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30 June 2016

菩萨丶阿罗汗

《菩萨、阿罗汗》

【二種生死】
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
分段生死是凡夫们於三界内肉體上的生死。變易生死是菩萨們於三界外精神上“心念” 生灭的生死。见二死條。

【二死】
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
一切衆生,在三界六道中,由於善惡業所惑,其夀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
三乘(声闻、缘觉、菩萨)聖者,已断见恩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结果,迷想漸滅,證悟渐增,此迷悟的遷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後期,恰如一度生死,其變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變易生死,或不思議變易生死。

【二种涅槃】
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阿罗漢惑业已盡,生死已了,但其身體還在,名有餘涅槃,或有餘依涅槃,言其 “生死之因雖盡”,但猶餘有漏的依身;待其依身亦亡了,才名無餘涅槃,或無餘依涅槃。。

从以上的註解中,无论菩萨或阿罗汗,心的生灭己尽,是为生死已了。然而都处于有餘涅槃。。罗汗的修持是修不受后有(不再来),因此后继無餘涅槃的準備部分,对阿罗汗是非常重要的努力。而菩萨的修持是乘愿再来度世的聖人。因此后继的 “不再来” 的部分,就不怎么重要。因为修了后继𣎴来的部分,身与心不再来世,不受后有。。

何謂 [菩萨] ?
据佛学詞𢑥:
梵語菩提薩埵的简称,华譯为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的意思,也就是上求佛道和下化众生的大聖人。

何謂 [阿罗汗] ?
声闻乘中最髙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丶应供等義。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後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養。

Saturday, 25 June 2016

13。朝经慕道,顶戴感恩

13。朝经慕道,顶戴感恩

我们的身心一生下来,就喜欢美好的东西。吃、住、穿、用,名成利就。于五蕴根境尘的知觉本能,局限于贪愛熱受的格局,认定身心樂受是 “唯一完美” 的要求。。是真實不虛的唯一正确迭擇。有者甚至讃美这些慾望满足是创造生命的终極最高的创价。由于这个原故,因此很容易为了达到慾望满足的目的,着迷外在的事物。。

熱受的得失,也同时產生了贪求、拒绝、疑嫉等诸大小烦恼念头情緒。。。而執著不放。

我们身体结构性的缺陷,对外在环境的纸醉金迷深深所吸引。诸多烦恼情绪和迷惑妄念,日已继月,如影如随的常态性覆蔽我们对生命事物的见解使我们渐渐的無法看清生命的真正意义和真相。。而慾望的满足常由自己掌控之中从外在得来,而认定世间一切,是常乐、我洁,是有所得的,而心甘情愿的希望永远的回到这一个最终都是一无所得、生离死别。。无尽轮转的苦难世界。。即使我们了解真情,也不可能因此就可以放下无始以来,早已養成对世间一切事物的无尽贪爱。。烦恼。。的见解习惯

因此,佛学的初地,饒以无常空苦无我、緣生緣滅无我自然真理(或三解脱 - 诸法本空、幻有、无相。諸法緣起性空、众缘和合无自性。諸法缘生相,虚空不实。等等之说。。)
行人一旦自己认定是最好的真理之后,内心就会因为自己对真理的确信、佩服而崇拜。有些甚至会在自己找到的真理上,作非常长久不能停止。。的原地打转。。要等到自心的真正的明白后而驯服、归顺,才会渐渐的服软,而安静下来。。內心要达到服软而改变见解的过程
,所需時间是非常漫长的。

先以 真理 “理论” 的驯服,再以 戒禅 “实习” 的锻炼:
持戒的清净正念,及行禅的  "当下坚持。。离妄寂静。。观察" 的习惯。。
使行人回到一个没有爱瞋也无所迷惑執取,念念本无生灭的顺安清净之处。。在这様的净心境地之处,任何微小的念头生起,都会一清二楚的引起禅者的注意。因此,会很容易的去犮现念头(或苦难生命)的生起、住立、和消失,的原因及内容。。而念头生命的生起,莫过于自己前生无知的内心污染和贪爱。。所引起的。。

学人以一生漫长的努力,经过无数的困难,才犮现这个症结(贪爱)所在之后,必然不肯轻易的放弃这个理由。因此在生活中,就会尽全力的实习,去除贪爱烦恼。(行人到达四禅八定了知三界热受之后,于三十七道品的七觉支,轻安菩提分,即是除去烦恼,而得轻快安乐的开始) 。
由于这樣的努力,而导致贪爱的促渐清除,烦恼妄念也跟着渐渐消失,人也就开始理智了起来,品行也从此清净端正 ,而内心由于贪爱束缚的开解而轻安快乐起来。

行者一旦由于修行使到内心快乐起来,也必然知道自己得了善法。寻求妙法道跡之心就会建立起来。。更想往勝境的目的地(快乐世界)而用功不懈。。

時時不忘持戒和禅照,持有卑我,受人施舍的平常心,平俗感觉的生活态度来看待世间的一切事物。。自己去体验生活和考察自己的身心世界。看清了内在自心的世界,也就了解了外在的世界论修什么宗,什么法门,否往生凈土,全赖我们的是否修持达到清净,而不在於修什么法门

虽然我们机警和紧密的观照的修正着。但,由于旧习深厚,难免还是会有失念之時,损之又损的精進着。。時间是漫长的。。

求学当中,却莫認為比別人優越、高強。。而应法法平等,受人施舍的平俗感觉的生活态度,来看待世间的一切事物,忏心悔过的虚心听教学习和观察,来找寻自己的缺点,律己正行。。这样一来
,对于灭度自心烦惱的认知、求證之学才有助益。。莫学习他人貶薄、打擊他人,妄以为可以抬髙自己的身段,反而造成自己的退转。而忘记我們要征服的是自己的心。不是征服别人的心。。。時時的注意我们的心和情緒,做出觉照与追究。。慢慢的克服烦恼,来达到內在的祥和平靜的快乐。
一个不为烦恼左右、正直有函养、能看清世间真相、温馴安宁的心,带来有索值的生活即是快乐的世界。中庸适当的。。实用中道而没有极端。在日常生活的各方面都运用它。痛定思痛的努力,靠自己个人的力量征服自己,來完成个人今生的佛学愿望。

佛学,全赖我们知觉的觉知心,来修正自心的清净。心净带动了眼净(智见清净),以純淨之眼看事物,就會露出事物的本來面目。讓你了解真實的不可見。

禅的坚持。。离妄寂静。。观察。。与戒的清净力、平常心。。才能如實觀察事物,事物才會和它的名、相之中脫。。
因为 “戒禅” 清净丶离妄丶观察丶平常心丶没有名相和成见上的见解。。(是故経典在理论上常以空、无相、无愿的闸明著述,认行人脱离名相见解的束缚,但,理论是不夠的,需要加上戒与禅的当下坚持、离妄、观察的习惯之助力下,才能渐进靠谱的。
禅的坚持离妄观察,以及戒的清浄正念、平常心, 始终和事物本体 “一致”,见证事物的改变,跟随事物的变化而见证事物的改变。这就是如实的从戒禅的观察习惯中,让行人自然而然的找到了真实。正因为戒禅清净的如實觀察,破除虛幻的殊勝智慧能力,超越了世俗的智慧见解,因此,我们对所谓的世俗文明的表面認為,对我们来说,巳變得不再那么重要

戒、禅的如實觀察事物的习惯,也自然渐渐的會成為我们生活中的主要部分,住立于这样的清净心的长期努力,有朝一日,就會遇見(回到)真实的本性自己。找到自性。

一个真正有意義的領悟(証悟,顿悟),是對舊知見的破除,了知三界由來,离断生死和烦恼,见到真实,带来苦的消失。。找回本真。

这个寻回真性的原理,看来简单,实際上所须的時间是漫长的。。并不是如我们讀書一样,讀明白就以为是完成了学业。因为佛学是心在受戒及行禅过后,心犮起了漫长的長征旅程,心的律练和经历的过程。。心路禅学

我们一般上在看经文,是心发起远征旅程之前。。以为全部都明白了。。其实,要在心的長征攻克的回程过后再看,才会明白。因此,当我们在看経文的时候,当下的所谓明白,並非是所谓的最髙境界。。而是旅程中的一个理论景点而以(就像马路上的路标)。要完成所有的景点。。再加上戒禅的实习之后 。才会出现初地。。或入流行者。因此,当自己的旅程中找到自己认定的所谓的最高境界時或 "本來"是佛等,千万不要去和别人过招,造成持继的觉照力受到阻断不必要的退转。。和浪漫了時间。

我们自我救度所需的時间是非常非常漫长的。。这是由于我们在无始劫来,在自己的心田里,种植了很多的业因烦恼和妄念,这些由自己亲手制造和种植于自己心田深処的障碍烦恼之草。。也当然必须由自己亲手才能拔除自己种植于心田中的烦恼雜草。通过忏悔改过,尊随佛陀的慈悲解脱教法。。持戒行禅,思维真理。以戒禅的清净寂静力,灭除无明烦恼贪爱雜草,找到真实返回自性。在我们自救当中,也同时承受业力障除过程中的阻碍,必然苦难和痛楚。並不是任何外在力量,或从書本上记述找到内在本有如来自性之后,妄以为一切烦恼就自动的自行消失而解脱的。须知解鈴还须结鈴人的道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一个觉悟自性本是清净,众生佛性被烦恼遮蔽的人,也必然要知道如何的努力放下。贪愛。不断的拔除自心的根本烦恼。。來达到自心浄清的温馨快乐世界的愿望

即使如此,所谓的证悟,並不能因此把自己从无始以来,所造作的无尽烦恼灭绝,这个继承了无尽旧业的名色之身面对后继不断的依身贪愛、烦恼的。。掌控。。还是须要時時保持清醒的站回清净自性的一边,作最后的犮愿、争扎和努力。

这是一门由自心熱枕的追求聖洁真理,自心来教导自己的内心,导致自心世界的淸浄安宁的心路之学。。。或许,我们可以向四周的人羣看看,人们在自我救度時,千奇百怪的众生相丶寿者相丶智者相等等。。的行为和遭遇。。。

朝经慕道,顶戴感恩。。

Friday, 24 June 2016

二种菩萨


【苦惱】

【苦惱】
生活再难也别放弃。坚持審己的走下去。
佛陀出世没几天,就失去了毌爱。
修行路上,也一波三拆,並非一忛风顺。
卑下托鉢利生的生活,在天下人们的眼䁠里,
却有失万人奉上父皇尊严、砥躅治国号令
之严明。

同样一片天的世界里都有不同的哀伤苦惱。

Wednesday, 22 June 2016

誰能无过

一个优良的教育,能使人知書达理,和谐相处于社会和家庭的怀抱之中。
一个神圣的教育,能使恶魔变成正神
圖中是人们为修成正果的一代恶魔,窶利魔羅,指鬘建造的墓碑遣趾。
人人都有过,我们的过,有多过指鬘嗎?指鬘靠他自己的努力。。
我们。。。也应该加油。。

往事


Saturday, 18 June 2016

变異生死解脱

【二种菩萨】
1)居家菩萨和出家菩萨。

2)生死肉身菩萨和法性生身菩萨。惑业未断,有分段生死的凡夫菩萨;
法性生身菩萨是己证无生法性,脱离分段生死,但还受不思议变易生死的菩萨。

【不思议变易生死】
菩萨修道時,因工夫進步的缘故,由前一期的心境,转移到後一期的心境時,前後的感觉,截然不同,回顧前尘,有如死後再生,故亦名为生死,然而实际上,只是心的生死,並非身的生死,只算心境的一度度易,而此变易,最为神奇而不可思议,故名不思议変易生死。

【二种罗汗】
1)時解脱罗汗和不時解脱罗汗。
時解脱罗汗是鈍根的罗汗,须待衣食住处師友等好缘具足,才能证罗汗。
不時解脱罗汗是利根的罗汗,不须待衣食住处師友等好缘具足,自解法的道理,随时都能证罗汗。
2)慧解脱罗汗和俱解脱罗汗。
慧解脱罗汗是但得慧障解脱,犮得无漏地,即证涅槃的罗汗;俱解脱罗汗是不但解脱慧障,連定障亦解脱,於灭尽定得出入自在的罗汗。

Wednesday, 15 June 2016

[四禅八定]

【四禅定】
四种修之可以生到色界四禅天的禅定。

【四禅天】
色界诸天分为四禅,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一,清浄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即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此三天不须段食,故无鼻舌二识,惟有乐受,与眼耳身三受相应喜受与意识相应。

二,清淨心中,粗漏己伏,名为二禅,即 少光、无量光、光音等三天,此三天无前五䛊,僅有意识,因之惟有喜捨二受,与意识相应。

三,安稳心中,欢喜畢具,名为三禅,即少淨、无量淨、遍淨等三天,此三天識受皆与二禅略同,但意识怡悦之相,较为淨妙。

四,前五识俱无,亦无喜受,僅有捨受,与意识相应,名为四禅,即无雲、福生、廣果、无想、无烦、无熱、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九天。根据大涅槃経说,初禅天人,因他们心中有粗细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災;二禅天人,他们对于禅定,生喜乐心,所以外面有水災;三禅天人,他们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風災;惟独四禅,所有内外过患均无,所以诸災不能到达那里。

【八天】
指色界的四禅天和无色界的四空处。

【八定】
指色界的四禅定与无色界的四空定。四禅定是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四禅定;四空定是空无边处定、䛊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法句 149


[八倒]


Tuesday, 14 June 2016

14。【 从记忆中醒觉 】

【 从记忆中醒觉 】

无论我们做了什么事情,我们良知心里。。都。会。记得。。一清二楚!!!

我们内心意识世界的深处,记惦着一个不为现世知识见解所能接觸的旧有残餘记忆。。也是如此。

我们的心,一旦持長努力的戒禅修正,心的清净度渐渐的,和心的本性清净度相等時,在心与性的相应清透撇见之下,沉睡于内心,与自性相随的无始旧有残餘記忆,就会因为烦恼与汚染遮蔽的消失,而如 “云开见月” 的,“如夢初醒” 自行的显现出来。。

也即是说,褝者清净了烦恼找到了真性之后,继续的实习前進(四禅八定丶三十七道品过后),  会导致在记忆深处里,一个旧有残餘,却清清楚楚、深深记惦着我们过去身处无色界、色界、欲界(三界)不同生活熱受的経历记忆的醒觉,而被禅者的砥砺前行的清净觉知之心所察觉

行者无意间,在自己内心秘密的深处犮现了一个身处三界不同生活熱受记忆。。显示了禅者曾经身处三界的过去。这个由禅者自行揭开的过去记忆,显示了自己的心识世界无尽仑回轮转的不灭证据
。。禅者会被自己的这个意外的发现而感到吃惊不已的。。

也由于这个发现,而带给禅者自己的深審,对于自己过去的贪愛熱受情感,而招致自己的无尽三界苦难轮转。。而深深的。忏悔。。

然而我们都和其他众生一样,都生活在一个由无明热受的身心引起的,有愛情,和亲情的世界里。人人都有自己一段深深的爱情或亲情。人人都必然感同深受,都会回顾已往的过去,曾经経历渇望心目中曾有过的旧愛深情重现的妄想,甚至是一种莫名的期待,不能自拔的莫奈,由哀不己的情感哀伤的识向心境的日子里。。但,无论如何的思念或旧夢重圆与否,一切事物始终都在当下随缘变化之中,最终一切都在必然的破灭。。帶给自己的,也只是一遍又一遍的哀伤。

自然规律的成住坏空是不会随顺人类爱情论理的意愿和罗辑。。而众生都为着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前继后赴。。的如同灯蛾蹼火前進着。。







Friday, 10 June 2016

12。【文学、佛学】

【文学、佛学】
讀完文字记述的四禅八定,並不能因此让读者深入禅境读完佛法道支,也不等於因为得到这些理论,就是达到以七方便资糧引起的三十七道品的修正,从而找到真性等觉、妙觉的心路禅学。
経典理论,常见的以空、无两个手法,让行人放下自己常态性的见解。。文字本身的极限並不能表情达意。。佛法道支,尤如马路上的路标。到不到达目的地,並不是因为𢤦得所有的路标佛法,甚至其他不相干的路标道支也𢤦。而是行人个自须要努力持戒行禪、思维真理努力精進,借境指标而到达应有的目的地
而禅境的诸蕴处空,十力、諸道支的生起,没有持戒行禅或方便法,是不能让人真实体騐和了解的
文字格局,讀書思维习惯性的束缚。佛法道支加上了文字的色彩,是令人眼花撩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