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6 May 2017

五停心观

【五停心观】
能使五种过失停止於心的观法,亦即声闻乘人在最初入道時所修的五种观法。
一,不淨观,是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淨,以停止贪欲。
二,慈悲观,是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瞋恚。
三,因缘观,是观察—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後果,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
四,念佛观,是观察佛身相好,功德荘嚴,以停止业障。
五,数息观,是观察呼吸出入之相,以停止散乱。

Wednesday, 24 May 2017

法句 178


【法執】

【法執】 因緣生灭,无常苦空无我的法则,捨除 ‘’我‘’ 的常乐我洁的妄執見解。在戒律与持禅一心一意的坚持之下,贪爱妄執灭度,妄我涅槃,回归清洁自性。。无所著而生清洁心之后的再接再力 …挣扎犮奮着。。征服自己。
 因为我们一旦真正的 了解与接受了无常空苦无我的法则,确定是必然和事实,我们的心就容易放下心(我=贪爱)的惯性妄執见解,搭上常持戒禅的惯力快车道而进入四禅。。经历四定察觉到心境的无邊无際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心如白纸的… 犮愿再来绝后蓬生的发奮努力, 一点一滴的学,渐渐的犮展至能 一心三观丶能中庸适当的丶擇法清洁的,生起客观不偏的正见观照能力。。

 这是一门由行人自心持戒行禅的坚持,导致行人自心世界的清洁。。回归自性,自吾救度之学。 
这个心洁法洁的心法行识世界的教法,即是佛陀教导我们的身心世界。。之法。 佛陀也呼吁人们的参与,來达到集思廣益的目的地。这是一门心理科学。。有它一份特重的心理文字学術名词上的迷伩色彩。因此,如果把这一类教法加入了人为的廟宇神化的诱導,加上了人们以身具来的彪悍厐大的贪爱,和丰富的想像力,将使学人难以自拔。。虽然种种经典都有指出,遠離妄執與妄見,出离生死。然而,在这 ‘’少数服从多数‘’ 的人文世界里,这样的记戴,难道大多数的人们真的都能理解认同的吗?那么,少数人们的说法无濟於事也就必然?
!
世界无论任何的成就(包括戒禅),都必须负出心血和代价,倘若负出了心血代价,如果回收得到的是加料造成的混䨀变異,与现实人生不相称的神话故事,那么是否真的能利己利人?。。人们怀着正觉的希望,但在这世俗的渚多倡导,多様化的仪式庆典,其实和内修並没有直接的助益,而人们还没证实之前就互相吹虚的态度,是和人们正觉愿望的态度相左的。。

虽说人人都有不同的遭遇和命运,但,有一点,我们都是人,同样有血有肉,都不愿意看到他人受苦受难。。 和损失。。人们不知身受心法,贪爱无明。。。请怜悯众生迷惑吧!


Sunday, 21 May 2017

(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宇宙万有(心的世界)







(初禅略说) : 心学的世界

佛学乃心灵世界之学,有一定的征心程序,从无一步登天,或从经文投機可辦。
自证之后,方能辩认他法。博学广闻,才能有利远行。 心灵之学,从心着手,由心的戒禅律己,以常态性的自我观照,入微反省忏悔养成习惯的内心的坚持審察力,从五蓋至四禅八定丶乘愿再来的内心妄我变異生死,而生死尽,涅槃寂静,寂静为乐。谓戒禅作用引起心的变異生死,生死尽…的文字记戴…心无所著而生其心,而找到了自己清洁自性丶慈悲喜舍…光明正大(時间漫长)。
庞统的说,行人以戒禅,四念处,证三十七道品,了解了心法丶心所法丶色法丶不相应丶无为法(包括了真如)…心的世界。以自证的心灵轮转的心灵世界百法和四禅众生,而自证了三界由来 。。 此心的能力,由戒禅开始到自证生命的三界由来,遍佈一切(文字记戴是遍佈虚空…)。。
在古老的印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智商的智慧之人,虽然我们对祂(佛陀)的十力无从了解,因为我乃凡人,但,只要一位舍身为人的未来罗汗存在,八正道的方向…是正确的!
世人有不同的智商,不同的生活处境,虽佛陀有告戒,佛学…乃然越来越多宗派林立,能有五十二位,满愿整个学习过程,只有明白了的人,才能了解这四个过程的觉醒,越来越不容易。。人们並没有好好的考虑,他人好不容易才得到人身,本来都有机会了解佛学,任意的改编所造成今日和未来的后果。。
生命转转,离不开贪爱,什么都贪,什么都爱,若要离开法的朿缚,还须要有点科学的见解。。

八識


Saturday, 13 May 2017

【初禅略説】

【初禅略説】
樹木裡面找不到種子的存在
,種子裡面也找不到樹木的存在。生命是个外需的组合体,由身心的和合而存在。
"心" 猶如种子,投入色身之后,重新建立,如同犮芽。
但,无论如何的轮转,在我们内心的深处,旧有的三界不同生活熱受的印记,依然存在。。清洁本性,依然如固。。

四禅八定… 绝処逢生。生命的本心,与不同色身的不断离合重组,重复着同样的程序
。通过人工智慧的戒禅清洁力…绝地逢生,使心回復到固有的境地而重新开啟,雷同到达了绝地又起了逢生。
空无边处定丶识无边处定丶非想非非想处定…全天侯,—境性的尖锐清洁专注力之下
,察觉所谓的清洁本有的心境,依然存在,不生不灭。

佛学以世间万有幻象,无常苦串変異,说明宇宙万物非我,非我所,来破除我執身心妄我的见解,达到攝受,無所著的目的地。。这样—來,禅观內心念時,才不会加入"我" 的个人的因素。从单纯的观察,在无常空苦的条件下,渐渐,即空即假即中,的观察而不思议之下,生起了—心三观。。的中庸之道。
佛法道支,戒禅清洁,训练着行人的心行,以客观的行识心法,达到主控心法处理事物的目的地。
长期的戒禅功德,让禅者体验不动灭无为,感受不灭四禅八定的本来固有的丶无为不动的清洁心境。即是烦恼涅槃時,心回到本来原有的境地位置。。禅修的目的地

戒的清洁而建立正确的人生原则。恢复本有的清洁本性

佛法的学习,还须要有科学的态度,才能离开法執的束缚。
佛学,乃皈依自性,由自己的清洁自性,教导自己的—门自性之学。。恢复自己的原有的自性。成就自己一生的的夢想。。。了解了自己,就会了解别人。。
我们同样是人,世间—切充满迷惑,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
须要觉醒。

Sunday, 7 May 2017

初禅略说(39)【寿】万寿无彊

初禅略说(39)

【寿】万寿无彊
无论是无常苦无我的心念生灭,或是不断更换身体的姿势来松解身苦的起落动作,背后都离不开一个长恒不灭的心在注视…观望着。。我们对常态性的动作是忽略的,就如呼吸,呼的尽头是若,而改变动作,而吸…。
如果我们没有这一个长恒注视察觉的心,我们就不会有睏觉与睡觉而生起睡眠的动作,更不会有醒觉和生起醒来的动作(行食坐卧也然)。如果不是湖里有不生不灭的真性之水(寿)的存在,怎能会由—念无明,生起了生灭万法的漾漾生命,而遭受因缘果报…无尽轮转?
一些资深的禅者也能了解四禅之中,三界不同的熱受。。
众生颠倒夢想沦落三界,是因为不能真正的了解自己的身心与生命轮转的真相。。因而不能了解苦集灭道。
佛陀赐予托钵法,予求法求施者…无常苦无我的生命真相,让我等生起智慧,在这无常可变的事理下,生起超越无我的智慧,离断过去未来苦难。。回归自性。

禅者们:从戒行禅,使心的清洁度到达真性应有的清洁程度時,心与真性之间,就会产生共振(共鳴或相应) 的作用。禅者寻究振源,就会找到不生不灭万寿无彊的真性!无有変異,不可破坏,唯是一心,离於造作,本自无为。。
心所有法,包括了不生不灭的无为法,以及宇宙万有変化的幻象之法,即不相应法。

人们以文字片面记戴着行禅人的心路禅学。。即心的从戒行禅,引起心的变異生死;令心自行解码往回走的追忆与回归,的一联串动作的文字记戴。谓引出佛性,得果佛性之学。。学人若以一生的時间,反而去追究不在自己内心曾有过的禅境更进娈異的感受知见领域,而是在追求背颂众多经典文字理论…谆谆之学。。将是不得其解的。。然而从戒行禅也並非就可以不必负出任何的代价。。畢尽,世间任何的成就,都有一定的代价。。

Friday, 5 May 2017

方便之法

【方便之法】
教小孩学数学,起先必须用—套的方便法,先背123…,然后找几粒石子,慢慢的引导之下而学会算数目,学会了之后,就把石子丢弃。登岸弃船。。学佛也然,引用整套的佛法道支与戒禅並进。
在学习过程中,有些行人会看上几粒美丽的石子(道支或道法),当作是宝丶是实有的,占为己有,当作就是登岸弃船之法而无尽轻转。甚至认为自己的石子最好,这石子是1号,我的石子大粒,他人的小。。是司空见惯的。。
華族早有文字,记录着大大小小世出世间不同的一切法都记戴了下来。。好处是记得很细緻清楚,环处是记了太多太多,可以从菩萨五十二位的进程中,看到佛乘和菩萨乘参雜不斉的㨈在一起可见一般。。
学习传承佛法的人不学传承菩萨法,学了传承菩萨法,也不学传承佛法。因为我们都只有—个身心,—心也不能两用。而佛学有共般若(共通於大小乘),和不共般若,方便法,替代法,畫符念咒…甚至祖师法要丶法门。。以及佛学…十宗。名目实在太多太多。。
佛学的三程次是:爱丶无有爱丶无无有愛。即是渐渐的离开了法爱,內外障惑悉皆断除,断了法愛。渐渐的。。登岸弃舟。。实无有法,是为佛法。。。
然而,戒禅之学,在不预先告知之下,人人在漫长戒禅的作用下,都同様的生起四禅八定…三十七道品。。的长住不灭圣法。。

【十乘观】

【十乘观】
乘是车乘,行者修佛道,如驾大白牛车,直达涅槃实所
,故名为乘。此十乘,虽标为十,只有一法,即观不思义境,其餘皆是资助作观法
,合之为十种,故称十乘。
第一观名观不思议境,即以能观之智,观自心中,微细的妄念,此妄念即一切法的起源,故心亦是法,是法亦是心,要把它观成即空即假即中的不思议境,若是上根人,即能悟入涅槃妙心,直达宝所。
第二观名犮真正菩提心,指中根人,修第一观未得真证時,则犮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真正菩提心,助成观法

第三观名善巧安心,此言於第二观,尚不得真证時,更修止观,以方便善巧,安住於—心也。
第四观名破法遍,此言於第三观,尚不得真证時,要以—心三观的智慧,遍破三惑的情势,然后乃能得证。
第五观名识塞通,此言於第四观,尚未入法性時,能了别烦恼,生死,六蔽等为塞
,菩提,涅槃,六度等为通
,而离塞从通也。
第六观名道品调适,此言於第五观尚未达真性時,可知道之法门,必与我不相应。如是则当一—调试三十七道品,採擇适於吾机者,修之以入道,中根人,至此第六观,必发真证。第七观名对治助开,此言下根人,若对於第六观观行尚未通达,则必有迷事的粗惑为障,如是则当观五停心或六度等行,以对治事惑,助开正道理观也。
第八观名知位次,谓於修行乃至证果的位次,如实了知。
第九观名能安忍,谓至此障转慧开,神智爽利,於内外障碍,皆能安忍不动了。
第十观名离法爱,謂至此內外障惑,悉皆断除,惟有法爱存在,若断法愛,即发现真正中道。

Thursday, 4 May 2017

三能変

【三能変】
谓—切法都要经过三种识的合作之力,才能现起,才能存在。初能变的是阿赖耶识,当某—业的种子成熟时,即具有能変境界的力量,遇到增上缘,便変现起来,名为異熟能变。次能変的是第七末那识,这是说业的种子虽然成熟,然而也倚赖於末那识不断的執我,发挥它恒審思量的作用,然后境界才能存在,所以名为思量能变。第三能变的是前六识,这是说虽然七八两识,具有能変的性能,然而若没有六识依六根,了别六尘,则境界亦不可能成立,所以名为了别能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