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禅略說 (22上集)
当我年轻时,在一篇论文中看到一段令人錯愕,满头露水的句子:佛法最终由傳法者所破灭。印象深刻。如今反而非常佩服此人高深的见解。。。
人人都同样有个腦袋和一双眼睛,人们所看到和想到的事物是非对錯,大致上的逻辑都一样。而大多数人认为对就是对,錯就是錯。不是少数人所能左右的。智力強的人通常对復雜的事物比较有能力了解和感到兴趣,能从経文中找到更合适自己和大多数人的共鸣的见解和看法,枯燥无味的禅学和观五藴的探心之朮,就不是他们的迭项。而这些出类拔萃者,人生路上的角色都非常鲜眼。举足轻重,影响深遠。。
佛学说的是一门看也看不到,摸也摸不着的心朮之学。此学须要亲自持戒行禅方有所觉,然后才能从经典中得到佐証丶搭配丶犮展和成就。
由於我们塵根,在麈觸的助缘而生起的識,有五蕴的其他三蕴(受想行蕴)为伴,是故业惑缘起如在夢中。我们习惯性的住立於五蕴執着不放,把五蕴当作是我,属于我而生我见我与我遀见,在变易的五蕴中渴求热受,依恋贪爱而忧悲苦恼。。。因此,我们以一个五蕴名色的烦恼身心,要证知五蕴生灭及其因,起先,习已为常的五盖和熱烦恼,就必然神出鬼没的使学人不能如实知见。。如戴上了有色眼镜看事物。。。这就必须使心清洁,方能起修的道理。
以持戒行禅、三十七道品的呈长行持和求证,以至回归真性照见五蕴生灭及其因而证悟,本来就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我们或许要自问一下,经書以文字方便来表述心路禅学的佛法道支论説,讀完了之后,真的能使讀者的心就从此进入心路禅境而 "真性自显" 了嗎?
我们或许要自问一下,经書以文字方便来表述心路禅学的佛法道支论説,讀完了之后,真的能使讀者的心就从此进入心路禅境而 "真性自显" 了嗎?
只有个人務实的持戒行禅,自心入定亲证,以入流亡所法,或四禅八定之后,五盖与烦恼暂时灭么,使心清净,在一心净念之時,诸道支才能自显,从而为禅者起修。通过持戒行禅,犮愿再来,自显而修,以观五蕴及其因而圆满。完成内心的作业处。导致自心找到自心的清净本性,明心见性取正觉。最后在明心正覚的助缘之下,找到了一个和自己先前相反的意愿见解,一个编譜未来生命程式的恶夢因由。。引起禪者自心的驚觉,而生起恍然的。。觉悟动作 ?
行禅之時,放下一切禅说见解丶記述。这样才能避开行意塑造理念。。
在禅定的寻丶伺丶喜丶定,贪瞋痴暂时灭尽。。的境地里,让禅者亲身去体验一个离开苦丶乐两边的殊勝愉悦之境。。一个不为贪爱和忧愁的真正内心的快乐。。使禅者了解,一个没有引起苦的生起和苦的消失的世界,才是真正的。。快乐世界。
由贪爱乐受引起的世界,只是苦的生起和苦的消失的世界。。
六根六尘的接触,生起受,一个没有贪痴的受,很快就消失。。。而寂静。执取了贪瞋的苦乐之受,也就引起了烦恼生命的生起。。和烦恼的消失。。有受即苦。
禅者在常态性的行禅,寻。伺。喜。定。。出定之后的内心又隨着外在因缘开始操动。。入定的寻伺喜。。定得乐。。周而复始的常态运作过程中。让禅者亲身领受一个心念的因缘。。生起和。。入灭,没有自性的程序。。世间一切。。缘起、缘灭中。。。也由于长久的注立禅境的 “喜定” 之境,而发现一切法 “本” 无生灭,不生不灭涅槃寂静。。世间外在
,一无可得。“寂静为乐”。。。
安住于戒力主张的禅者,察觉生活中主导着思想言行的 “我”。。。在禅境。。看到的 “我”。。。是个由贪而痴者,依随因缘生灭的投机者。虚伪不实,没有自性。
让禅者自心审查,我们所依赖受觉來評詁的对錯,到底遮蔽了多少事实真相。。。
初入佛门,生老病死四相本能的,在腦海里出现。感嘆世间无常,没有改变生离死别痛苦的能力,了解了无常空苦无我无所得的世界。。
从四相中了解自身血肉,最终变为尘土的观察中。。放下我執对四颠倒观念的執著
:常丶乐丶我丶净。了解到众生之所以会有种种的忧愁苦惱,及贪瞋痴,就是执著 “有所得”,及常丶乐丶我丶净丶造成的。。。
此時由禅者犮现了的,是全新的知识领域,並不怎様的明显,不能真正的完全领悟
,但对于一个发心的求道者
,却足以引起他的懺心降伏
,攝受已往的过失和见解。
一旦正视了生命的課题,发现了人类和自己的悲哀处境時,也由衷的犮起求知的心念。。。从此展开了生命追究之旅。。。。“心的寂静,引起的水落石出之旅”。
这就是四禅中的第一禅:初果。对法没有疑问,对其他的伩仰戒律,不起兴趣的一心追寻真理。。生命的。。真相。
只有一颗寂静的心,才能看清。。真相。
常:(观心无常)执着世间是永恒的。
乐:(观受是苦)执着世间是快乐。
我:(观法无我)执着有一个我。
净:(观身不净)执着身心是干净的。
四 禅天与四定天总共八个禅定天,初果是第一禅天,还有七个禅定天要走下去。。
在这第一禅的世间起点,贪瞋痴慢疑见非常的深厚,此界称为欲界。。人类的五十二个心所中,这六个基本的心所,深深的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行为。。
Thanks so much for the kind & prompt sharing & contribution.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