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禅略説 (22) 下集
在这个世界上,金銭与功德,实在不能让人找回在无尽世就已堙沒于心𩆜深处的真性。只有持戒行惮,思维真谛,才能让我们找回自性,而回归自性。在无常空苦无我的大前提下,生起慈悲之心。。。换句话说,禅者的心行持思维具足,才能回归清净丶慈悲自性。。。。
然而,行禅必须中庸适当的 (正定),代价总是有的。。。
从書本上找到本性清净丶不生不灭丶没来没去。。。平等没有分别等等,是廻然不同的两件事。一个是自心找到自心的归屬,一个𨚫没有。找到看起来却是更加引人入胜,神通文字般若。。千変万化的衍生世界。。
人事间,隱藏在内心鲜为外人所知的創伤,也只有当他人有同样的遭遇,向我们述说,才会引起我们的共鸣,进而对照,而找到理由的所在。。。
一旦小象囚扣一解,回到了自己的温馨家园之后,本能的就会追忆惨遭苦难囚扣的原因。。。
同样的,禅者的心一旦回归自性,住立慈悲淸净本性。就会以清净本性之心去追忆、以及对照,隠藏在記忆炽所里,旧有的苦难和原因。。
就在这个回归了真性优越的黄金期,这时禅者发起观察五蕴之法,正是天衣无缝的巧合,千戴难蓬的心丶法合一之境。因为这个适时的行观五蕴,引起住立清净 “本性”和旧有的五藴 “心炽”(我藴)进行对照。(这就是所谓的共鸣而对照)。让心自己去看,自心去了解,最终舍离。。再经过了一段成熟期之后,就会犮现 “我蕴” 早在回归真性時就开始寂静,在心舍离之时而灭亡,清楚的知道不存在了,即不存在,那么轮转也就不在話下 - 尽了。
换句话说,在証得清净本性时,是最佳的观五蕴的黄金時刻,倘若学人此时不观五蕴,反而以为証悟了,而对諸多论說起了兴趣,那么,黄金时间一过,就只好停留此処轮转。。。不能如实以 “清净本性的彰显与心” 对照,产生去芜存菁的动作,生起“明心见性的正覚。。。
在生活中,我们运用慈悲喜舍清净本性处理生活事物。。中庸适当的 。。从自己的怛诚生活中促渐作出調整和成长。。了解世间相。。在不为回报的前提之下的回报中,享用心安理得的温馨和快乐
。不旦达到自己对自己的期望,而且在这个不为任何回报和企图的情况之下,得到回报的快乐当中,印证了因果不灭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则,而自証业力差别的果报世界。。。
。不旦达到自己对自己的期望,而且在这个不为任何回报和企图的情况之下,得到回报的快乐当中,印证了因果不灭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则,而自証业力差别的果报世界。。。
学佛法,在毎个階段须要一直持续的坚持着。从第二禅开始,在每个階段都会使人錯誤的以为是证悟了的錯觉(文字般若也然)。因此,无论我们到了那里,千万要保持觉醒,尤其在这个所谓的黄金时段,到达本性清净以这个清净本性來观五蕴,观注感受主宰我们的过程,悲欢离合、好坏纠纏的肇因。就㑹找到贪爱烦恼带来苦难和危险的真相。平时我们以为滿足慾望是快乐而今却找到这貪愛滿足,才是造成无尽苦难的真正原因而觸動,在戒定的力量之下,内心生起丢弃贪愛无明,而起觉悟的动作(文字上的表述,不尽其意)。
经过细心精进,一段成熟期后,自然一清二楚的看到 “我蕴” 灭么,轮转已尽(涅槃),即五蕴不再生起与灭尽。
人们认为热受即是快乐,不热受之就是疼苦。殊不知快乐之后也必然痛苦。。由乐受引起的世间。。。只有苦的生起和苦的。。。熄灭(观受是苦)。。是故无常空苦无我的业力贪愛造化世间本无有爱,无愛。由于不能如实知,攀缘贪爱无常无我的事物,不知空苦,是故无明。。。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如实观照,厌串於身、受、心法,生起的因之灭,涅槃解脱。
禅者的整个証悟的过程,也即是:証悟欲愛kamatanha、証悟有爱Bhavatanha 丶証悟无有爱,vibhavatanha 。
換句話说;学者完成内心作业处,导致灭除欲愛、有爱丶无有愛,証悟的三層次。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业力和造化。
只有自己才能为自己丶和家人,选择最佳的途径。
書上记录了好多种法门:念佛丶听音丶看光。。。行禅等等,只能自己去迭擇。也只有自己才能知道要怎样游,怎样幫助自己游出生死大海。有好多的法门,由于意念的存在,可到达 “近行定” Upacarasamadhi(接近到达第四禅)。但不要紧,精进的行持者也可以到达闭关之处。。。如果不善行禅,或因为意丶念的关系而不善行禅。即使闭关出关,完成三十七道品后,没有継续止丶观五蕴,还誤以为到达了目的地,那就非常的可借了。畢竞人类壽命时间是有限的。然而,我们无从靠诉任何人,畢竟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法门是有感情的。。但,不要紧,有了正确的了解的学人,策励自己继续观察五蕴,能为自己带来方便和学习上的优势!无论近行定或加那定,只要肯努力,从近行定諸辟支,以致深禅加那諸辟支为法眼,都属辟支道果证悟。。。
从第四禅Appana samadhi 到达心証悟的整个过程就是所谓的 “出世間禅”。也即是所谓的道果。。果位的方便之说,千万不要在意文字方便的定位。。我们只是凡人。。。畢尽佛陀是行足托钵者,不是骑在馬背上的。。。
以上的文字記述由 “心丶禅丶法” 的心路禅学和果位,是不能尽意的。从文字的表面上,以习惯性的文学丶哲学丶詩歌丶創作丶民族丶传统丶艺术等等。。的见解來看待一门佛门禅学是困难的。。
这是个奇異、自成一格的心路本性之学。在千古至有文字記戴已来,无声无息沈睡在人们心海里的伩息,从来都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也沒任何人可以开解,。。。
公元前六百多年,唯一解码而能开示如此难得之法(功用学),让人们自心觉悟者只有佛陀。 。。佛陀圆寂了二千多年了,世间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祂如此的出类拔萃的开示,教导人们一套完整的觉悟出离生死。。。而回归真性。在本性清净的世界里,慈悲喜舍,戒行具足。
能让人出离之法,少之又少; 不能出离之法,实在太多太多。。。
佛法道支本为证悟而用,加入了徧重道德伦理宣説執着后,的相互交叉感染。
在人们还没來得及了解佛法是什么之前,書中自有黄金屋的观念,已经把内观之须反向外求,悄然的认定了讀書教化,以及普罗大众以文化传统,发掦一个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佛教住世 “感化” 论理教育。。鎖定即是所谓的更好更正的证悟。与原本的 “怎样内观证悟”的目地,已经开始悄然的改变为 “怎样论理道德”。。
佛学的见解和难学的理由和走向,是部分熱心传教者始寥不及的。。。
最后,
让我们能在有生之年,五藴仍在之時,証得寂灭,污染圆寂 (Kilesa-parinibbana)。
。。安宁止息,渇愛灭尽,离欲涅槃。。
阅藏慕道,顶戴感恩!
奇哉!妙哉!善哉!
还記得在菩提加耶,我们念的三皈依嗎?
皈依我佛正。。等。。正。。觉。。
啊~外在皈依了我佛正等正觉,内在也皈依了自己的正等正覚,清净本性。。。
真性果然不灭。。
让我们分享这份喜悦和功德!
www.leesoolim.blogspot.sg
Lee Soo lim
(Dhammasiri)
201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