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见位,修位。
審察心念的缘起。。住立。。和消失。。观察心念的動機,審視心的意念内容。。。
審察心念的缘起。。住立。。和消失。。观察心念的動機,審視心的意念内容。。。
观注的是自己心念众生的依缘。。住立。。消失。。
依什么缘而注立呢?育心一境的禅者,专住刹那生灭的心念,如梦幻泡影。。找出其因。只须自己向內心找,不必别人为我们找,也不必帮他人去找。。在審查内心的当儿,发现自己的心念時,就应給于䆺判,如果是对的,就给于保留,不对的。可以更正就立马更正之。。不能更正则弃之。。
收获是自己的。别人找到和更正的。。是别人的。不须去比较為何和別人不一樣。。我們只须改正自己的无明,不是更正别人。。要成就的是我們自己的。。智慧,而不是去改変他人、成就别人的智慧。也不用指望或依靠他人来帮助我们。修道只能靠自己的警惕和坚持,努力不断的觉照。。
收获是自己的。别人找到和更正的。。是别人的。不须去比较為何和別人不一樣。。我們只须改正自己的无明,不是更正别人。。要成就的是我們自己的。。智慧,而不是去改変他人、成就别人的智慧。也不用指望或依靠他人来帮助我们。修道只能靠自己的警惕和坚持,努力不断的觉照。。
如果我們下定決心定位自己是个修行者,那么,我們就不要為一些泥泞是非的事情来影响我们的進修。不必去理会別人佛法的高低,這都不是我們的修行的目的。佛法不是拿来 “听和記” 而已,而是实践的。我們最主要关注的,是我们自己的身、口、意的修行。即是所谓的使心清净法。。同时专注观察我们内心的心念众生的世界。。而不是心有所着的,去追求那一招比一招所谓最髙招的佛法为目的。。
重要的是。。行持。内学过程中的。。变易。。道跡。。由務实中庸的勤修实践而见法,由功成而见道。。
在生活中,无论行食坐卧,举手行足,一切戒定慧。。
持戒禅者,继续专注,分析心念众生生起的原因。。。最终必然会在自己努力的分析之中,找到是由贪愛引起的。无论是欲望、期待或是怨言不滿的心念众生的生起。。归根就底,都是由贪愛所引起的。。
当我们的心不被贪愛烦恼束縛時,是寧靜安祥的。为了贪愛的得失而苦乐嗔痴。執著於熱受,以為樂受是真實不虛的。。错误的以为熱受就是整个生命的意義。。
无知无明生命,不知就理,甘心情愿由欲望熱受所扣押,产生各种愚痴行为,由罪业蒙蔽,在三界中追逐慾望,播下无尽轮转的种子,無法摆脫生死輪迴。
無明贪爱无法灭除,生死輪迴也就永無休止。。持戒行禅,让禅者體悟心性 - - 找出“苦因” ,看清心法實相而修真,以断除无明贪爱,熄灭痛苦。回归清净自性。如离笼飞鳥,不再回头。努力修真。。
世间一切因缘生灭,无常空苦无我。。由无明貪爱引起的。。。世界。
宗派林立的今天,普遍不重视修真的世俗人们,由于不𢤦得修真出离三界生死的迫切性,修真的不易和可贵。却以 “自了汗" 来称呼这些令人起敬的修真传灯的同门,也寇之小乘之名。。原因是菩萨历三大阿僧祗劫的 “五十二位” 修行当中,修到见道和修道三断的菩萨很少。而那些少之又少, 経历三断后的菩萨又不发一言。
让我们看看佛学字彙对于不共般若的記述:
【不共般若】
佛说般若経,分为共与不共两种,能共通於声聞缘觉菩萨之法的,叫做共般若,只談菩萨所行之法的,也就不共通於声聞缘觉的,叫做不共般若。天台以共般若为通教,不共般若为别圆二教。
菩萨乘和阿罗汗乘都共有同样的佛理,佛学字彙的立场和解讀正确吗?
【小乘涅槃与大乘涅槃】
小乘涅槃,灭生死而涅槃;大乘涅槃,生死本来就是涅槃。又小乘的涅槃,只断界内分段生死而已;大乘的涅槃,同时也断界外的变易生死。
【二乘】
声聞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諦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聞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執自法,而愚於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進入大乘的境界。。。
再让我们看看佛陀法語 3和 ,51 怎么說?
佛陀向世间宣说的所谓佛法。。佛陀法语 3:
“你内部的世界”
在这六尺长的躯体,跟随着的就是觉知和思想,我向世界宣説的是 :“世间的起源、世间的安息和引导世间涅槃的道路。”
佛陀法語51:
比丘们,在这个圣洁的生活里,是沒有得到利润、荣誉和名声为它的益处,或者达到专心为它的益处,或者知识和眼力 - 天眼,可以看见细微无形物体的正常视觉-为它的益处。但是这是一个不動摇释放的心-阿罗汉道的圣果 - 那是这一生圣洁生活的目标,它是中心且是终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