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6 March 2016

8。见位,修位。(继)

8。见位,修位。(继)

让我们看看佛学字𢑥记录律宗 “四位” 怎么說?

【四位】
律宗对菩萨经三大阿僧祇劫,历五十二位,的程序分成四个階段(四位)即:
(一)願樂位、(二)见位、(三)修位、(四)究竟位。


(一)。願樂位:愿樂信解,自利利他,此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为第一阿僧祇劫所修。

何謂十住?
1犮心2治地3修行4冥契妙理5方便具足6正心7不退8童真9長养圣胎10灌顶藉表成人


(二)。见位:为见道位,此当初地。

何谓  “见位”(见道位)呢?
【见道位】
菩萨完成第一阿僧祇劫之修行,始登初地,在初地入心中(每一地皆有入、住、出、三心)通达少許二无我理,“”体会 真如“”,乍见中道,故名见道位,又名通达位。

(三)。修位: 为修道位,此当二地至至七地。(见位及修位-----为第二阿僧祇劫所修)

【修道】
菩萨於见道之后,再進一步,登入初地,渐進至十地,此時称为修道。

【修道所断】三断之一。见三断條。

【三断】
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
见所断是初果罗汗断八十八使(烦恼)见惑。
修所断是二果三果罗汗修断三界十随眠惑,名修道所断之惑。
非所断是四果罗汗三界见思断尽,乃无漏果,更无不断之惑,名非所断。

【见思惑】
见惑和思惑。依小乘俱舍宗来說,是以迷理和迷事来分别见思二惑,迷於理而起之惑,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
,叫做见惑,迷於事而起之惑如贪瞋痴等五烦恼,叫做思惑。依大乘唯識宗来說,则以 “分别” ,“俱生” 之二起来分别。“分别” 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是见惑,“俱生” (以生俱来)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是思惑。此二惑是正受三界生死的因,断此二惑才能免三界生死。断的次数第,须先断见惑。次断思惑。断见惑之位,叫做见道,断思惑之位,叫做修道,二惑皆断之位,叫做無学道。

【随眠】
(1)。依小乘有部的宗義説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逐众生,而且它幽微难知猶如睡眠,故名。
(2)。依大乘唯識的宗義説,烦恼的种子,隨逐众生,眠伏於阿赖耶識中,故曰隨眠。

【十惑】又名十使,见十使條。

【十使】又名十惑,或十根本烦恼,即
1,贪,贪爱五欲。
2,瞋,瞋恚无忍。
3,痴,愚痴无明。
4,慢,驕慢自大。
5,疑,狐疑猜忌。
6,身见,執取五蕴根身。
7,边见,執取常断二见。
8,邪见,謗無因果,坏諸善事。
9,见取见,執持成见,非果計果。
10,戒禁取见,執取不正戒,非因计因。

前五是五鈍使,后五是五利使。“使” 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流落於生死。

(四)。究竟位:渐進到佛地,此当八地至妙觉-----为第三阿僧祇劫所修。

从这个 “四位” 的记录中,可以看到,冥契妙理是在 “(一)十住” 之中。。通达中道、二无我理、体会真如是在  “(二)见位”。之后才是修断见惑随眠惑见思惑 “(三)断烦恼”,才到达(四)究竟位。。
虽然,找到真如虽然不是容易的事,但並不是最终目的地。。

从菩萨五十二位(四位)的程序上看來,证悟了 “真如佛性” 之后,如果没有因为这个证悟而引起下一步的 “见位” ,”修位”,而是处于终结的。那么是非常遗憾的。。一个不能直接引起破除见思二惑,和三断烦恼之内心自動自发的自作努力之前,而以为是证悟了。。成佛了。。那么中途不能相接。。多么的可惜。。这样的证悟,除了找到真性之外也就失去了珍贵的意义和及將引起接着下来一連串(从二至十地)的動作。。

从这十地菩萨的修行历程中,我们可以理解一生求学中断的处境。。和惋惜。。在这历程中,我们也可以自行找到自己修行的境地。。从中了解自己的情况而继续努力着的必要。。当到达童真之時,切莫害怕。。十二因缘,九想,随后生起。。到达冥契妙理和体会真如之時,切莫停留。。

学如逆水行舟。。法法平等。。道同。虽然修得的清净度因人而异,但,只要靠自己的努力,无论大小乘,无论在家出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之间並没有。。任何人的專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