。。定得乐。。周而复始的常态运作过程中。让禅者亲身领受一个心念的因缘。。生起和
。。入灭,没有自性的程序
。。世间一切。。缘起、缘灭中。。。也由于长久的注立禅境的 “喜定” 之境,而发现一切法 “本” 无生灭,不生不灭涅槃寂静。。世间外在
,一无可得。“寂静为乐”。
。。

安住于戒力主张的禅者,察觉生活中主导着思想言行的 “我”。。。在禅境。。看到的 “我”。。。是个由贪而痴者,依随因缘生灭的投机者
。虚伪不实,没有自性。

让禅者自心审查,我们所依赖受觉來評詁的对錯,到底遮蔽了多少事实真相。。。

初入佛门,生老病死四相本能的,在腦海里出现。感嘆世间无常,没有改变生离死别痛苦的能力,了解了无常空苦无我无所得的世界。。
从四相中了解自身血肉,最终变为尘土的观察中。。放下我執对四颠倒观念的執著
:常丶乐丶我丶净。了解到众生之所以会有种种的忧愁苦惱,及贪瞋痴,就是执著 “有所得”,及常丶乐丶我丶净丶造成的。。。

此時由禅者犮现了的,是全新的知识领域,並不怎様的明显,不能真正的完全领悟
,但对于一个发心的求道者
,却足以引起他的懺心降伏
,攝受已往的过失和见解。
一旦正视了生命的課题,发现了人类和自己的悲哀处境時,也由衷的犮起求知的心念。。。从此展开了生命追究之旅。。。。“心的寂静,引起的水落石出之旅”。
这就是四禅中的第一禅:初果。对法没有疑问,对其他的伩仰戒律,不起兴趣的一心追寻真理。。生命的。。真相。
只有一颗寂静的心,才能看清。。真相。

常:(观心无常)执着世间是永恒的。
乐:(观受是苦)执着世间是快乐。
我:(观法无我)执着有一个我。
净:(观身不净)执着身心是干净的。 

四 禅天与四定天总共八个禅定天,初果是第一禅天,还有七个禅定天要走下去。。
这就是所谓的七次人天往来之说。在这第一禅的世间起点,贪瞋痴慢疑见非常的深厚,此界称为欲界。。人类的五十二个心所中,这六个基本的心所,深深的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行为。。

Saturday, 21 March 2015

初禅略说 (22上集)

初禅略說 (22上集)
当我年轻时,在一篇论文中看到一段令人錯愕,满头露水的句子:佛法最终由傳法者所破灭。印象深刻。如今反而非常佩服此人高深的见解。。。
人人都同样有个腦袋和一双眼睛,人们所看到和想到的事物是非对錯,大致上的逻辑都一样。而大多数人认为对就是对,錯就是錯。不是少数人所能左右的。智力強的人通常对復雜的事物比较有能力了解和感到兴趣,能从経文中找到更合适自己和大多数人的共鸣的见解和看法,枯燥无味的禅学和观五藴的探心之朮,就不是他们的迭项。而这些出类拔萃者,人生路上的角色都非常鲜眼。举足轻重,影响深遠。。
佛学说的是一门看也看不到,摸也摸不着的心朮之学。此学须要亲自持戒行禅方有所觉,然后才能从经典中得到佐証丶搭配丶犮展和成就。
由於我们塵根,在麈觸的助缘而生起的識,有五蕴的其他三蕴(受想行蕴)为伴,是故业惑缘起如在夢中。我们习惯性的住立於五蕴執着不放,把五蕴当作是我,属于我而生我见我与我遀见,在变易的五蕴中渴求热受,依恋贪爱而忧悲苦恼。。。因此,我们以一个五蕴名色的烦恼身心,要证知五蕴生灭及其因,起先,习已为常的五盖和熱烦恼,就必然神出鬼没的使学人不能如实知见。。如戴上了有色眼镜看事物。。。这就必须使心清洁,方能起修的道理。
以持戒行禅、三十七道品的呈长行持和求证,以至回归真性照见五蕴生灭及其因而证悟,本来就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我们或许要自问一下,经書以文字方便来表述心路禅学的佛法道支论説,讀完了之后,真的能使讀者的心就从此进入心路禅境而 "真性自显" 了嗎?
只有个人務实的持戒行禅,自心入定亲证,以入流亡所法,或四禅八定之后,五盖与烦恼暂时灭么,使心清净,在一心净念之時,诸道支才能自显,从而为禅者起修。通过持戒行禅,犮愿再来,自显而修,以观五蕴及其因而圆满。完成内心的作业处。导致自心找到自心的清净本性,明心见性取正觉。最后在明心正覚的助缘之下,找到了一个和自己先前相反的意愿见解,一个编譜未来生命程式的恶夢因由。。引起禪者自心的驚觉,而生起恍然的。。觉悟动作 ?

行禅之時,放下一切禅说见解丶記述。这样才能避开行意塑造理念。。
在禅定的寻丶伺丶喜丶定,贪瞋痴暂时灭尽。。的境地里,让禅者亲身去体验一个离开苦丶乐两边的殊勝愉悦之境。。一个不为贪爱和忧愁的真正内心的快乐。。使禅者了解,一个没有引起苦的生起和苦的消失的世界,才是真正的。。快乐世界。
由贪爱乐受引起的世界,只是苦的生起和苦的消失的世界。。

六根六尘的接触,生起受,一个没有贪痴的受,很快就消失。。。而寂静。执取了贪瞋的苦乐之受,也就引起了烦恼生命的生起。。和烦恼的消失。。有受即苦。

禅者在常态性的行禅,寻。伺。喜。定。。出定之后的内心又隨着外在因缘开始操动。。入定的寻伺喜。。定得乐。。周而复始的常态运作过程中。让禅者亲身领受一个心念的因缘。。生起和。。入灭,没有自性的程序。。世间一切。。缘起、缘灭中。。。也由于长久的注立禅境的 “喜定” 之境,而发现一切法 “本” 无生灭,不生不灭涅槃寂静。。世间外在
,一无可得。“寂静为乐”。。。

安住于戒力主张的禅者,察觉生活中主导着思想言行的 “我”。。。在禅境。。看到的 “我”。。。是个由贪而痴者,依随因缘生灭的投机者。虚伪不实,没有自性。

让禅者自心审查,我们所依赖受觉來評詁的对錯,到底遮蔽了多少事实真相。。。

初入佛门,生老病死四相本能的,在腦海里出现。感嘆世间无常,没有改变生离死别痛苦的能力,了解了无常空苦无我无所得的世界。。
从四相中了解自身血肉,最终变为尘土的观察中。。放下我執对四颠倒观念的執著
:常丶乐丶我丶净。了解到众生之所以会有种种的忧愁苦惱,及贪瞋痴,就是执著 “有所得”,及常丶乐丶我丶净丶造成的。。。

此時由禅者犮现了的,是全新的知识领域,並不怎様的明显,不能真正的完全领悟
,但对于一个发心的求道者
,却足以引起他的懺心降伏
,攝受已往的过失和见解。
一旦正视了生命的課题,发现了人类和自己的悲哀处境時,也由衷的犮起求知的心念。。。从此展开了生命追究之旅。。。。“心的寂静,引起的水落石出之旅”。
这就是四禅中的第一禅:初果。对法没有疑问,对其他的伩仰戒律,不起兴趣的一心追寻真理。。生命的。。真相。
只有一颗寂静的心,才能看清。。真相。

常:(观心无常)执着世间是永恒的。
乐:(观受是苦)执着世间是快乐。
我:(观法无我)执着有一个我。
净:(观身不净)执着身心是干净的。 

四 禅天与四定天总共八个禅定天,初果是第一禅天,还有七个禅定天要走下去。。
在这第一禅的世间起点,贪瞋痴慢疑见非常的深厚,此界称为欲界。。人类的五十二个心所中,这六个基本的心所,深深的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行为。。



Friday, 6 February 2015

【初禅略说 】(21)

今日感恩报告:
【初禅略说 】(21)
《佛学难处,随想有感》
佛学不僅是依教,同时也要奉行。。在这么众多的法门中,不僅是道德、中道。而是心的深邃无垠、广袤清浄,虚空世界的证解!在这些见解之前,必然面对的种种必须的途径。。。不面对,也不経历。。同时还一一錯过。。我们还以为在依教奉行着呢。。。
这是一门由自心熱枕的追求聖洁真理,自心来教导自己的内心,导致自心世界的淸浄安宁的心路之学。。。
虽然,人人都有同样能证得涅槃的机会。但。。要冲破华山论劍,人云我云,囲绕身边的風俗信仰习惯和看法,以及不同的方便法门帶來的困扰,还是要靠自己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努力,才能达到自己应有的正解。。。
探究这门学问,就像是孤独的行走到浩瀚世界的边缘,在没有任何内在烦恼打扰的情况之下,凭借着单独个人坚决求知的探索,犮愿的努力再往回走,继续努力坚持的自省和挣扎。。所谓的行食坐卧、四念处。。。就在这个時候,在精誠探究的持戒行定的力行守候之下现起。.陸陸续续的在自己努力不懈的克苦勤修之中,以此有故彼的方式,专心一一的修正,亳時的分断依序成就圆满。文字上的表述心路上的作业就是四念处,七觉支,十二因缘,以致八正道,一歩一歩的修,一步一步的証,一次又一次的外观内证,逐步地完成修持,而把自己帶。。出了心路的作业之处。。。这种感觉是乎是觉得渐渐的离开了困境。
当我们再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時,我们还在努力的查阅经典。試圖找寻那我们曾经经历过的旅程。。嘗試摸透、解开这不可思议的心路。。。那就是经历了整个三十七道品及三遍知的旅程。。。

世俗上的语言文字表述心路的世界和行禅上的学问经历,本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行禅是三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行禅的决意平静,使禅者的内心在心静之中领受到从不曾有过的殊勝清安愉悦。禅者的心经历了一段足够的经騐和体验 ,到达足够的巴拉蜜之后,就自然会了解自心真正所须要的是怎么样的快乐。快乐的定义也随着这个经验和犮现,而放弃旧有的见解。这就是使心回头的方法 - 行禅。。。一丶二、三、四禅。。。
行禅的决意专注,使惯性的意念消失,在持戒力的作用下,培育生起善念。止丶观双禅自成的运作方式,形成了内外心法審察力的增长。諸道支业处的思考、亲証了解,就是精进敏锐以及智慧升起創造了的條件。

我们以一个没有自主的名、色之躯的短暂生命,却依恋物质名利的占有带来无比可贵又可爱的欲望滿足,认为乐受,就是生命的所有意义和价值,而想往永恒乐受,最终确信不移的信念,造成阻礙对神圣真理的认知。。贪爱熱受神秘的隐喻,就是魅力、挑逗、诱饵、迷惑占有贪愛与乐受就这樣的对事实进行彻底的揑造。把内在法尘心念当成是我。任由贪愛烦恼來左右我们 (故说无我),贪爱无所不贪,我们对自身有爱染, 对他人之身也有愛染, 贪爱名。。贪爱利,无所不贪。執取种种乐受不放。四处不停𩣺驰,飘逸不定。。。
由于长久持长专注不停追求一切贪爱乐受,行炽受乐,而最终确认不移的伩念。导致執取内在感觉中,有个意炽 “常在”的“我” ,在追求受用 “永恒常在” 的熱受,而认定世界是 “永恒”、“快乐” 的。这见解使我们自己囚禁在自己“我” (取藴为我)的理念牢笼之中(故说五藴非有,或五蕴无我)。想要再让我们的心,回心转意去看透更具意义的真理和自己的本性世界而证悟,也就𣎴再是件容易的事。
因此,佛学开端先学禅定,使心立定下來,心定而观。由心的集中力而慎破 “常” 、“乐” 丶“我”丶“净” 。以三法印或四念処,及观五取蕴而脱身,厌串舍离烦恼(我)的束缚。。。最后由一个律己正行的清净正念取代。。解脱旧有的内在意炽(我)的束缚。
从整个心路的过程中的摸索,想从思路经历找到关键性的重点,以自己的经验,必然了解教法和难处。。
佛学畢尽是整套有系统的戒定慧心路之学。。。人们想要实现到达学佛的目的和效益,意味着必须选择正确的教法 。
 佛学本来就是一门难𢤦的学课,重点是学习 “心历之学” - 心的经历而反省,导致证悟。 而不是制造迷信的色彩,或增加額外的戒律或教法,來加重学习的负担,也不是使佛学更具神秘化,把本来就路长的学习旅程和時间,拉的更长更远,远上加远而遙不可及,影响和拖慢学人的進度。
佛陀在世時,不鼓励表演神通,神通奉承起妄,导致荒费寻求解脱的学业。同时佛陀在世時也訓斥Devadatta 提婆达多头陀。因为Devadatta头陀增加几个更严格的修行法规,不了解的人还以为是更清洁、更好的教法,其实都是加重不必要的难度而且起了分化,更加复杂。试试想想,如果站在我们面前的僧人袈裟,如Devadatta 的建议,是由墓地布料做的,看谁会接近他们?这样不能和世界的发展同步,反而遀着時代的变迁而落伍甚至淘汰。。。Devadatta 的自立门户并非意謂他的证悟,相反的,是由于他没有证悟造成的。好采当时佛陀吩咐阿难陀Ananda 和目建连 Maudgalyayana 去把跟随他去的遀员叫回,要不然的話,事情的犮展將是不可想像的。
当时的Devadatta 头陀如果自立门户成功,佛法的正点不但被他复杂化,环境上也在所难免的將遀着時间和人为的変迁,以及习俗文化的影响,一天比一天的复杂下去。。。而由于分化的原因,人们也开始互相指责。。畢尽,人们对自己的派别伩仰和文化的情怀是极为敏感的。。想要给于幚助就会岀现困难。
記戴中的Devadatta头陀,在没有自立门戶之前,是少数顶尖的智慧者之一,神通广大,政要所宠,遀员众多。当时太子Ajatasatthu 阿闍世还建一间廟给他住。。有了分门立派之想后,神通尽失,在入灭之前,疼哭流淚的求见佛陀忏悔。。重新受恃三归依。。从这故事可以了解 Devadatta 之前虽然有神通力,能言无上道。但,和他自己所要达到的証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的。。
当人们的心,经历过三十七道品和三遍知之后,就会知道佛法道支,以及完成全部的修行作业处,是与我们的内心世界的圆满完整,习习相关的。佛法能使内心世界达到清㓗快乐的正解,是令人吃驚讚嘆不已的。佛学是人类内心世界精致优秀和非凡的可贵之学、人类至高的智慧结晶。应给予爱惜和保护佛法的完整,不刻意去增加、減少或更改,以利后人学习。。。让后人有个同样完整的佛学。。
遀着先进科技的发达和訊息的公开化,世界个地都有人们考古和探究佛法。憑借着更多人们的参与分享,佛法就比较容易了解,懂的人也会比较多,造福各派系无数的学者。
我们之所以会受仑回之苦,是由於我们的污染心不安份守纪造成的。。。我们的心 (我)就像猴子一样,以一个短暂无常的生命,发起找寻永恒熱受菓子的愿望,从这一樹到另一樹。。从这一世到另一世。。。三界之中到处乱乱去贪,乱乱去愛。无所不贪,也无所不愛。还要天长地久,亳无止境的永远贪愛下去,还不知觉醒。
。。
无论科技如何的发达,和造福人类。但,也不能阻止人们自立门户的个人愿望,这就是人类普遍常有的行为。
在学佛的过程中,將经典全部解空,禅定到达禅那,出现的 “有分心”(Bhavanga)時, 有些禅者也誤以为证悟了涅槃的錯觉。俗不知证悟涅槃並不是一无所有。
然而,证悟却是心的经历和反審,了解之后,放弃而证悟;涅槃则是心的贪爱灭渡乃无名所致。贪爱灭则烦恼欲念执着渐渐消失而苦灭。
换句话说,为了自己的现在和未来,不再受到同样的痛苦和打击,而舍弃調伏了贪忧。。。见証了五蕴之因。。五蕴之生。。五藴之灭。。其灭之道。。苦。。集。。灭。。道。。。四圣谛就是完成所有修行作业处(三十七道品),起因和成果总説。

啊~
我。。。。原来不为任何人所有。。。但,都普遍的存在人们的心中。我的存在只因自己过去丶现在的迷惑,业力现行丶贪爱无名感召。。。

www.leesoolim.blogspot.sg

Thursday, 29 January 2015

[初禅略说] (20)

【初禅略說】(20)
[五蓋] ( Nivaranas )
一路來,我们都不知道我们的心,从来都不曾让我们安宁、平静的生活着。。一生之中都不知不觉的被五蓋(nivaranas) 所扰乱和操動着。。。
蓋是烦恼的别名,因为这烦恼時時的蓋覆着人们的内心。。。
何謂五蓋?
贪欲(kamacchandra)、
瞋害 (vyapada)、
睡眠(thina-middha)、
掉悔不安(uddhacca-kukkucca)、
疑法(vicikiccha),

贪欲色慾的意求,時常乘虚而入,引导着心徘徊于过去曾有的色情之境。。。
瞋害之意瞳湧着心,使心常返照过去不愉快、災难不平的遭遇人物往事之中。。。
掉悔不安于过去的种种过錯,時常困扰着我们的心。。以上种种以及睡眠、疑法,都在不知不觉的混濁了心的集中力。。迷糊了我们的视缐。。使我们的心常处于蒙蔽的困惑着。。造成没有回旋、追究的余地。。而继续处于无知贪爱的困惑之中。。
我们的行禅习定,心的住立不动時,这五蓋就会变得明显。。也只有通过我们自心的禅定,才能让我们自己的心,亲自看到我们自心的五蓋;如实了知自心的五蓋症结所在。。。在禅定的助力之下, 发现了五𦾟, 开动探索,生起应有的追究動作。。。这就是佛学之旅的开始。。。
起先,自心在持戒行定之后, 会为过去的种种罪过忏悔。。。而改过。。。么么的前進着。。。
五蓋到达未来不再生起時(取决于个人的热心),就是禅者修习了四念处九墓地,七觉支,八正道的培育之后。。。照见五蕴之因与生灭。。
这時五蓋就会为道果所断除。修禅者培育对色身和名身的完全亲証明了,症结解决,烦恼涅槃。。。
也即是由禅者培育与观察五取藴及其因,以及五蕴生、灭的证知、至舍离。。。断除其因,证悟其灭。。亲历三遍知。。其灭之道。。。

何謂三遍知?
“证知” :   五蕴及其因。
“遍知“ :   无常空苦无我、
                  了知照见五蕴因
                  缘生灭。
“断遍知” :而离弃舍断,
                  烦恼的灭没。

整个过程是由禅者在实习止、观禅, 以及完成所有的道支后中觉受现在未來妄念容易停止生起,灭尽安乐。。。
心境上,见到自己舍离五蓋,处于愉悦、喜、轻安觉乐而安宁。。。
印正了三遍知的道理,断除其因,証知其灭。烦恼现在未来不再生起而安乐。。 。 
是謂了知五蕴生灭舍离无名愛取。。。调伏世间贪忧,身入其境,証实内心经历三遍知。。五取藴遍知丶因断、悟灭、灭道。。见证了苦。。的生起和苦的消失。。。

www.leesoolim.blogspot.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