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31 July 2016

[四位]

【四位】
律宗对菩萨経三大阿僧衹劫,历五十二位,另判为四位,以统攝之,即愿乐位,见位,修位,究竟位。




菩提本无榭,明镜也非台


Saturday, 30 July 2016

初禅略说 (29) 出世间心

出世间心

两个方法可以成就出世间的道、智:观禅,安止禅。
(1)观乘者:以洞察观禅为乘
(2)止乘者:以寂静禅为乘。

(1)禅者先行安止禅犮展出近行定,然后才进行洞察的观禅。这样,禅者是应用近行定(接近四禅)
          作为智慧眼 的基础,來观看究竟名丶色法中的共同性质: 无常丶空苦丶无我。一个完成究竟
          的成功者將得到四道、四果。在这条觉路上共有八个出世间:四个出世间道(四道)和四个
          出世间果(四果)。


佛学詞彙里四道的註解如下:四条通向𣵀槃的道路,四道:

(一) ,加行道又名四善根,谓先於三贤。
        (十住,十行,十迥向,未入十地聖位,只称三贤或地前菩萨。合小乘之五停心观丶别相念处          
          :  分观四念处丶总 相念处:修四念处時,每作一观,即併作其餘三观,如观身不淨時,併观此
           身是苦丶无常丶无我。三者,名为三贤)
           四善根(暖丶顶丶 忍丶第一)位加力而行三学之位。三贤四善根又名七方便或七加行。

(二) ,无间道谓加行功德成就而犮正智,为正断烦恼之位,因不为惑而间隔,故名无间道。

(三) ,解脱道,无间道后而生一念之正智,为真正証悟真理之位,因是解脱烦恼之正智,
           故名解脱道。

(四),勝進道,解脱道之后更進一步,为定慧增长之位。


(2)第二种道路是通过安止禅,先发展加那定,以这加那定为慧眼的洞察观禅法。


         如果他用第一加那为基础的洞察观禅,他的第一道心伴随第一加那。谓第一加那须陀洹入流道心。

         同样的,如果禅者用第二加那为基础,他的第一道心伴随第二加那。谓第二加那须陀洹入流道心。以此类推。共有五个加那须陀洹入流道心。

         这五个须陀洹入流道心是从色界五禅支生起的。须陀洹,斯加那加、阿那加、阿罗汗道心都有五个,共20个出世善心。
         由于果报迶着道心,所以也有20个果报心。因此,安止禅乘法共有40个出世善心。

出世间善心
1)须陀洹入流道智:心识属于入流道智。
2)斯加那加一往来道智:心识属于一往来通智。
3)阿那加不住来道智:心识属于不往来道智。
4)阿罗汗阿罗含道智:心识属于阿罗汗。

      由于这四个道心可以联糸五个色界加那,观乘者可以完成全部20加那道心。


之前
不善心 12。
无因心 18。
慾界善心 24(8大善心、8大果报善心、8大唯作心)。
世间心 54 =12不善心、18无因心、24慾界善心。
大性心 27 =15色界心,12无色界心。
大性心是从色界禅和无色界禅完整犮展的心识。大性心比大善心更为优秀。

6。世间心 
欲界心54,大性心27,共81 心。
世间心包括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7。 出世间心 :出离三界之心。(8 或者 40心)
四道四果心,8出世间心。8出世间心乘5个色界心,我们得到 40 出世间心。
8个出世间心加上涅槃構成 9个超俗道法心。

8。总共89心或121心
81世间心加上8出世间心(观禅乘)是89心。81世间心加上40出世间心(安止禅乘)是121心。




Wednesday, 27 July 2016

行者

行者
虽然我们不杀生,但,地球上的一切生态平衡,维持着人类的生存。。

虽然我们不杀生,但,每当天災地震发生時,第一缐是财物和精神上的幫助,而不是残忍的在不适当的時间里,告诉受災者,自然災害是由于杀生所造成的。。

虽然我们不杀生,人们认为吃素有益修行,但,並不是通达涅槃的必要条件。。

虽然我们不杀生,但,行者持戒定慧,托钵路过世间,像蜜蜂採密一樣,不伤一花一草。

见法见如來

见法见如来
大小乘都是真传,只要您的坚伩不移,修持才是重要。。法州以法依,自州以自依。自強不息。。八万四千法门,一切修行人都同乘一如之理而証悟菩提。

五停心观中的念佛观是憶念佛,憶念佛陀具备殊胜的德性,如是 : 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士、天人師、佛、世尊,(这些殊勝的德性也成为佛陀称号)从而远离贪瞋痴,生起正觉,出离染著,解脱五蕴束缚,即智慧观佛法身。

佛陀涅槃了,但涅槃並非成为上帝,也非成为无形的主宰者,也不是成为秘密存在的无上权威,这对于一般的人们是难以理解的。

无论世间生活如何的改变,真如佛性依然如固不変,经典以本来是佛来比喻吾人本具的心,自性清净心。自性能清净心又名如來藏心。。

佛灭日久,群众感受不到佛陀戒定慧的示教涅槃,而借藉适应時代的演変,創新的思想学說,迎合着喜爱标新立异的人们。然而。。人生。。並不重来。。。

遀着佛学日渐的創新和表相化、和神化,崇拜的洪流与感性的浪潮,推向了世俗的瑞相与神秘感应的方向。而佛学本以灭度烦恼,找回不灭真如自性,出离三界火宅,如离笼飞鸟不再回头的教育,己渐渐的随着不断的創新洪流,如离笼飞鳥,越飞越逺。。

Saturday, 23 July 2016

声闻乘心法

声闻乘心法



【五停心观】
能使五种过失停止於心的观法,亦即声闻乘人在最初入道時所修的五种观法。

一。不浄观,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屬不淨,以停止贪欲
二。慈悲观,是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憐之相以停止瞋。
三。因缘观,是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歴歴分明,以停止愚痴。
四。念佛观,是观察佛身相好,功德莊嚴。
        憶念佛的意义,是憶念世尊具备的尊贵殊胜的德性。是 : 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 
        间解、无上可化丈夫调御士、天人師、佛、世尊,(这些尊贵的德性也成为佛陀称号)進而能 
        够興起远离贪瞋痴,求出於染著的心志,解脱五蕴束缚,即智慧观佛法身。
五。数息观,(禅定) ,是观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以停止散乱。

【别相念处】
指声闻乘行人修四念处(身不浄,受是苦,心念无常,法无我)观時,将其各别分开来作观。

【总相念处】
声闻乘行人修四念处時,每作一观,即併作其餘三观,如观身不淨時,併观此身是苦、无常、无我。

【四善根】
指声闻乘之䁔、顶、忍、世第一法。声闻乘行人修五停心观及四念处观之后,接着须修四諦观。当无漏智火將生,心中光明啟犮之時,名为䁔位;进而智慧増长,达到顶点,名为顶位。再进而明四諦之理,其心坚住,决定不移,名为忍位;更进而到达有漏智的最终点,在世间有情之中,最为殊勝名为世第一法。

【四聖諦】
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集灭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
,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理。集諦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説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來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於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瞋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灭諦是説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究竟的归属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道谛是說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湼槃的真理。道有很多种,主要是指修习八正道。此四聖谛括尽了世间的两重因果。集谛是迷的因,是苦的成因。苦谛是迷的果,即苦果。集谛与苦谛是迷界的因果,即是世间的因果。。道是悟的因,即乐因。灭谛是悟的果,即乐果。道谛和灭谛
,是悟界的因果,即是出世间的因果。

【劫】
梵語劫簸的简称,譯为時分或大時,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時间。


[毘盧舍那]

【毘盧舍那】
又作毘盧遮那,是佛真身的通称。佛有三身,就有三个名号,毘盧舍那是釋迦牟尼佛法身的名号。盧舍那是釋迦牟尼佛報身的名号,釋迦牟尼是应身的名号。毘盧舍那华譯为徧一切处,是光明遍照一切的意思。盧舍那华譯为淨満,是清净圆满的意思。

老鷺


Friday, 22 July 2016

出离三界?

出离三界?

【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有淫食二欲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下至无间地獄。

色界是无欲食二欲但还是有色相的(也有心识)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

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䛊於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
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佛教行者是以跳出此三界为目的。





筆者认为 : 欲界以淫食为乐,色界以殊乐为乐,无色界以无色身串之乐。

七叶厳


佛入灭后,摩訶迦叶尊者从库西那加拉回到王舍城,在七叶巖召集了第一次历史性的结経。由阿难尊者誦法,优波离尊者誦律,确认结集聖典。以利后人,万古留芳。

Saturday, 16 July 2016

15.【 从记忆中醒觉 】

15。【 从记忆中醒觉 】
无论我们做了什么事情,我们良知心里。。都。会。记得。。一清二楚!!!

我们内心意识世界的深处,记惦着一个不为现世知识见解所能接觸的旧有残餘记忆
。。也是如此。

我们的心,一旦持長努力的戒禅修正灭度烦恼,心的清净度渐渐的和本性清净度相等時,心与性的相应贯徹清透之下,沉睡于内心,与自性相随的无始旧有残餘記忆,就会因为烦恼与汚染遮蔽的消失,而如 “云开见月” 的,“如夢初醒” 自行的显现出来。。

也即是说,褝者清净了烦恼找到了真性之后,继续的实习前进(四禅八定、三十七道品过后),会导致在记忆深处里,一个旧有残餘,却清清楚楚、深深记惦着我们过去身处无色界、色界、欲界(三界)不同生活熱受的経历记忆,會被禅者的砥砺前行的清净觉知之心所察觉。

行者无意间,在内心秘密的深处犮现了一个身处三界不同生活熱受记忆。。告诉了禅者曾经身处三界的过去。。这个由禅者自行揭开的过去记忆,显示了自己已往的心识世界无尽仑回轮转的不灭证据。。禅者会被自己的这个意外的发现而感到吃惊不已的
也由于这个发现,而带给禅者自己的深審,对于自己过去的贪愛熱受情感,而招致自己的无尽三界轮转的痛苦。。而深深的。忏悔。。

然而我们和其他众生一様,都生活在一个由无明热受身心引起的,一个有愛情、和亲情的情感世界里。人人都有自己一段深深的缠绵爱情和恩爱的亲情。人人都必然感同深受,都会回顧已往自己曾经経历的过去,而渴望心目中曾有过的旧愛深情,能重现的妄想,甚至是一种莫名识向的期待和莫奈。但,无论如何的思念或旧夢重圆实现与否,一切事物始终都在当下随缘变化之中,最终一切都在必然的破灭。帶给自己的,也只是一遍又一遍的哀伤。

自然规律的成住坏空是不会随顺人类爱情亲情、论理的意愿和罗辑。。然而世上的人们都为着自己的事业爱情的理想和愿望,认定理念是正确的,光明无误、代代相传的。。前继后赴的。。如同灯蛾扑火不断的前進着。

禅境里,欲界的欲食二欲、色界的无欲食之殊乐、无色界的无色身束缚之乐的生活方式中看来,人们的常住意识向往和理念,才是真正囚困自己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问题所在。。

灯蛾扑火。。乃理念束缚。。人类也然。。






Friday, 15 July 2016

阿难菩提樹

进入祇樹给孤独园,入囗処不远,有棵阿难菩提樹。此樹苗由阿难从大菩提寺带来
当佛陀雨期安居结束,外出传法不在時,这棵树可以做为模拜的对象。

无限光明与无量光


文至史念原始佛法,Pg 4


Wednesday, 13 July 2016

二如与九䛊

【二如】
1)随缘真如和不変真如。
随缘真如是一种不守自性的真如,它随染缘而生染法,随淨缘而生淨法;不变真如则是清淨本然,虽随缘千差万别的诸法,但它的自性,从无迁変。随缘真如如波,不变真如如水,不変之水起波相,但隨缘之波並不失水性,以随缘之故,真如即万法,以不变之故,万法即真如。
2)有垢真如和无垢真如。有垢真如是众生所有的真如;无垢真如是诸佛所显的真如。
3)在缠真如和出缠真如。在缠真如是有垢真如的别名;出离真如是无垢真如的别名。

【九识】
(1)。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菴摩罗识。
(2)指菴摩罗识、華譯为无垢识,或清净识,即真如。

Friday, 8 July 2016

14。《我与无我》

14。《我与无我》
我们一生下来的五蕴 ”我 ”,局限于贪愛(心)热受(身)的欲受格局。这个五蕴身心,即是所谓的色受想行识。。

色、与受想行织的相应运转,在贪爱熱受的无時牽引之下。。。引发的一连串妄念反应。这个格局不是任何人可以改変的。

经典教示色乃四大假合、五蕴諸法,如幻如化,从因缘生,本无实性当体即空,谓五蕴皆、无我。等等。来破除人们贪爱引起的妄念见解。

而所谓的 “觉性我”,是个觉知心,这个觉知明察之心,可以左右,五蕴名色的行为动作
佛学的另一个要点,就是先以道支教理,去除旧有见解的同时,以持戒行禅养成的习惯,來淨化心念,提升这个清净正念的觉知心,来摆脱过去贪愛汚染的掌控。由自己的清净正念,即所谓正等正觉(佛性) 的觉知心,来主宰自己的命运。逃离三界苦难轮转的目的而努力。

这门学科,理解道支及行持嚴𧫴的戒律,比“重于言论” 更为重要。让学人在自己的依身旧业的生活之中,自己去面对贪愛身心与命运,展开一场长期性的拉据生死之战。

一个证得自性清净,在一个养静处优,防备己心退减的安逸日子里。如果不知有所谓的剩下三餘而努力,就是悄然回返了旧時没有学佛之前的自己。善法是不能从安逸中得來,如果没有困境和苦难
,以及人生目标而继续的努力,就是退转之時。

何謂:

【真如】
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変,合真实不虚与如常不变二義,謂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实如此之本来面目,恆長如此不变不異,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伩论說説 :“一切諸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畢竟平等,无有变異,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真如缘起】
言一切法皆依真如之体,因缘之用,而起生灭之相,若追溯其源,则真如不守自性,以一念无明,生起万法,故名真如缘起。





燈蛾


藍毗尼园中阿育王石柱


泥洹(湼槃)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