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2 December 2017

初禅略说(46): 「四念住」的內觀与『我』

初禅略说(46):「四念住」的內觀与『我』

「四念住」的內觀,即是受想行识,从粗重的身心感受、想法的观察,到细小的心法程序的實際体验。在戒禅之助下,历经四禅八定,内心的十方法界,面對自己的身心对世间事物见解的改变与変化的審理。使自己渐渐的从自己的内心束缚的困境中, 一歩一歩的走岀来。

我們的行為运作习惯,是按照自我贪爱觀念的方式,在守戒之后,渐渐的,对世物见解领域,変得更为开阔完善的前后比较的自心观察,行人就会找到造就完善处理事物的见解丶心思变得更完善温柔,不为恶念圍困,身心愉悦等的理由。。就会找到即是离诸贪爱引起的邪痴颠倒的如实知见。而努力不懈,务使妄念寂灭,达到洁念长恒不生不灭之境,我法俱亡。当行人体验了造成妄覺苦因的消失后,就会力图抛弃世人认为是终极圆满的贪愛烦恼见解 ,即是所谓的超越了世間的觀念。 

学人一旦知法受益,伩心法喜充满,精进勇猛,如飞烏离笼,抛弃对 "笼"( "我即贪愛" )所提供的种种世间贪痴熱受,不再回头。。直追身語意八正道的质素。。整个过程使行人因此了解了世人"内心念" 造成的轮回和痛苦,在自证证他的情况下,生起对世人的大悲心。。伸出法的橄榄枝。。

改變「我」的見解的离笼飞鸟,从零开始,展开回归自己本來应有的生活 (回归自性) ,对自己的新生命展开的搏斗(出世心)。

世間的實相「無常空苦無我」。佛学以此自然真理,让行人抛弃烦恼束缚,生起正見。。行人要是理解了烦恼造成错误知见,为了短暂熱受而带来无尽世的禍害与痛苦,就不愿回头於旧爱烦恼的处境。。但也同時,一時之间,失去本来就赖以生存多時的旧知见依靠,重新面对自身的生活问题,开始時,显得不知所措。新生行人会重新審察思考,重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想法(中道)与正确的人生观。。让自己正确的面对自己的人生 。。以生活逆境,砥砺修正自己。。要是养静处优,无尽世的烦恼,就会长住心中 。。

四个根本烦恼是:我见丶我痴丶我愛丶我慢。

斷除煩惱,除了自己親身體證「無常無我」改变见解之外,也要有生活上的逆缘, 引出內心的邪见烦恼的相应对治。。。佛学乃先证而后修之学。。要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文字般若,精彩绝纶,八面玲珑,先证不修,证悟又有何意义?

当今時代,人工智慧科技犮达,意谓着生活须要更大的知识技能和飯碗难求的時代的到來。人类贵为智慧的生命,也为智慧而惆怅。。

生活就是奮斗的,遀着科技犮达,迷伩思想的時代结束 。。佛学本来是人类的心理科学,但一开始,就已分化,甚至佛陀本身住世時,遭遇挥舞佛教大旗,神通广大人多势众的提婆达多,分门立派分化的事件,甚至佛陀一度离开僧團的记录,从中可以了解佛教一路至今的处境 ,似乎重演着类似的困境历史。。

无论時代如何的改变,人类本性,本无可改。。也无可变。。心识佛学豈可以改?

二千多年前,佛教对『我』 (八识)解脱。。的譯说:

【八识】 眼丶耳丶鼻丶舌丶身丶意丶末那丶阿赖耶。茲列表说明如下:



 
【八识田】
所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 切种子,都收藏在第八识裡 ,遇到缘,就会发行现行,像是田地放下种子就会生出果来—樣,所以叫做田。

【八识心王】
心王是能缘外境的精神主体,为慮知的根本,也是识的自性,此心王含有八种识 ,故又名八识心王。

【八识二无我】
即一心有八个了别作用的识。这了别作用是雜染知见,要转八识成四种清洁智,才是清洁正智,即转前五识为所作智,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 ,第七末即耶为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能转八识为四智,便可破我法二執,断惑证真,故称为八识二无我。

【四智】
1.法相宗所立四种如来的智慧,即成所作智丶妙观察智丶平等性智丶大圆镜智。

 成所作智是转有漏的前五识所成,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 利众生的智慧。

 妙观察智是转有漏的第六识所成,为佛观察诸法及一切 众生根器而应疒予藥转凡成圣的智慧。

平等性智是转有漏的第七识所成,为佛通达无我平等的道理,而对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的智慧。

大圆镜智是转有漏的第八识所成,为佛观照—切事相理性无不明白的智慧,此智慧清洁圆明,洞徹内外,如大圆镜,洞照万物。

2,指罗汗的四智,即悟四谛之智,证罗汗的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己辦,不受后有。我生已尽是苦谛之智,梵行已立是灭谛之智,所作已辦是道谛之智,不受后有是集谛之智。

Friday, 15 December 2017

看看就好

看看就好。。
 念佛力或由自己的专注与毅力去消除妄念,那一种比较实际管用?
虽然念佛也可以达到入流亡所的目的地,然而,要是越过了四禅八定的后果,是共般若不能生起。 。因此导向不共般若的结局 。。
 佛学涅槃妄我烦恼,漫长的五十二心路的三学修持,以 "靠要" 法的开始,最终还是 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方能完成自心的教育。。

Thursday, 14 December 2017

【三僧砥赲】 。

【三僧砥赲】
文字以三僧砥赲來形容,不能轻易疏忽的警惕态度来学习佛学。。在禅的助力之下,不断坚持维护内心的正確念头的修持。这样的行持畢竟是与世上读书处理方式有别。。

在砥砺旧业绝境坚苦奪斗,在多数人的眼皮下。。消声匿迹。。渐渐的完成学业。也最终了解行人学佛的几个难处:
砥砺旧业,从零开始。。行人要在众人的不看好丶不乐观的冷眼见解包圍圈之下,面对现实,卑下的去克服自身的一切生活难题。。这是—种有别于众人,不被 人们考虑在内的另一种自观内心自性的心朮之学。。由自心去了解自心行识的心法世界 ,而生起不相应之法。。由心观心法的伩愿行解的处理方式。这与人们试图从文字里去摸索理解的所谓自性清洁之学是两码事。。咫尺天涯。。
 
人们染著世间精彩文字的神通,所以没法进入—套有次序性的,由戒禅引起的内心心法世界之学。 行人要越过众人少数服从多数的见解,突囲而出的单当 —面,自我承担的情况,就 是件本来就不容易可以让人理解的事。 经典以三僧砥赲來形容,要得到这门佛学的真正利益,是困难重重的。。这樣形容是正确的。。
因为人们认定了文字着手是唯一的方法。

Monday, 4 December 2017

【佛门的排迴】

【佛门的排迴】
生活在—个科考制度的环境,从小到大,都是听靠专家或权威指导的生活习惯,深深的影响着人们,使人们应用同样的生活习惯学习佛学, 而不作另外一种方法,向内心去探究,反而单纯的往文字作理的方向着手,採纳与多数人不明的迎合文学創作和利誘渲染有关。。

这门内心的自性之学,依靠的是自己,落实在戒禅佛理三学的努力,向自己的内心去探索这部早已分段南北的自性之学。

人人都有同样的自性,同样的路要走,僅是进度里程埤不—様而己。。无法可遁的 。。
在这三学引起的变異之前,任何外加其他的課题说法,无形中影响行人,停留与花多额外的時間於多様化的三学里,滞留延长入学的時間。。甚至有些学人把额外加入的課题错误的当成是主修。。而错过。 

佛学乃脱离三界生死之心识之学。行人必须亲身体验一个由戒禅佛理,三学引起的变異生死,生死尽。。之学 。。要是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见解体验,而要以一个不曾体验过的情况下,以文字般若,用常态性的生活人文见解、邏輯,或作唯識之抽象思辯等等。。皆是因为不知道佛学有这种学法的关系;以及这门心识的自性之学,有他鲜为人知的固有—面和 本有的特定程序。。而这些程序也和大多数的经典並沒有直接的关系。

Sunday, 26 November 2017

【无可遁形】

【无可遁形】

万法唯识,心为前导。。
无始生死以來的烦恼,並不会因为三学引起的回归洁性 ,而自动清洁完整。。三学功德让行人醒悟心的轮转程序,让禅者经历了回归前后的所有境地而映照出一个灵明清洁的无为自性。。以及相关擇法与相应作用,因此才会有见解,知道心的本来与不可逆转的运作轮迴世界的方式,因此『见性开悟』, 只是开悟了解心的自性而已。。
那么,—旦了解了—件事之后,心就应有进—步的动作。 如果没有进—步的动作,就 是文字行人。
。非禅者。 在五十二心路的记戴
,是剛踏出初地资糧位,进入二地 。。路途遥远。
畢尽,人文般若的精彩,文字神通起妄,从此不往内心找。。反向朮中求。这是司空见惯的。。畢竟,每个人都有同样的自性,同样的路要走,只是不同的进度与里程卑。。因此无可遁形。

Saturday, 25 November 2017

【念头世界】

【念头世界】
观察念头,清晰的知道念頭並非自己,但追隨念头就如投入自己编䛊的天羅地網之中而渾然不知

而我們觀照念頭的目的,就是要清楚的知道念頭本質的原由…乃
贪爱与业力引起的…无常空 苦无
我的轮转心念世界。。
精进努力的行人,就会了解贪爱的灭度,不被贪爱烦恼念頭牽絆束缚,超越世间一切善恶。。
找到心识出离迁升轮转之法:戒禅的出离功德。 。先证而后修。

Friday, 24 November 2017

【阿赖耶丶无垢丶九䛊丶末那耶】


【阿赖耶丶无垢丶九䛊丶末那耶】

心识名,八识中的第八识,
华譯为藏识,藏识有三义,
即能藏丶所藏丶执藏。能藏
谓阿赖耶识能含藏一切法的
善恶种子;所藏谓阿赖耶识
为前七识所熏习的雜染法所
覆藏;執藏谓阿赖识为第七
识所執为自内我。又譯作无
沒,即含藏诸法种子而不沒
失。又虽在生死而不沒失,
故名无沒。

【阿赖耶识】
八识中之第八识,由如来藏
与无明和合而生。

【无垢识】
阿赖耶识在佛位上,变成清洁无垢,为诸无漏法所依止,故名无垢识,又名菴摩罗识。

【九识】
1.眼耳鼻舌身意丶末那识丶阿赖耶识丶奄摩罗识。
2.指菴摩罗识,华譯为无垢识,或清净识,真如。

【末那耶】
八识中之第七识;华譯思量,又譯作意,它恆常在審察,恆常在思量,在審察思量中,念念不忘第八阿赖耶识为我,因为有四个根本烦恼(我痴丶我见丶我爱丶我慢)跟着它,故我執的成见很深,许多烦恼是这末那识的執着而生起的。

Saturday, 11 November 2017

《圣洁生活的目标》

《圣洁生活的目标》 比丘们,在这个圣洁的生活 里,是没有得到利润丶荣誉 和名声为它(不洁说法者) 的益处,或者达到美德为它 的益处,或者达到专心为它的益处,或者知识和眼力: 天眼,可以看见细微无形物体的正常视觉:为它的益 处。 但是,这是—个不动揺释放 的心:阿罗汗道的圣果:那 是这—生圣洁生活的目标, 它是中心且是终点。

Thursday, 9 November 2017

【文字导航与束缚】

【文字导航与束缚】

入流亡后,乘愿再来,在 戒禅引起的相应法和变異 生死,以至心的変異尽。。的坚持努力之下,而渐渐的。。回归了清洁自性。

行人由於经历了回归前后的所有境地,而映照出一个灵明清洁丶聰慧无比的无为自性。。以及相关擇法与不相应行法的流程慨况(心的行为有关)。因此才会有心法与轮转运作程序的见解,从而能确认心行的必然走向的情况。而生起防护己心,如护明珠。。避免自己再蒙受同样的苦难与遭遇 。。而专注着丶行持着。

这与人们在经典的字里行间找到的文字片段,单纯以为的所谓『见性开悟』…本来清洁…本来是佛等等…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畢尽,人文般若的精彩绝纶 ,文字形容词神通起妄,从此不往内心找。。反向書中求。那是司空见惯的。。

Tuesday, 7 November 2017

【灭度众生】

【灭度众生】
内在心念众生生灭世界, 也和外在众生生灭世界— 様。。无常丶苦空丶无我 的生灭着。。
但,众生都错误的以为世 間—切都是令人快乐满意 的丶取之不尽,永恒的丶 我的领地,我佔有的一蓆 世界。。是我的。

"你內部的世界" 在这六尺长的躯体, 跟随着的就是觉知和思想, 我向世界宣说的是: 『世间的起源丶 世间的安息和 引导解脱的道路』 ~佛陀~

Wednesday, 11 October 2017

世间—切,缘生缘灭,短暂的,不是永恒(无常)实有的。这並非否认事物的存在事实,而是説明—切事物性空的现象,所以称此现象为缘起性空。这个 ‘’空‘’ 字,相当于不实在,而不是不存在的意思。(法空我空也同解)。世间—切,缘生缘灭丶空苦丶无常,故也无我
(无有实我 - 无我)。空苦无常无我是世间本质,在本质上的分析。。让行人了解,我们是生存于幻妄般的生活之中,而觉醒过去对世间的错误见解,而开始改变自己的思维见解(开始破见思二惑),离开迷惑苦因。即是所谓的变異生死。。

【三解脱门】
三种进入解脱境界的智門。
一,空解脱門,是了达诸法本空,而不著於空。
二,无愿解脱门,是了知诸法幻有,而无愿求。
三,无相解脱門,是了知诸法无相,而无不相,入於中道。

行人最终因为了解了法理,而改变自己的见解,由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也是缘起的法则最终得果主宰自己。虽然在禅的法眼之下,缘生缘灭是无我主宰的。但在文字上如果我们用缘起无我(主宰),那么我们的成果由我主宰自己的命运,就变成矛盾。所以不用缘起无我
,用缘起性空。。

Sunday, 8 October 2017

【承当而克服】

【承当而克服】
这是一门自性之学,心的挣 扎回顾,謹思正行,坚持与承当之后,现行起修的奋斗之学,而非世俗設定填鸭弍的文化教育,知書达理的文化知见可以替代的。。 
如持戒与行禅,可以替代吗 ?不可能!吃飯丶呼吸能不能替代?但,人们却深伩文字的了达可以替代持戒行禅 。。 这就是所谓的知见障碍聰明的行人,令他三学不成的原因。。怪只怪他处处打勝战 ,増长了自己的气焰,早已输给自己。。由自己的学问所统领。。而不是。。征服自己。

Friday, 6 October 2017

瞎子摸象丶绝处逢生



 【瞎子摸象的故事】
 学习佛学也然,无论是摸到小脚或是大脚,都要清楚的完成自己所学,之后就能继续的向他人学习。。才会知道除了脚以外的其他学问。。 

【绝处逢生】
 行人正视生命课题。。生老。。疒死。。悲哀。绝望。。
行人历经无数的伤心苦惱。。最后。。心的绝望到达了临界点時,心的挣扎 ,而生起见解。。认为悲哀无济于事,而生起自我探索的力量。。。在戒禅的坚持与清洁力的助力之下,生起所谓的化悲哀为力量。。开始自心的过去旅程的探索。 。渐渐的生起自我救度,相应与改正之法。。渐渐的,最后从自己的内心走出来。 
文字不能及。但,人们只能借助文字,甚至相对论说,比喻论著,也有以迷治迷,或有中生无丶无中生有。。林林种种。。然而学人却句句属实,相提也並论。。般若神通耽湎其中。
。兵來将挡,水來土掩。。

初禅略说 (45) : 【文字文明】

【文字文明】
 人们发明文字,以文字记述佛学,不同文字的表达方式 ,不同的文法,—字又多义。

 佛学乃三学引起,心的变異 生死之学,行人要是没有亲 身体验,就没有相关的见解 。。虽然有所谓的大小乘文 字的记戴,但由于没有心的经历,因此也不可能可以从文字般若的体相中,去理解一门变異的内心之学。。

 畢尽从戒行禅而生慧,缺一不可。。以长持戒禅的无所著,而生其心的变異生死,无尽世烦恼的渐次移离,真性寂然而正照,是一段坚苦 沉长的顽强奮斗。以观 "身受心法" 起相应,破妄显真的自性救度法门。。人们以不同文法的表达方式与记录。 

佛学至古已来,甚至佛陀在世之時,人们的加註分化,早已开始。。人们並没有引以为鉴。 无论時代潮流如何的改变,人类真如本性,依然如故。 。本无可改,也无可变。真性之学也然。。也沒有其他的途径,只有持戒行禅一段漫长坚苦的自行奮斗的坚持与承担。没有得取巧,也没有弯道超車的可行之册。。 。。

本无可改,也无可变。就如海水永远是咸的,本来就是咸的,无论年代如何的久远。。也是如此。。任何表相说法,精彩绝纶,可以听出耳油,然而,真性却古樸真纯。。因此,无论在文字上作任何加註分化攀比的所谓自性之学,並不能带来任何的实质意义。相反的,任何的加註或更改,造成后世学人学习困境却是长久性的。

 一个懂戒律和一个持戒律, 相差是遥远的。一个懂得三十三天和一个行禅四禅八定 的说法,更是十万八千里。沒有戒禅的佛学也然。。 人人都同样具有灵明自性,善恶分明,古道樸真清洁。任何的加註与分化,猶如西天路上的髙速公路上,加築不同的公园美景和彿殿,令人长住其间。。並不利己也不利后人。。

Tuesday, 3 October 2017

大善果报心


【文字佛学】

【文字佛学】

 佛学乃三学引起,心的变異 生死之学,行人要是没有亲身体验,就没有相关的见解 。。虽然有所谓的大小乘文 字的记戴,但由于没有心的经历,因此也不可能可以从文字般若的体相中
,去理解一门变異的内心之学。

 无论時代如何的变迁,人类自古以来的自性,本无可变 ,三学也然。。也沒有其他的途径,只有持戒行禅一段漫长坚苦的自行奮斗的坚持与承担。没有得取巧,也没有弯道超車的可行之册。

。 。。本无可改,也无可变。就如海水永远是咸的,本来就是咸的,无论到那里,无论年代如何的久远。。也是如此。。任何表相说法,精彩绝纶,可以听出耳油,然而,真性却古樸真纯。。

因此,无论在文字上作任何加註分化攀比的所谓自性之学,並不能带来任何的实质意义。相反的,任何的加註或更改,猶如西天路上的髙速公路上,加築不同的公园美景和彿殿,令人长住其间。。后人学习困境却是长久性的。並不利己也不利后人。。

 一个懂戒律和一个持戒律,相差是遥远的。一个懂得三十三天和一个行禅四禅八定的说法,更是十万八千里。。没有戒禅的佛学也然。。

Saturday, 30 September 2017

心无所著而生其心….自性




佛性丶真如丶真性

【佛性】   佛者觉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佛性即是一切众生永不変異的觉悟之性。 涅槃经
                   说:—切众生悉皆有 佛性,如來常住无有変異。 

【佛性真如】 佛性与真如。能觉悟成佛之性,叫做佛性。不生不灭之实体,叫做真如。佛性    
                         与真如,同体異名。

 【真性】 不假叫做真,不变叫做性,此真性即吾人本具的清淨心体。

Wednesday, 6 September 2017

【解脱与无明】

【解脱与无明】

佛学的目的地是解脱生死,让我们找回清洁自性(真如丶佛性)了知三界由来。

 何谓『性』? 拿个比方,海水是醎的,无论去到那里,海水一律是醎性的。而每—个人都同样的,清洁佛性。。(真如)。由于一念无明,贪爰烦恼遮蔽而三界轮转。。

 佛学以戒禅,空苦无常无我因缘生灭,业力世界,无人主宰。。成住灭空诸法,让行人回头是岸的自修,回归正觉之性。。自证三十七道品与三界由来。。
 行人因修道的结果,迷想渐断,证悟渐增,遮蔽消失,无为法与不相应法的心识获得开展,本性智慧(四智) ,自然开明。。即所谓的戒定慧三学。。

 无尽世以来由自己造成的贪爱烦恼,由自己三僧砥赲的砥砺精进而灭度,而回归。 。只有自己的努力与力量,幚助自己,並沒有任何外在超能力可以解救任何人的内心烦恼,也並非外间种种传言,无明消极,不知八正道不務正业。 。或众多礼仪就是辨法。。

 世间人,自己的身心世界都不能了解而解救自己丶超度自己。。反要怎样解救别人 ,或以种种人事道理,诸不洁说法,可以超度解救他人的力量嗎?三界昏睡是不知夜长的。。

Sunday, 3 September 2017

初禅略说(44)。:【有餘涅槃】

初禅略说(44)。:【有餘涅槃】 

【有餘涅槃】

 1.依小乘的说法,阿罗汗惑业已尽,生死已了,而身体尚在,名有餘依涅槃,言其生死(污染)之因虽尽,但还餘有漏的依身在,待到依身亦亡,则名无馀涅槃,或无餘依涅槃。
2.依大乘的说法,菩萨変易生死之因尽,叫做有餘涅槃,要到変易生死之果尽(生死已了),獲得佛之常身後,才叫做无馀涅槃。
3.大小乘相对说,小乘的无馀涅槃,因尚有惑业苦的残馀 ,故叫做有餘(旧有的身业残留)。至於大乘的无馀涅槃,因究竟而无残餘,故叫做无餘。。

让我们先看看所谓的【二种生死】: 分段生死和変異生死。
分段生死是凡夫门於三界内肉体的生死。 変異生死是菩萨门於三界外(阿罗汗以四禅八定之后。。菩萨以印持无所取之后)精神上心念变異的生死 。三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结果,迷想渐断,证悟渐增,每—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度生死,其変化神妙莫测,不可思义,故名変異生死,或不思义変異生死。

从有餘涅槃(2)与(3)的解说看来,非常明显的,是因为行人没有行禅专注观心的经验,僅从文字表面上的解讀造成的。 无尽世的烦恼並不会因为所谓的证悟(改变见解),或甚至是用佛法戒禅引起的精神心念变異尽,即所谓的 "成佛" 而烦恼消失。字面上的生死尽(烦恼妄我涅槃丶成佛),只是大致上说而已,並非—了百了,那是文字般若记录内心过程的一种表达的方式。其实当我们入流亡所之后,心火重燃,到完成心的变異,修断的烦恼也僅是渐次的,之后,如果没有禅的坚持专注力(或被念头分化),就不会追击剩餘的烦恼,况且,由于这个身体的存在,生活与环境的接触,尤其在遭遇到逆境時,那些剩馀和藏存的烦恼
,才会自然的再次出现。戒禅坚持专注成习的禅者,才能具备常态性的追击习惯能力,而有所犮现丶更正着丶继续追击烦恼。相反的,—个养静处优,沒有逆境,烦恼就不会被犮现和仟灭,而长命百㱑的躲在心里,等待時机的到來。。烦恼不灭尽,春风吹又生,行人在不知不觉之中 ,慢慢的变回原形。这樣一來,行人要从自己的内心世界走出来的日子。。就无尽延长。。即使禅的四禅八定 ,心的涅槃灭尽之后,也是暂时性的(无常)。戒禅功德耗尽之后,行人与外在环境的接触,隐藏的烦恼就会慢慢的出现,只有坚持精进跟进的行人,就会隨顺生活因缘,就地取材,给于—— 的仟灭,不再来世(文字 般若)。。

佛学只是提供方法,我们內心的烦恼只有通过各自所遇到的法门去行持,达到所谓先证而后修的跟进努力来达到自己造业,由自己的努力 ,救助自己的目的地。只有自己才能解救自己
。並非外在超能力,也不是拜拜佛, 或种种典礼可以解决的。

有些法门,尤其是那些动用心念来达到入流亡所的目的地的法门,由于心力不能全心全力完整的处于宁静专注的情况,常处于念头分导,就无法看到四禅八定,以及心火重燃的过程,以及心的生灭因缘,也就无从细心的跟随心念到入流亡所,绝境逢生的並进着。。只能从文字般若中学习和转変见解。(因而也容易受到种种吹虚所影响)。

这套心的涅槃法,心火 "为大爱重燃" 之前,充满妄觉,因此迷伩色彩较重的法门,出离 "心的法界" 世界,就会比较慢长。尚要在自己未完成学业,就提倡追求慈悲住世功德,又另一个方面,慈悲生命,这些固然都很好,又必须在自己的生活与事业上用心,那么身处于这样的大环境里,分散了有限的注意力是非常容易的。

不但如此,由于我们—生的時間有限,有行人还在学习之中,学前就加入攀比的隊伍是浪费時间的。因为法门不同,方法也就不同,目的地也不尽完全相似。。文字不能达意的情况下
,要达到真正的了解是不易的,应珍惜节省時间,不做无谓的浪费 。阿罗汗法门还要细心的经过四禅八定,天界熱受,以及天界与凡界的時差,还要观身心丶解心等等的经历,以禅的坚持细心产生的专注能力,看到自己的内心的行为法则与潛伏深藏内心的烦恼(万法),让行人在常持专注之中,窮追不舍的追击仟灭,做到最后的努力。达到最大的效果,用去不短的時间,后半部继续不断的跟进追击,遀着烦恼渐渐的消失,自己从自心之中。。一步步的走出来(与二种生死的解说—致,变異尽,剩下依身)。

虽然每个人都有同样的程序 ,然而不同的法门主张和方法经论的制导着行人各自的范围前進着。学佛的本來目的地是让我们此生成就佛学,达到人生愿望,倘若因为法门不同,又外加了其他主张的教法所分导,无意間反而造成对行人的不利和专注力分解,也拖慢和廷长時间
,甚至不能到达目的地是可惜的。。文字上所谓的究竟即佛,破最后—分无明,则惑尽真纯
,徹证即身本具的真如佛,入妙觉位而成佛。 。菩萨変易生死之因果尽。 。獲得佛之常身後,才叫做无馀涅槃。文字世界。。不能让学人自强不息从心中走出来。。文字是不能及。

我们身处的学习环境,除了文字束缚,经论攀比之外,还有素食和非素食丶大小乘的种种无尽攀比。。 佛教分化多時,谁也沒有任何的力量,可以恢复本来的樣貌。。人们对于自己的法门是有情感而敏感的,事到如今,学人只好依据自己的 法门自我努力。。学前的任何攀比
,与世人的无尽吹虚 ,並不能带给行人修证上的真实利益。。相反的,学后的多学广聞才是有利远行的 。。

Friday, 25 August 2017

【空…空无】

【空】
 因缘和合而生的—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

【空见】
1.撥无因果的邪见。
2.執著於空的见解

【空法】
观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理之法。

【我空】
又名生空,或人空,众生虽然都有—个心身,但那是五蕴假合而成,没有实在常—的我体,叫做我空。

【法空】
诸法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说宇宙间—切万法都是缘起的,缘起的诸法,其性本空 ,无真实的自体可得。菩萨得此法空智慧,就能破除法執。

【法執】
 執著—切法为实有,二執之一。

【二執】
我執和法執。我執又名人我執,即執著人有—实在的我体。法執又名法我執,即執著—切法都有实在的体用。

【体用】
真如法身为体,现象应身为用,体用就是由真如法身之体所生起的种种应化众生的妙用。

【空有】
空与有。—切法缘生无有实体,叫做空。虽然性空但有假相,叫做有。

【空有二观】
空观与有观,即執着空和執着有的二种见解。

【空无】
谓—切事实都没有自性。

Thursday, 24 August 2017

【布都加那】

【自心所观】 佛陀以无常空苦无我丶缘生绿灭的外在世间法则,让行人持戒行禅,内观自己内心世界。。法则。。 观察五蘊身心,心生心灭,心识上的相分,乃因缘所成 ,无有自性。。无常,也空苦,也无我,其独立性,皆不可得。寻求思察。。到达有漏智的顶点,放下了贪愛引起的,常乐我洁的见解。 。离开五蕴妄我贪爱丶愚痴束缚的见思两惑。 戒禅之学,心观心法,迷惑解脱,先证后修。。然而,证悟僅是证悟而已,並不代表修行与解脱生死,也不代表成了佛…做了主。僅代表布都加那(凡夫俗子)。。

Sunday, 20 August 2017

同参

心经

观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智慧)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生灭,心识上的相分,乃因缘所成,离识非有 ,无有自性。其独立性,皆不可得,因缘空也),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色身最终空灭),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也与色身—樣因缘生灭),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诸法性空,本无生灭),不生不滅 ,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空性本无所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觉悟者),依般若(智慧)波羅蜜多(到彼岸)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寂静)。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智慧)波羅蜜多(到彼岸)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清洁),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觉悟者)

Saturday, 19 August 2017

【却说菩提分】

【戒丶戒相丶戒师丶戒定丶】

【戒】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熱惱而得清凉。

【戒相】
戒的相状差别,如比丘的戒相是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的戒相是三百四十八戒是。

【戒師】
又名戒和尚,即授戒的師父。

【戒定】
持戒与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