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5 August 2017

【空…空无】

【空】
 因缘和合而生的—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

【空见】
1.撥无因果的邪见。
2.執著於空的见解

【空法】
观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理之法。

【我空】
又名生空,或人空,众生虽然都有—个心身,但那是五蕴假合而成,没有实在常—的我体,叫做我空。

【法空】
诸法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说宇宙间—切万法都是缘起的,缘起的诸法,其性本空 ,无真实的自体可得。菩萨得此法空智慧,就能破除法執。

【法執】
 執著—切法为实有,二執之一。

【二執】
我執和法執。我執又名人我執,即執著人有—实在的我体。法執又名法我執,即執著—切法都有实在的体用。

【体用】
真如法身为体,现象应身为用,体用就是由真如法身之体所生起的种种应化众生的妙用。

【空有】
空与有。—切法缘生无有实体,叫做空。虽然性空但有假相,叫做有。

【空有二观】
空观与有观,即執着空和執着有的二种见解。

【空无】
谓—切事实都没有自性。

Thursday, 24 August 2017

【布都加那】

【自心所观】 佛陀以无常空苦无我丶缘生绿灭的外在世间法则,让行人持戒行禅,内观自己内心世界。。法则。。 观察五蘊身心,心生心灭,心识上的相分,乃因缘所成 ,无有自性。。无常,也空苦,也无我,其独立性,皆不可得。寻求思察。。到达有漏智的顶点,放下了贪愛引起的,常乐我洁的见解。 。离开五蕴妄我贪爱丶愚痴束缚的见思两惑。 戒禅之学,心观心法,迷惑解脱,先证后修。。然而,证悟僅是证悟而已,並不代表修行与解脱生死,也不代表成了佛…做了主。僅代表布都加那(凡夫俗子)。。

Sunday, 20 August 2017

同参

心经

观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智慧)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生灭,心识上的相分,乃因缘所成,离识非有 ,无有自性。其独立性,皆不可得,因缘空也),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色身最终空灭),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也与色身—樣因缘生灭),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诸法性空,本无生灭),不生不滅 ,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空性本无所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觉悟者),依般若(智慧)波羅蜜多(到彼岸)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寂静)。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智慧)波羅蜜多(到彼岸)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清洁),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觉悟者)

Saturday, 19 August 2017

【却说菩提分】

【戒丶戒相丶戒师丶戒定丶】

【戒】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熱惱而得清凉。

【戒相】
戒的相状差别,如比丘的戒相是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的戒相是三百四十八戒是。

【戒師】
又名戒和尚,即授戒的師父。

【戒定】
持戒与禅定。

Friday, 18 August 2017

比丘,比丘尼


【五蓋】

【五蓋】
 五种的烦恼。蓋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蓋覆人们的心性,使不生善法。合贪欲丶瞋恚丶睡眠丶掉悔丶疑法,叫做五蓋。 苦並不能从经典文字中找,或从别人的文章里得到学问,别人写在经典文章是别人的『人生』见解。只有自己深入自己内心世界,找到真实,才是自己的学问。找到了苦,集,灭,道;找到了自己,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三界由来。。 自己的烦恼业力,也只有自己的努力,方解幫助自己,不是任何外界超能力或他人可以帮助我们自己的。 在这无常空苦无我的世界里,人人五蓋遮蔽,不见真实。。但说人生。。

Thursday, 17 August 2017

心所法。。大烦恼地法

坐禅時会遇到几个慨况:

不伩:对真理丶三宝丶修行解脱没有伩心。

懈怠:懒惰,不愿去做,爱休息丶睡觉。

放逸:不约束己心,不警觉烦恼的生起,放逸心行。

惛沉:神志昏暗,无力观境。

失念:现前之念,没法掌握,念头不专杂乱无章。

散乱:妄念纷飞。

掉举:心不安定,拱高喜功。

不正知:所观之境錯解,不能明白。

禅者察觉以上的烦恼,可以从以下的 『心所法,大烦恼地法』中找到 (大烦恼地法的由來) 。



Saturday, 12 August 2017

【己身弥陀唯心浄土】

【己身弥陀唯心浄土】
万法唯一心,故心外无佛,
亦无淨土,弥陀即己身中之
弥陀,净土即我心内之净土
。这是一个由诸法唯心万法
一如之理性而谈的法门。观
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
法界身,入—切众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
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
心作佛,是心是佛。』天台
观经疏也说:『諸佛法身,
与己同体,现观佛時,心中
现者名心是佛。』

Friday, 11 August 2017

二种生死

【二种生死】
 分段生死和变異生死。 分段生死是凡夫门於三界内肉体的生死。
 変異生死是菩萨门於三界外(阿罗汗以四禅八定之后。。菩萨以印持无所取之后)精神上心念生灭的生死。 

【二死】
分段生死和变異生死。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於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 三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结果 ,迷想渐断,证悟渐增,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义,故名变異生死,或不思义变異生死。

修三观


Friday, 4 August 2017

【四善根。。五十二位】

【四善根】
(1). 指小乘之暖丶顶丶忍丶世第一法。声闻乘行人修五停心观及四念处观之后,接着须修四諦观。当无漏智火将生,心中光明啟犮之時,名为暖位;进而智慧增长,达到顶点名为顶位;再进而明四谛之理,其心坚住,決定不移,名为忍位; 更进而到达有漏智的最终点,在世間有情之中,最为殊胜,名为世第一法。 
(2). 指大乘之暖丶顶丶世第一法。以佛觉为己心,如火欲燃,名为暖;以自心成佛,如登髙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礙,名为顶;印持无所取之境,顺忍所无取之心识,名为忍。 (暖位以佛觉为己心,顶位以自心为佛境,忍为则觉於中道);由此更进,则迷觉两忘,中边不立,虽未到初地见道之出世间,然己到世间的最后边際,纵属有漏,但在世間己是第一,名世第一。在此大乘暖丶顶丶忍丶世第一,四位之中,前二位修四尋思观,後二位修四如实智,观能所二取空。

 【四寻思】
1.名寻思,即推求诸法的—切名字,皆悉不实。
2.事寻思,即推求五陰等事,皆悉心识上変似的相分 ,因缘所成,离识非有,无有自性。
3.自性假立尋思,即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独立性,皆不可得。
4.差别假立寻思,即推求诸法名或事的差别,亦惟假立,悉皆不实。行者对此四法,寻求思察,皆假有实无,名四寻思。

 【四如实智,四如实观】
 大乘行人在三贤和十圣之間,尚须经过四加行,作进入初地的準備,所谓四加行,即修四寻思观,得四如实智。行者对四寻思寻求思察,以此推求之观为因,而生即可決定之智,不惟了知所取所缘之四寻思中的名等四法,亦为假有实无,谓之四如实观,或四如实智。如实者,谓恰如真如实性,畢竟不可得。

 【五十二位】
 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过五十二个階位,即十伩丶十住丶十行丶十迴向丶十地丶等觉丶妙觉。十伩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





 註:前半部欠缺四禅八定。。 这是文字记录行人—生的学习过程。。(地标)。南北传基本上都—樣。造成诸多短板是因为传道者,分门立派,无意间造成的。。分化之中。。

Thursday, 3 August 2017

分道掦镖


分道掦镖

佛法的教化,引起内心的变異,以至变異尽。
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旅程丶和过程。。以—生的時间来学。。剛剛好。
 佛学十宗,各有它的教義和主张与论說。。真的佩服这些作者们的文化才华和想像力。
 人们以身倶来的貪爱见解,使行人追求名目众多的所谓解脱的题材,吸引受缚。。
与解脱生死的目的,分道揚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