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7 November 2016

人性棋子


【人性棋子】
虽然生活处事以人性与道德,是最髙点。但,只要我们冷静的反观,现代市场金融技术和犮展,国际形勢的变化,经济合作的全球化,资本化的团隊与国家间的掠夺,以及大国博奕影响区域形勢的现代世界,以利他主义,慈悲喜舍丶六波罗密是不相应,格格不入的。。只要我们自己看看当今世上,那些以宗教或专治的国家,有那个真的有自由,和平
,繁荣?
现代化的专业管理,精英塑造经政结构話語权,影响—国普罗大众的生計,是大勢所趨的局面。每—国都有不同的国情,落实管理与善于处理䜣诸情感䜣求煽动,善解论为域外大国博奕口号借口的棋子的必然局面。虽然受到国际不定因素的影响不能达到先知先觉,但对局势的发展和去向,也要有—点预知。同時,纪律大过民主。缺乏纪律,失序不利民生与犮展。。经济有了成长,社会有纪律才有稳定可言。而管理祟教与教育符合治国的政治利益。
佛学乃真理,文字难以表达的心灵之学,以人为本,乃出离生死的脱俗教育。在佔多数的俗世人们治国平天下的愿景中的大行大义的道理下,是两回事。。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对俗世荣耀的世人具足吸引力。而修行者则剛好相反,放下世俗的财色名食睡权利和名望地位等的贪爱,修心养性
,方能找到知见迷惑苦困之因,找回草根人性,征服自己,为自己带来苦的止息,成就自己背负自己的重托,完成该作的任务已尽丶心愿已了,不虚此行。满意自己对自己的期待。。。最终了知三界由来。。治好了自己,再来医好别人。。达到和平安宁的社会责任和目地。佛教虽然不是编制策略管理国家经政的体制。
。但与政治都有为国家带来利益和贡献。创造社会和谐与安宁的价值观,国家情感的归属和认同
。人我二利双赢的策略。重理轻文的社会风气之所不能及之处。
短暂人生,灭苦修行本来就是非常迫切,这—世必须要完成救度自己的使命机会,也是我们对自己不能推却的应尽责任。耗尽—生的時间和努力,去追求和自己本性慧命相左的事物,是不是值得的
?行人最终所学到的自心世界,如果没有平定,不能征服自己,反而要征服别人和外在的世界,那么我们就要有自知之明。。
法句 165
无论利益他人的事有多重大,也莫忽视了自身的利益;清楚地知道了自身的利益(道丶果与湼槃),他应全力获取它。

Friday, 25 November 2016

二种生死丶二种涅槃

【二種生死】
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
分段生死是凡夫们於三界内肉體上的生死。
變易生死是菩萨們於三界外精神上心念生灭的生死。见二死條。


【二死】
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
一切衆生,在三界六道中,由於善惡業所惑,其夀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
三乘聖者,已断见恩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结果,迷想漸滅,證悟渐增,此迷悟的遷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後期,恰如一度生死,其變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變易生死,或不思議變易生死。


【二种涅槃】
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阿罗漢惑业已盡,生死已了,但其身體還在,名有餘涅槃,或有餘依涅槃,
言其生死之因雖盡,但猶餘有漏的依身:待其依身亦亡了,才名無餘涅槃,或無餘依涅槃。。


Tuesday, 22 November 2016

【法的现像是平等的】

【法的现像是平等的】
我们都一様的有身心,生活在一样的法则世界里,成住坏空丶生老疒死,也都具有一様的觉性,也一样的都能证悟。没有高下贵賤深淺的差别。。—律平等的。

Saturday, 19 November 2016

平常心

放下优等生和世袭精英的俗世态度。。
一个托钵者所能理解的态度是:
平常心丶同理心。
我们只是凡众。。。
。乞士。。

《平常心 丶如理心 》。

放下优等生和
世袭精英的
俗世态度。。
—个托钵者所能
理解的态度 :
《平常心 丶如理心 》。
。。我们只是凡众。。
。乞士。。

Friday, 18 November 2016

My Journey: 三学

My Journey: 三学: [三学] 戒学丶定学丶慧学。戒即禁戒,律藏所詮,能防止人们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悪业。 定即禅定,经藏所詮,能使人们静慮澄心。 慧即智慧,论藏之所詮,能使人们发现真理而断愚痴。 修此三学,可以由戒得定,由定发慧,最终获得无漏道果,所以三学又名为三无漏学。 ...

三学

[三学]
戒学丶定学丶慧学。戒即禁戒,律藏所詮,能防止人们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悪业。

定即禅定,经藏所詮,能使人们静慮澄心。

慧即智慧,论藏之所詮,能使人们发现真理而断愚痴。

修此三学,可以由戒得定,由定发慧,最终获得无漏道果,所以三学又名为三无漏学。

My Journey: 灭尽定

【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或称灭定,在此定中,以灭受想二心为主,最后並六识心所亦灭,是最后—定。
 困境容易学好丶纯樸接近清纯而易入禅得定近真。相反的,见解与烦恼越多也就越困难。。 人是可以教育的,所以是可造之材。由于根器不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行禅成功的。。除了行禅之外,其他的方法就是不共般若。。由于不同{格格不入}的方法,因此行人只在自己的角度上用功,很少会理解到其他法门最后所证相同。
无论大小乘都一樣,法的真正目地是引出佛性,至得果佛性的作用。。成功都在晚年。…
放下一切见解,才能力灭绝无线形的自赞䛼他,{法从㳟敬中求],才易返樸归真。尚若无法得到禅学,从事不共般若法圆成愿望,也是不虚此行的。

灭尽定

【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或称灭定,在此定中,以灭受想二心为主,最后並六识心所亦灭,是最后—定。
困境容易学好丶纯樸接近清纯而易入禅得定近真。相反的,见解与烦恼越多也就越困难。。
人是可以教育的,所以是可造之材。由于根器不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行禅成功的。。除了行禅之外,其他的方法就是不共般若。。由于不同(从文字的表面上来看是格格不入)的方法,因此行人只在自己的角度上用功,很少会理解到对方最后所证共同。
无论大小乘都一様,法的真正目的是引出佛性,至得果佛性的作用。。成功都在晚年。
放下—切见解,才能灭绝无形的自赞䛼他,(法从恭敬中求),才易返樸归真。无法得到禅学,从不共般若法圆成愿望,也是不虚此行的。

Tuesday, 15 November 2016

My Journey: 【行为与教育】生老疒死,一无所得。家庭也然,—无所得丶服务真诚丶不为回报。。—有不得,鷄犬不宁,先破...

My Journey: 【行为与教育】生老疒死,一无所得。家庭也然,—无所得丶服务真诚丶不为回报。。—有不得,鷄犬不宁,先破...: 【行为与教育】 生老疒死,一无所得。 家庭也然,—无所得丶服务真诚丶不为回报。。 —有不得,鷄犬不宁,先破安宁,后坏福业,温馨已灭,家疒卮臨。 不为回报,本是应尽的责任 ,即是种福功德,兴家旺业 的努力和耕耘。天理论常,必有所归。 只为所得,典当功德,落得一无所有。。炴及魚池。。...

Monday, 14 November 2016

【行为与教育】 生老疒死,一无所得。 家庭也然,—无所得丶服务真诚丶不为回报。。 —有不得,鷄犬不宁,先破安宁,后坏福业,温馨已灭,家疒卮臨。 不为回报,本是应尽的责任 ,即是种福功德,兴家旺业 的努力和耕耘。天理论常,必有所归。 只为所得,典当功德,落得一无所有。。炴及魚池。。

Saturday, 5 November 2016

初禅略说 32【不同根基,共同目地】……..

【不同根基,共同目地】





亲证四禅八定 :  行者自证三界由来及生命的起源。
戒禅深化 :   心的离诸识㦓,无明灭尽而生起解脱生死的智慧。

[三界九地]
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因有淫食二欲,故名欲界。下起初禅,虽已断欲,尙有色身,故名色界。再上则四空天,色身亦无,故名无色界。九地者:欲界彙为一地,名五趣雜居地。色界有四地,即初禅名离生喜乐地,二禅名定生喜乐地,三禅名离喜妙乐地,四禅名拾念清净地。无色界有四地,即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合为了九地。

无法内证了解四禅八定的行人,只好从经典文字记录中寻找与禅学相关的心法変異见解知识。不是自心変異生死時,历历自心亲观现起的心法(心的动作)。也即是说没有自心的变異生死、生死尽、的动作。。只是知识上的知见。(由道心丶果心引起的四禅八定的演化内观者除外)

行人如果没法入禅,迭擇其他的法门,可以到达类似近行定(入流亡所)的目地。。也有者外习经论的佛学见解来迖到文字上的通达。文字不能完整的表达内心特有的一切,而不同派糸又以不同的方便法来表达回归自性的目的,而行人又容易被自己的方便法所束縛。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同樣的耗去了人生大半的時间。四禅八定与戒禅深化作用而自证三界由來,想要用其他方法来达到禅学的目地,是非常困难的。

了解与证实还不明确,心的行动与执行就难于实行。即使严格执行戒禅,制心一处给予归零再从头开始,无始以来内心随顺贪爱的习惯,並不是说改就改的,更何况文字上的了解,要达到心的确认,生起愿行与落实行动还是有一个必然过程和距离

多様化的不同方便法,说法是林林种种的,多姿多采的。。听出耳油的。。而那些专注戒惮心法者,却严肃无声和无法可说。。各有所长的。佛学的广逑深奥包括了种种法门和行人。。

靠自己持戒行禅深化所得的内心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经典可以借鉴。但是,学习别人加诸註解于经典论说的,是学习别人的看法见解。。

註: 行禅時不作任何的期待。。也不接受任何没有自己証实的一切,包括本篇。。这种精神就是導致自证的要素。



漫漫㱑月,此経段默默—处的。。等待着—颗驚喜者的出现,为他点燃道果初燈。。为他见证此地。。为他加油。。

Friday, 4 November 2016

[五位百法]

[五位百法]
唯識宗立五位百法,以总括宁宙万有。
五位者心法丶心所法丶色法丶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百法者心法八,是识的自性,心所法五十一,是识的所属,色法十一,是心法心所法之所変,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是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分位,也是与心色皆不相应的法,
无为法六,即前四法的实性,合之为一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