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9 March 2017

五陰丶我

【五陰魔】
五陰是色受想行识,因此五慾与烦恼,都是迷惑人的,所以叫做魔。

【五陰盛苦】
五陰是色受想行识,为構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人生的种种痛苦,都是由这五种要素组成的人身而来,所以说是五陰盛苦,八苦之—。

【我】
主宰的意思。佛教说我们通常所執著的我是假我,因为这个我是由五蕴假合而成,离开了五蕴,根本就沒有我的存在。

【我见】
又名我執,—切众生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因缘所生法,本无我的实体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執为我,叫做我见。

【我所】
我所有的简称。有我见的人,对于身外之物都認为我所有,叫做我所。
【我相】
实我之相。四相之一。
【四相】
(1)生相丶住相丶異相丶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異相即衰老変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異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
(2)我相丶人相丶众生相丶寿者相。见我人四相条。
【我人】我与他人。
【我人四相】
—,我相,即在五蕰法中執著有一个实在的我,有我之所有。
二,人相,因为執著有实在的我,站在我的立场,就称他人为人。
三,众生相,与我对待的众生不止一个,所有人及非人的差别相,是为众生相。
四,寿者相,即在—期的生命中,執著寿命的长短。
【我爱】
爱著自己所妄執的我。
【我论】
法我见和人我见的二种邪论。
【法我】
法執。
【法我见】
二种我见之一,如執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称为法我见。
【人我见】
如计有我丶人丶众生丶寿者,都称为人我见。
【人我執】
即執著入体中有一个我的见解。

Sunday, 26 March 2017

天台,六即

【天台】
中国浙江省的山名,隋智者大帅居於此山开—宗,后世因名其宗为天台宗,简称天台或台宗。

【天台八教】
天台宗所立的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合称为八教。

【天台三教】
(1)顿教丶渐教丶不定教。
(2)渐教丶顿教丶圆教。
(3)三藏教丶通教丶别教。

【六即】
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
一,理即佛:—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勞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
,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或从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於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切众生,皆可成佛,点头会意,豁尔有悟,故名名字即佛。

三,观行即佛,这是圆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进一步依教修观,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名观行即佛。

四,相似即佛,这是圆教十伩内凡位,初伩断见惑,七伩断思惑,八九十伩断尘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於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真悟实证,而於理彷彿,有如真证,故名相似即佛。

五,分证即佛,这是於十伩后心,破一分无明,証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从此成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证三德,至等觉共历四十—位,破四十—分,故名分证即佛。

六,究竟即佛,这是从等觉
,再破最后—分无明,则惑尽真纯,徹証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茲将十种位階,及六种即佛,列表说明:







【三德】
(1)法身德丶般若德丶解脱德。
法身德是佛常住不灭的法性身无不周徧。般若德是佛的智慧无量无边。解脱德是佛所证得的最勝妙法,能够化度—切众生而自在无礙。
(2)智德丶恩德丶断德。智德是佛的智慧深广,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号称一切智人。恩德是佛的慈悲广大,誓度一切众生,无黨无偏,三界六道众生,有缘莫不蒙度。断德是佛将—切的烦恼断除,清洁无为,解脱自在。

Friday, 24 March 2017

初禅略说 (37) 【理论与实习】

【理论与实习】
 生老疒死丶无常空苦无我丶缘生性空。。。
一旦徹悟诸世法缘生缘灭,体性本空的理论,就可破除一切善恶丶我執"观念‘’。。
 任何的善恶业的果报,除了肉体的承担之外,在心念上也同样的背驮苦乐受觉的承担。。人人都在承担种在心田里的惑业。我们都是业的承担和继承者。
 虽然历劫以来迷惑的业报心念,並不会因为在理论思维的徹悟真理之下,而会自动消失,证悟与界外生死畢尽是二回事。。。事实上,业因由我们而起,由我们的承担丶觉悟丶忏悔改过前非而消失。
 戒禅的实习作用,却能让行人在持戒行禅的过程中,预先的承担,痛改前非的修正过往的—些惑业。。来达到心念清洁。。—路探究真相的决心,坚决的从戒行禅,以至戒行的圆满之時,自性显现的目的地。。这様的心为前导的生命,以心为前导的自性三宝教法是合理的,可行的,也是超出了我们想法知见的笵囲。。
 从內观起修的行人,专注修正心䛊实习的进化,由改过与修正的流程,使心识得以入流丶一往来丶不往耒丶无生。。不受后有。乃先修后证之法,有别于觉后起修法 。先修后觉使行人心识上专持修正的努力,來达到清洁圆满生死变異。。以至成就界内生死尽的果报心识的努力。。当这—报身之后的业报识。。。即是界外生死尽(无餘涅槃)。。界内业报识的伸展。。。
 倘若觉后而不起修,沉落断空,顽守空寂,也不广泛参阅诸法,来具備远行资糧的话,那觉悟也就失去了意义 。同様的通理,先修后觉之后,也应广泛的参阅他法,达到广学多闻的目的地。
 佛陀在世,悉达多制造分歧 的故事。。。。可要记得。 。让后人有个比较好的学习环境。。慈悲喜舍的让他们能顺利的完成他们唯一重建自身的愿望吧。。

 【二种涅槃】 有餘涅槃和无餘涅槃。如阿罗汗惑业已尽,生死己了,但其身体还在,名有餘涅槃,或有餘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虽尽,但猶餘有漏的依身;待其依身亦亡了,才名无餘涅槃,或无餘依涅槃。 

三界无明贪爱,无常空苦无我轮转的世界,本无自主。 。。只有我们主动的修正清洁,才能執开一切由贪愛引起的善恶妄我所执愚昧无明思想的牵制。。。唯有乘着这—生的存在,自已努力,来回归住立于本无生灭的自性三宝。。改造现在,乃至未来。。在自性上的确认与肯定,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Monday, 20 March 2017

自性五分法身香

【自性】
诸法各自有其不改变,不生灭的自性,故一切现象的本体或一切心相的性体,叫做自性。

【自性戒】
又名本性戒,即不待佛制,自性便可受持的戒,如十善戒是。

【自性三宝】
自性本具的三宝,如众生具有灵明觉照的佛性为佛宝,其性常寂圆淨为法宝,有融妙和乐义为僧宝。

【自性弥陀】
自性就是弥陀。依心性的道理说,自他本来是不二的,念佛人不生不灭的心性与弥陀佛不生不灭的心性毫无差異,故念弥陀即是念自性之佛。

【自性清淨心】
又名如來藏心,吾人本具的心,自性清淨,离一切的妄染,故云自性清淨心。

【自性五分法身香】
—,戒香,谓自心中无过失,无罪恶,无嫉贤妒能的心理,无悭贪瞋忿的念头,无劫掠杀害的意圖。


二,定香,謂看到一切善恶境相之時,自心不会散乱。

三,慧香,谓自心无障碍,常以智慧观照自己的真如自性,不造作—切罪恶之事,虽是修行种种善事,但心中不执著所作的善行,尊敬上辈,体念下人,憐悯孤苦,救济贫窮。

四,解脱香,謂自心在外境上无所攀缘,不想善恶,安然自在,没有罣碍。

五,解脱知见香,谓自心既於善恶都无攀缘,但也不可以沉落断空顽守枯寂,应当广泛参学多多闻法,认识自己的本心,通达诸佛的通法,从初发心—直到圆满菩提時,真如直性毫不変易。香的意义,是以智慧火燒那抽象无價真香,这是真实的荘嚴佛身,这是真实供养如來。这五分香,皆以功德上修,也就是从自证自性法身来成如如佛。

记忆的觉醒

寫作的奧秘,是把真正要說的話隱藏起來,而达到令人深審的目的。然而,佛学是 —门心路禅学,以明显的佛 法道支让行人解其义理,起观照行的去深審。。佩合着戒禅的坚持努力,而引起心的变異生死,而徹证生命的真相之学。 经论文字僅是片面法要的记录,通过法要理论的文字般若,让行人达到理解世间本来真像的目的地。。
另外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实習,就是以戒禅的坚持而引起的四禅八定丶三十七道品。。
行人在不同的佛理和实習戒禅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境地 。。不同的行人中,有些只有文字的背颂,也有些能在佛理上得到领悟,有些僅在戒禅中変異。。 
然而,佛学並非僅是硏究经典之佛法理论之学,而是崇合实习与理论,構成的内心之行识变異。。行人长期的戒禅行持,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隐藏已往长時间生活于三界,不同熱受印记的甦醒 ,而自证自性不灭与三界由来。。

禅学的部分,就是文字法理不能表达的部分。。只能亲证。
而我们内心鲜为自知的记忆 ,並没有因为在三界轮转而忘記。。却能在佛法戒禅的行持之下甦醒。。
。。。 让我们都能亲证这一怪事。

Saturday, 18 March 2017

印度食餅


朝山。。。灵鹫山





上灵鹫山

—群老少, 来到灵鹫山下,个个都心切的要到达山顶,去看看佛陀説法之地。。经書上好像是说佛陀在灵鹫山説法時,五百罗汗菩萨摩訶萨,无可计数众生,包括无数天众都來听法等等。。。想像中,此地必然是个壮观之地。。让我们上山探个究竟。。看看经典有没有写错。。
但,这条通往山顶之路,可是一条向上爬走的山路。。正在思考这条崎岖山路,要如何幫那些老行者丶菩萨们到达山顶。。

啊~~我看到神仙啦~

正好可以找神仙幫个忙,把这些高级老少,给"变‘‘ 。。到山上去。。
神仙説:沒问题。。放心。

Sunday, 12 March 2017

四禅八定

四禅是色界的四种褝境;
八定是色界的四禅与无
色界的四无色定。

Saturday, 11 March 2017

四等

自性五分法身香

【自性五分法身香】
—,戒香,谓自心中无过失,无罪恶,无嫉贤妒能的心理,无悭贪瞋忿的念头,无劫掠杀害的意圖。

二,定香,謂看到一切善恶境相之時,自心不会散乱。

三,慧香,谓自心无障碍,常以智慧观照自己的真如自性,不造作—切罪恶之事,虽是修行种种善事,但心中不执著所作的善行,尊敬上辈,体念下人,憐悯孤苦,救济贫窮。

四,解脱香,謂自心在外境上无所攀缘,不想善恶,安然自在,没有罣碍。

五,解脱知见香,谓自心既於善恶都无攀缘,但也不可以沉落断空顽守枯寂,应当广泛参学多多闻法,认识自己的本心,通达诸佛的通法,从初发心—直到圆满菩提時,真如直性毫不変易。香的意义,是以智慧火燒那抽象无價真香,这是真实的荘嚴佛身,这是真实供养如來。这五分香,皆以功德上修,也就是从自证自性法身来成如如佛。

五五百年

【五五百年】
謂佛灭后之五个五百年,在每—个五百年中,各有—坚固,以示佛法的兴廢。

—,解脱坚固,谓在佛灭后之第一个五百年间,因为正法兴盛,得到解脱的人很多。

二,禅定坚固,謂在佛灭后之第二个五百年间,虽然无人獲得解脱,但是修学禅定的人很多。

三,多闻坚固,謂在佛灭后第三个五百年间,真正修行佛法的人虽然稀少,但是喜欢听闻佛法的人很多。

四,塔寺坚固,謂在佛灭后第四个五百年间,世人很喜欢建立佛塔和寺院。

五,鬥諍坚固,谓在佛灭后第五个五百年,戒定慧三学己被世人遗忘,唯以鬥諍为能事,是增长邪见的時候。

Thursday, 9 March 2017

四位

【四位】
 律宗对菩萨经三大阿僧祇劫,历五十二位,另判为四位,以统攝之,即愿乐位,见位,修位,究竟位。

 1.愿乐位 愿乐伩解,自利利他,此当十地伩,十住,十行,十回向,为第一阿僧祇劫所修。  

2.见位 为见道位,此当初地。为第二阿僧祇劫。

 3.修位 为修道位,此当二地至七地。为第二阿僧祇劫。

 4.究竟位 渐进至於佛地,此当八地至妙觉,为第三阿僧祇劫所修。


Monday, 6 March 2017

五法

【五法】
楞伽经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
第一相,森罗万象的事物,情与无情,千态万状,其形相各各不同,是为相。
第二名,依彼种种相,假設总总名,以表詮之,是为名。
第三分别,於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识别之,於是有所谓的大小丶髙低丶美醜丶是非等出       现,是为分别。
第四正智,指无漏心心所,离虚妄分别,观名相互为其客,离常离断,如理而知,是为正智。
第五如如,由正智所証得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体性。此中前二是所变境,第三是能变心自缘其所娈境,三者皆属有漏法,第四是就法相正观法性,属于无漏法,第五是心境—如,湛然寂灭。

四重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