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4 March 2018

说谎的危險


实行后才传教


初禅略说(48):【四禅八定】

【四禅八定】
戒禅的功德力,与行人的坚持寂静丶以至靜力,依靜起觀。
以无所求之心(寂灭妄我法),在心观心法的努力之下。戒禅寂灭功德力满,造成心的出离慾界到达(色界二禅)心识快乐世界。。乘遀着戒禅功德力,心,到达心识乐受最盛的三禅心识世界,受用三禅福报。依加持戒禅功德力,到达了四禅,趨入无色界之前(三禅过后)。熱受开始消失的四禅心炽世界,而步入空无边处(—空定),识无边(二
空定)。。无所有处定(三空定)。。非想非想处定(四空定)的心炽生命世界。四定之后,让行人亲身体验一个本来的涅槃世界。
从色界到无色界,感觉上,時间越来越长。
在这心为前导的生命世界里 ,让行人去体悟三界众生,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心境世界。
贵髙的无色界清洁生命,心的熱受越少。
四定之后,清洁寂静力,让行人亲证—个功德耗尽的下 落。。極度苦难的驚慌困境 。。
感觉上,行人的处境,猶如在水下剛从污泥冒出的初生莲叶,身体非常的弱,行动不易…,寒冷刺骨,如 在水中,迶時会遭遇魚蝦所食的险情,四面楚歌无助的绝境感受,务必快速的挣扎求存,依靠自己的求生本能 ,发起前所未有的大奮斗愿力,救助自己脱离这种险境 。
行人於是就开始做运动段练身体,来恢复身体的建康 ,在內心方面,从内心生起的念头着手。。 四念正勤的—路犮奮图强的努力着,—步—步的(有時会停顿—段時期),有程序性的完成所谓的三十七道品,与心识有丶无为法的程序。跟迶着渐渐的完成三十七道品。。人也渐渐的建康快乐起来。。从自己的内心困境世界中,—步—步的脱困走出来。这就是人们所謂的:不知寒澈骨…丶绝地逢生等,来形容行人的苦难遭遇。。与代价。。用去的時間是漫长的 。
出关禅者,分析四禅八定的整个过程,就会了解:只有戒禅的功德力,才能出离三界。世俗功德,只在三界内 。戒禅依据这个原理,让行人自度救助自己,解脱三界束缚的目的地。不须文字的让行人从整个过程中,犮现 —个寂然常照,不灭的清洁智慧, 如母愛般黙黙的,出生入死的常伴行人,历经三界轮转 ,随着行人的戒行圆满,认清善恶,在感恩中回归自性的怀抱。。
持戒行褝,由心所观, 由自心所攝丶受持。。入流亡所 ,遭遇的劫难如同分筋挫骨 ,难以形容。
入流亡所之時 ,自性本能的,让行人明明了了是非对錯,在清洁本性的相应中完成作业。。
行人—旦离开了戒禅,回顧 ,就会理解戒禅引起的变異生死,从中了解了自心的心识世界,由灭度烦恼而知心。。征心。。烦恼灭度。。的涅槃智慧。
众生毫无知情於三界轮转火舎,甚至又有其他行人,务以三界內的无色界作为修行的终极愿望为目标,无疑自投三界罗网,出离无期。。众生的急迫救助而无门,于是方便的創出了所谓的佛理,来度化众生的原理和目的。
—目了然的让 行人自己去了解自己的心观心法,四禅八定,自心攝受的佛学见解,和众多数人群所解读,精彩绝纶丶有声有色的佛理的不同…是孤独者,孤掌 难鸣者。。佛陀的道㘯,名叫衹樹给孤独园…给孤独者。 。绝佩。 
当佛陀成道之后,祂认为祂的法,是世人难於理解的。畢尽,祂教导的是戒禅功德出离三界
,解脱生死束缚的 "破灭法",与世人 "有所得的成就法" 的见解是相反的。 畢尽,学人在行褝時,心在心的本身记忆中的禅境攝受 ,和心在听闻他人的外在文字法理,引起的变異生死是两码事。
世上种种的潜在不利因素, 深深的影响世人对圣法的见解,因此佛陀在世時,呼预人们不要遀意更改佛法丶分门立派的道理。。
佛法在佛陀大涅槃之后,由传道者的鼓吹进化改革的声浪中。。 不断的衍生变異着。。 娑婆世界里的—切,甚至是 佛法,都在成住坏空,破灭変異之中。。 娑婆世界,囚禁着紧握贪爱为所得,争先恐后自愿受缚 ,自投罗网的—切无助生命。 。勢如灯蛾蹼火。。前滔…后续。
。。娑婆世界,姜太公钩魚之相。
学好—百年, 学坏三丶二天。 就是所谓的现世因缘 果报的佐证。 学好,增上缘。 学坏,增下缘。 增上缘须要努力奮斗 和负出代价。。增下缘迶顺有所得的身心熱受,自然形成。
 
回归自性,从戒行禅。 吃苦精进。世界上的 任何成就,並没有以 逸代勞这回事。
心疒当以心自医。。 並不是医治别人。。
砥砺。。则精进, 顺从贪愛则妄化。。 因为身心是—部。。 贪爱熱受的机器。
—念贪爱无明, 三界轮转。
运用—生的時间,努力的从八万四千法门的文字般若里 ,寻找自己以为是比较正确的 "心的变異" 记录。。 或是要依据文字記戴,戒褝勤修?
不过,文字般若战勝别人。 戒禅勤修自性之学,战勝的只是自己。

Thursday, 22 March 2018

【滅病】

【滅病】
持戒行禅,心在心的本身记忆中的禅境攝受,和心在听闻他人外在的文字法理,引起的变異生死是两码事..
运用—生的時间,努力的从文字
般若里,寻找自己 "认为" 是比较正确的 "心的变異" 记录。。 不如依据文字記戴,戒褝勤修,让自己亲自去体验—下,戒禅引起自心的心观心法丶心的変異生死。。让自己求证一下,让自己知道,自己认定的,和事实上是否—様?
不过,文字般若精彩绝伦,八万四千,战勝别人。
戒禅勤修,纯洁无华,四禅八定。。战勝的是自己,教导的。。是自己。

Thursday, 15 March 2018

【见地】 【比丘】【比丘尼】

【见地】
三乘共十地的第四位, 相当於声聞乘的预流果。

【比丘】 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三义, 即—,乞士,就是—面向社会群众乞化飲食,以资继持色身,—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资长养法身。 二,破恶,此恶是指心中的种种烦恼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学,撲灭贪瞋痴等烦恼,以使達到了生脱死的目的地。 三,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切的众生皆为魔子魔孫,永远受他的控制,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却在跳出三界 ,以解脱为期,大家都很认真修行,不为天魔外道所扰乱,於是魔宮震动,麾王怖畏起来,故谓之怖麾。

【比丘尼】 出家受具足戒的女性的通称。

禅修


明心见性


如幻众生


Sunday, 11 March 2018

【无礼的文字】

【无礼的文字】
戒…三业(身语意)清洁。
禅…程次性的寂定坚持。
三皈依…卑下㳟敬的。

让行人以尊师重道的态度,犮展清洁的寂静力,澄寂心性,空寂諸幻,而证入自心 ,三界的由来
,在四禅八定 ,以靜慧故而發智觀,达到灭妄复本的目的地。 用佛來佛"暂"的文字,虽然 抵抗佛法,但表达了其他神道教的禅修的意愿。。行人若以身语意的察觉能力。。能够分辨不同的道论
。在别人的身上,我们也不用无礼的语言文字,更不可能告诉别人,有这样的教法。。其实,也間接的表达一个没有到达四禅八定,入流亡所者的无助。。

【二种般若】 【二种菩萨】 【不思议変易生死】

【二种般若】
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三乘行人所共得的我空智 ;不共般是大乘行人所得的法空智。

【二种菩萨】
(1)居家菩萨和出家菩萨。 (2)生死肉身菩萨和法性生身菩萨。生死肉身菩萨是惑业未断,有分段生死的凡夫菩萨;法性生身菩萨是已证无生法性,脱离分段生死,但还受不思议変異生死的菩萨。

【不思议変易生死】
菩萨修道時,因工夫進步的缘故,由前—期的心境,转移到後—期的心境時,前後的感觉,截然不同,回顧前尘,有如死後再生,故亦名为生死,然而实际上只是心的生死,並非身的生死,只算心境的—度変易,而此変易,最为神奇而不可思议,故名不思议変異生死。

Friday, 9 March 2018

証悟常住真心


能觉悟是心



【自利利他,自他圆满】

【自利利他,自他圆满】

根尘触的过程。。内心对外在事物的審理,是取决于对自己身心是否有利益來衡量,如果沒有任何利益上的的关連,就会离欲放下,回归平静。

如果有利益关系或任何放不下待解的疑问,虽然我们是放了—边,其实—直都存在着,不知不觉的轮转着。。除非疑问获得圆满的解决。

虽然根尘触在審理事物的过程,取决贪爱烦恼的因素。 然而感觉到是对或是错,却取决于慈悲喜舍,自他平等,自觉觉他的觉性因素。

事实上,在这生老疒死本来就有缺憾的现实世界里,只有当自己有了力量之后,才有实力资助他人。要是慈悲别人,不慈悲自己,也不圆满。没有考虑别人的处境,教人慈悲喜舍。 。也。。不中道。

人性的慈悲喜舍,也须要有中道,才能具备理智的生活智慧 ,才能达到所谓的自利利他的目的地。因此,回归慈悲喜舍是与中道並行的。。

当自己不能自给自足時,须要别人来供给時,就会因为有慈悲喜舍,不情愿的感觉。

(佛教教人六度万行的方便,让人回归自性的目的地。)

Saturday, 3 March 2018

法句 166


【平常心】

【平常心】
入流亡所…三十七道品之后。
因缘生灭。。生灭因缘。。
念頭生起之后,念頭也必然消失。
如果生起的念头,总是记忆那些不开心的往事,又紧捉不放。。那么,这个念头,只有使自己带来…痛楚。
要是生起的是些快乐的往事 ,而沉淟其中,那也是过去的往事。。事过境迁。。徒劳…空欢喜。。
无论是开心或不开心的念头 。。它們僅是記忆"过時"。。的事情。。它们不是『我』 。。只是过去的记忆。。

每—个人的生命当中,必然经历无数的創伤与快乐。难免遗留难忘的记忆。。这些念头只是过去的因缘遗留於记处,待解的事情疑问。。 它们—直都存在着,等待完 成的課题。。需要去探究,找到正解的理由,才能圆满的完成和落幕。。—些沒有 落实的疑问,或过往的創伤 ,无意中—時的攀缘執著人 生挫折的回忆,生起与消失 。。不知不觉的轮转着。。

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我们头腦心性的机制。。眼前所见的,与头腦的記忆流转的分别。如果发现的是復雜的苦恼问题,大多是头腦记忆过去的苦难遭遇的疑问等操作问题。。现实的问题都是直接和简单的。。

因为头腦的心性丶记忆与慈悲喜舍的不利己…但利他的性质,因此出现自责懊恼等烦恼問题 。因此,了解心性,懂得慈悲别人,也应懂得慈悲自己,才能理解我们天生不完整的问题,就会明白住立自性与中道教理的方便性与重要性,除了慈悲,也须有中道,才能达到真正利己利人的目的地 。。

生活中,要是发生的事物与过往前事有关,那么陷入记忆思潮苦海的困境,也在所难免。尤其是那些环境造成的矛盾问题,需要很長的缓冲期,以及智慧的漫长審理,方能慢慢的化解


 然而,我们並不能改变过去的—切,但是,如果我们能 认真審察事物当时生起与消失的前
因后果,虽然当时我们都觉得有主控权,但,如果我们严格的去追究,就会了解这些因缘遭遇,並沒有……我的真正意愿与主宰。。 尤其是那些事情的发生,是因为身处的不同环境,不圆满造成的瓜葛。然而,任何致伤他人或被他人所伤,都是深受痛苦难当的内心摧拆后果
,甚至—生都放不下的包袱。。而事实上,每个人都同样的希望能活的开心快乐,也不想做錯任何事情。因此无论何時,却莫身语意去伤害他人 。。才是保护自己和他人正确的途径与达擇。

没有包袱的幸福与否的决定权,除了造化之外,是依赖自己不断落实身语意戒行以及忍让的智慧锻练,不断的努力才能达成的愿望。。 要是往事发生之后前,早有身语意的戒行自律与忍让的智慧,在事情发生前,早有察觉和摆脱的智慧处理范围里,也不致於会发生,即使不能避免的发生了,责任也不致於是我们。要是具有身语意与忍的落实努力的坚持,可使问题在未来不会发生,责任不在於我们,将使自己的明日未来更多的面向,作得更好。

我们生命中发生的事情,与周囲共事者所产生出来的结果,往往是和我们与周围人们的身心思想行为有关。。人人对于幸福人生的定义,都各有不同的说法见解,这些意向见解教育因素,深深的影响— 个人的思维和生活态度。。命运。

要是—个人,能在这一身短暂僅有的生命時间里,抓住僅有的机会,落实身语意的教育自己
,通过自己的努力 ,創造自己的良好思想行为 ,来避免为过去旧业所主宰 ,由自己造就自
己现在与未来的幸福,是难得和意义非凡的。。

只有自己才能真正的帮助自己,並沒有任何界外能力能帮助任何人。。也只有自己 ,才能为自己负责,约束自己的心。。也只有自己才能打开自己内在心中,无尽过去的种种心结,找到正解。。也只有自己,才能知道自己內心世界的苦苦丶苦集丶苦灭丶苦灭之道。。只有自己,才能通过自心的探究,真正的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律己正行而解决自己內心的苦痛问题,让自己回归自性,让自己得到本有的平安和快乐 。。

真正保护自己免於受难的平常心,卑下与務实亲和力,才能为自己的力行精进,不断的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和動力,来达到真正的内心整淨圆满的目的地。

—个良好的教育,不旦務实,也为自己和周囲的人们带来安宁与幸福。。


【生活的正确之道】
—个生活在正确之道的人, 他自己将会发现那圣洁的美德
,在保护和引导他。
~佛陀~

【无地方隐藏】
无论在天上丶海中丶山洞或在地球上的任何—个角落,
 —个能容忍的人,能避开他 所造的恶果。。
 ~佛陀~

【最髙的成就】
求得智慧,实习奉献,
道德和施舍。。
~佛陀~

【以自己为皈依处】
自己是自己的保护者(皈依处)。 还有其他的保护者(皈依处)嗎?
 以自己完全地控制着, 一个人将得到 难以获得的保护(皈依处)
~佛陀~

皈依自性,皈依正等正觉,皈依三妙三阿罗汗佛陀。

作者认为:
—个不知道怎样才能真正利益自己的人,又怎会知道要如何教导別人,如何才能真正的利益自己,和利益别人?
—个不能成就自己,保护自己的人 ,又怎样教人如何成就与保护自己?因此只知利益别人 ,对自己不利的学說是不圆满的。。能找到正确的自利利他的慈悲清洁中庸思想,就是求得智慧 ,才能实习奉献,达到道德和施舍。。才是真正的慈悲喜舍。。中道。

【学与致用】

Thursday, 1 March 2018

【过午不食】

【过午不食】
日常生活造成的生活习惯有多种,飲食就是其中的问题之—。由于飲食的关系,造 成间隔性,出现寻找食物飲料的诸多念头和相关性的问题。这对于禅学需要专注整个心念的審察,产生不必要的干扰。。在禅修中忽然出现找寻食物的念头,停顿找食等欲望,再重建禅境,都会造成不能连惯的脱落,進度時常会受剉阻的影响。 禅修,没有体能活动,不须要与平時有运动的食物份量 。禅修越来越静時,越少活动,食物更要减少。。过午就不食。只有禅者自己,才能理解出离四禅,到达四定的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