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30 June 2017

人类智慧


【幸福人生】

    人类克服环境,倡造幸福。 。行人持戒,提升自己。
人類有能力以自身的智慧力量超越世間。。
 然而人的出生,天生就是外需与熱受,早已注定贪愛的结局。。

人人都抱着不同理念的幸福希望。。但幸福是各有环境性的。。世间自然法则,成住灭空,幸福也遀着环境时空変異成住灭空。 自然法则与人们奮斗意识,逻辑思维与理想愿景是砥砺和相左的,人力無法操控的 。人生的意义在于一定的許可笵囲內倡造幸福。。倡造自已内心的整淨与向外的贡献。。即是幸福一生。。


Thursday, 29 June 2017

四土,常寂光土

【四土】
又名四佛土,即凡圣同居土丶方便有餘土丶实报荘严土丶常寂光土。

凡圣同居土是凡夫与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国土。
方便有餘土是二乘与沒有证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
实报莊严土是佛的报身与地上菩萨所住的国土。
常寂光土是從佛的清淨法身所示寂的国土。

【常寂光土】
四土之—。常者法身,法身永无生灭;寂者解脱,—切烦恼永寂。光者般若,
照见诸相的智慧。此法身解脱般若三德,是诸佛的居处,故谓常寂光土。

Wednesday, 28 June 2017

受想行识


初禅略说(44)【本体自性:不生不灭】


初禅略说(44)
【本体自性:不生不灭】

行人犮现一個恒古長存的本體自性,並非文化传承的知识领域可以理解的。这是行人的道心与果心的业报心䛊,在一个心识本身的智见领域的阔展,一种洞开徹见的觉知本体的体验,让禅者亲证觉照自心清洁太虚寂然的自性的本来世界。。

行人亲身体验心境変異的经历,才能了解所谓戒禅的无上功德,非世间金钱教育,或礼拜功德都不能成就的事实,同時应证果报不虚丶寂然正照,不可逆转的无形力量。

禅者由大善果报心的体验,亲证自心因缘果报的心识生命世界。。

由我们自心造业,自心解救之法,也当然得由我們自心去停止輪迴的因緣。自然界不可思议的力量法则,更不可能自己的造业,可由其他外在力量所承担代劳,也更不可能自己的善业,被他人佔有。

人生短暂,一出世,我们就得到一个熱受贪愛的五蕴身心,认定贪爱熱受是理所当然的丶最绝纶美妙的丶本來就应该的,因此贪爱熱受追求的结果。。是迷惑造业。。人海浮沉,任波迶流而去。。无法回头。。

人们从一个无量光明,无量恒长丶清洁之地,为了贪愛而堕落在—个空苦无常无我之地,以小失大,无有出期。。

佛陀给于世人的妙方是:生老疒死,成住灭空,因缘生灭,无常空苦无我,涅槃寂静。。戒禅方面是 - 四念住丶三十七道品。。戒禅与佛法道支的完整历程,让行人憑自己的力量和努力,从自己往日所造的驚涛骇浪的心跡业海中,由自心造业,自心面对和承担自己的旧业的苦恼和责备,忏悔吃苦的往回游的修正自己,解救自己。。找回自己。。佛陀的法施智慧,举世无双。

三界轮转,人身难以再得。人生又苦短,時间是迫切的。人人真正面对的是自己在无尽世,因为贪愛而为自己所造的惑业,带给自己的悲哀苦串,而不自知,又无法给自己适時丶有效应有的救度。。

行人在学习的经历过程中,就会了解自心急需救度的难度和所需漫长的時间,就能感受众生的无助。。而心有所感。。了解世间人文教育丶传统所不能到达之処。。

然而,佛学除了难学之外,又被人为的加入了浓厚的迷信色彩,使学佛难上加难。这是经典加入了庙堂迷伩人文色彩的作者始料莫及的。

初禅略说 41 (佛学十宗)

我们打扮自己,把污点藏獒起来,装饰自己和遮隐內心的贪愛佔有等缺点。 我们习已为常的,不知不觉黙黙的包庇,实则是在 扶育与保护着这潛在意识的成长而最终被贪爱(我)的壮大所主宰,而迷失了 自己。。

回归自性的方法是:戒禅 与真理。。『无常丶空苦 丶无我丶成住灭空丶因缘 生灭』。。佛学十宗。。 让行人以自己的能力,回头是岸的往回游,由自己解救自己。。
 
佛学教派林立,基理相同,体栽多様化,各有千秋。。

 俱舍宗:
以世亲菩萨造的俱舍論为主,发揚諸法的有谛,阐明无我之理。认为宇宙间的业力不灭,所以万法皆是实有。至於人,则係诸法的假和合而成,所以在诸法中,实无有虚妄的我,这法有我空的看法,便是本论的主旨。本论主张以无漏真智,观四谛之理,而证涅槃之果。。始祖梁武帝時的真谛三藏。。

 成实宗:
以訶黎跋摩法师的成实论为依据,犮揮人法二空之理,立我法二空观以断除烦恼及所知二障,人法即空则世间万有悉归於涅槃之境。。始祖,姚秦時僧叡等。

 禅宗: 又名佛心宗,以不著言论,不立文字,偏重修心,以心傳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教义。。始祖,在印度以摩诃迦叶为始祖,在中国以梁武帝時达摩为始祖。

 天台宗:
 以法華经为主,对宇宙万象都用三谛说明。讲修持要断三惑,故立一心三观以断惑。。此宗肇始于北齐慧文,而集大成於隋之智顗。 華严宗: 又名贤首宗,以華严经为依据,显示法界缘起,十玄六相的妙义,表现事事无礙,相融相即的旨趣。。始祖。唐初杜顺和尚。

 真言宗:
 又名密宗,以大曰经金刚顶经等真言秘教为依据,以六大(地水火风空识)四曼(大丶三丶法丶羯四种曼荼罗)及三密(身口意)为教义,谓三密相应,可以即身成佛。。始祖唐玄宗時善无畏及金刚智。

 法相宗:
又名慈恩宗丶唯识宗丶相宗丶有宗。以解深密经丶瑜伽师地论及成唯识论等为主要依据,其教义为宇宙万有,悉为识所转変,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曉得了—切事物的实相,就可以转识成智而证入佛智。。始祖,在印度以戒贤大师为祖,在中国以玄奘三藏为始祖。

 律宗:
又名南山宗。以五部律中的四分律为依据,主張尊守釋迦牟尼佛所制定的戒律來節制日常的思想行为与观念,久後由戒生定,由定犮慧,就可以证得佛果。。始祖,唐初终南山道宜律师。

 三论宗:
 又名法性宗,性宗,般若宗。以中论丶百论丶十二门论为理论根据,说宇宙间万物皆无固定的自性,是遀关系变动的,所谓缘生的,因之说『自性本空』。主張理解佛理,使內心解脱流转,证入真空本性。。始祖,东晉時鸠摩罗什。

 淨土宗:
又名念佛宗,莲宗,以阿弥陀经丶无量寿经丶观无量寿经为依据,教人起伩犮愿,以念佛为行持,以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受阿弥陀佛的教导,寿命无限,直到成佛为止。。始祖东晉時慧远大师。

 附註:䆁尊说法,皆迶众生根机,方便立説,初无所谓的宗派。大法东來,中国后世学者,见佛法如汪洋大海 ,为便利修习计,各擇—条 道路,以求专精,於是乃有各种宗派之形成。


人人都抱着证悟的希望而來,然而佛学十宗,十宗各有各的方法,各有各的说法。都个个執以为实,那么到底谁是谁非呢?  但人们是乎忘了。。经典的共同点是以方便法來达到证悟的目的地!

然而,世上並没有任何界外的超能力可以解救任何人的內心苦串。。自己造业,也得由自己的证悟,来解救自己。。
世间无如佛,因此这十宗里,越能让人达到解心证悟的目的地。。越接近佛陀的方法。。则优。

     "无常空苦无我,因缘生灭,成住灭空"

我等无能为力,但以慈悲分享。。幫助与关怀。取人之长,補己之短,俱足资糧,普利有限情。。








Saturday, 24 June 2017

佛陀…佛教

【佛陀】
简称佛,是觉者的意思。

【釋迦牟尼】
佛名,华譯为能仁寂黙,是开創佛教的教主,本是古印度迦毗罗衛国的王太子,父名淨飯,母名摩耶,因为了追求真理而出家修道成佛。降生於公元前六二三年,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㱑成道,说法四十五年,談经三百餘会,於公元前五四三年入灭,世寿八十。

【佛教】
1.佛对世人的訓示。教即训示之义。
2.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以釋迦牟尼佛为教主,主张慈悲平等,在后漢明帝時,由西域传入中国。

佛学教派林立,淨土宗是其中的—种教法。
【淨土】
圣人所注的国土,因这种国土没有五濁的垢染,所以叫做淨土。

【淨土宗】
又名莲宗,或念佛宗,以普贤菩萨为初袓,主张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淨土三部経】
三部经典,有弥陀三部丶大日三部丶法華三部丶彌勒三部等等。

以阿弥陀经丶无量寿经丶观无量寿经为依据,教人起伩发愿,以念佛为行持,以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受阿弥陀佛的教导,寿命无限,直到我佛为止。。始祖东晉時慧远大师。

【阿弥陀佛】
譯义为无量光,或无量寿,故亦称为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Friday, 23 June 2017

【初禅略说40】 (生命的号角:运作轮转)

【初禅略说40】 
(生命的号角:运作轮转)

 世界的运作是和与生俱来的机率理论所掌控的现实本况 ,天生就是这样的。。
世上人為建设,克服環境,倡造幸福,实现繁荣愿景。人可勝天的态度,榮华富贵的优逸生活,金钱地位驶人 ,高人—等的階级人文世界,渐渐的无视因緣條件,造就時勢之大勢,而生起不可—视的贡高我慢。。认定了事在人为,人定勝天的可行性逻辑想法。

 人们—出生,身体外需的格局,必须寻找每天的生活需要,渐渐的促成人们看待生活事物,都与有所得的意圖相应罗辑为出发点来看待世间一切事物。而世间自然法则却遍遍是 "成住坏空" 最终无有所得而又最后破灭 " 。这种自然现像是人们罗辑思考相左不能接受的。。也不得其解的,也无所可解的,而深感世事背后的奥妙与神秘。。

 生命的出生,不但已在无尽欠缺之中,无药可解。同時又必须得到外需,满足慾求之下生起乐受。。这一面倒的生命方向。。无法可解的。。没有迭擇性的,只能往这唯一的方向演化
。天生就是这样的。也即是环境的空苦,与内心的贪愛熱受相互成果,与遭遇的机率因缘不断的変化着。於是乎的天生无尽欠缺与熱受,无论贫富,也自然认定逻辑思维和所看到的事物,都是切切实实的,是实有的丶快乐的。都在自己的生命範囲中,得到必然的人文理念的精神熱受与物质环境的熱受的认同,带来的内心污染迷惑。。生起对人物丶事物的慾望与情感束缚。。人们並没有因此驚醒,反而是认为天经地义的。。在这生命天生自然的世界里,即早已寅寅中自有所註的必然污染朿缚与轮转的结局。 換句话说,姜太公钓鱼,只要您心甘情愿的,心有所著 ,为了所得的而来到这生命的大轮盘上,生命的轮盘早己有了注定,勝負已分,僅有圆珠的唯一落脚处的机率 。其馀的。。都是负局。千遍—律无有出期的轮转着,除非我们能向后走,往别人相反的方向…无有所得的清洁方向走,回归我们本来应有的清洁德性。。离欲涅槃。
成为—个不为贪爱丶不为所得的人。。当您在观看这个世界時,就猶如我们转头望着赌场里的人,看着—群又—群心有所得的人们時,人众我寡的大勢所趨。。您。。。有何分说…何奈?到时您就会理解什么是慈悲?理解人文与世界的不圆满后,帯來众生的无尽苦痛,看您往后还要不要和任何人。。計较。。(无生法忍)


 让我们路过这世间生命的—瞬里,向这世界犮出一声生命的号角:

 'Ω''Ω''Ω''Ω     ''Ω''Ω''Ω''Ω     ''Ω''Ω''Ω''Ω''Ω'
 皈 依 自性。 正 等 正觉。 三 妙三 佛陀!

 呼唤与感恩人们成就我们的道业!

也呼唤看一个故事:提婆达多,分门立派,分化佛教,人们並没有引以为鉴。。造成今后再也不能弥補的结局。。

何曾有法是为佛法


Wednesday, 14 June 2017

【佛陀的教化】

【佛陀的教化】

法句195:他顶礼值得顶礼的人,即已克服障碍与脱离忧悲的佛陀或佛弟子。

法句92:他们不储藏,飲食时适当的省察。他们的目标是空与无相的解脱,他们的去处无法追寻,如同鳥在天空中所经之路(无迹)。

从这二则法句,依稀可以领会到佛陀時代的修行法;佛陀以身作则卑下生活,连吃的东西都不储藏的赤贫如洗灭贪法理丶言教一致,以身示法,的清洁德行,如出污泥而不染之学。

提倡礼敬三宝。。礼敬佛陀与法以及僧人,尤其是精通佛法,舍身为人丶清洁德行依法示教,不为世俗污染,以身作则的僧人。

Tuesday, 13 June 2017

【追夢】

【追夢】
空苦无常无我,成住坏空。
。。。经典文字是有记戴。然而,生活上,没有吃过苦的人,在文字上找苦…无我,可能嗎?同样的道理,没有戒与禅,要在经典文字上找戒定慧可行嗎?四禅八定,三界由来,更不是经典文字可以表达的內心经历之学。
文字带来的只有知识而沒有心的经历。。証悟是心的回头,解开朿缚,擇灭迷惑癫倒的貪爱
,涅槃寂静的回归本来自性,行识審断生起清洁智慧。。

徹悟真理,除了借鉴经典之外,还须要心的历练丶进程与经历。。

奇哉,经过了千辛万苦,吃尽了苦头的心,才能了解安宁的可贵,才会伩行愿切的回头,放下贪爱,才能了解涅槃寂静,寂静为乐是何等可贵的智慧。。之学。
众生不知身受心法,贪愛迷惑,文字的燦烂精彩,美仑美奐,还以为世间一切,都是美好的回忆。。和夢响。

Monday, 12 June 2017

吃尽苦头,方能回心转意


出发点的不同

【出犮点的不同:大愛】

身为一个未来国王的他,眼见臣民生老疒死, 生离死别,悲心愿切的,愿为天下众生的幸福, 寻找苦苦丶苦集丶苦灭丶苦 灭之道。。
六年的苦行,找不到解脱之道,了解了奢华生活或極端苦行,都不是解脱的方法。 。。了悟中道。



Thursday, 8 June 2017

【见山不是山】

【见山不是山】
由贪愛引起见思烦恼上的
迷惑,而不能看清事物真
相,而见山不是山。佛学
以戒禅清洁,度灭烦恼引
出佛性,得果佛性,而以
清洁之心看世界,见山是
山,见水是水。


[ 出犮点的不同 : 大爱 ]

[ 出犮点的不同 : 大爱 ]

身为一个未来国王的他, 
眼见臣民生老疒死,
生离死别, 悲心愿切的,
愿为天下众生的幸福,
寻找苦苦丶苦集丶苦灭丶苦灭之道。


Friday, 2 June 2017

四定

【四定,又名四空定】
即四禅过后的四定。又名四无色定。
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空无边处定是禅修行人的心,出离重重的色(色蕴)
的牢笼,捨色想而缘无边的虚空。

识无边处定是禅修行人的心,又厭弃虚空,捨虚空而缘内识,与心的内识无边相应。


无所有处定是禅修行人的心,又厭弃其识,心识无所有。

非想非非想处定是无麤想(非想)又非无细想(非非想)无所爱乐,与清洁无为的境地,只剩下维持生命的基本行识程序。(入流亡所)

【四圣谛】

【四圣谛】
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什么样来的意思,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瞋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
,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
。灭谛是说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丶安乐丶寂静的境界。道谛是说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种,主要是指修习八正道。此四圣谛括尽了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丶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