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实智】
见四如实观条。
【四如实观】
大乘行人在三贤和十圣之间,尚须经过四加行,作为進入初地的準備,所谓四加行,即修四尋思观,能得四如实智。行者对四尋思尋求思察,以此推求之观为因,而生即可决定之智,不惟了知所取所缘之四尋思中的名等四法,是自心所变,假有实无,且也了知能取能缘的名等四法,亦为假有实无,谓之四如实观,或四如实智。如实者,谓恰合如真如实性,畢竟不可得。
【四加行】
四善根的别名。
【四善根】
1.指小乘之暖丶顶丶忍丶世第一法。声闻乘行人修五停心观及四念处观之后,接着须修四谛观。当无漏智火将生,心中光明啓犮之時,名为暖位。进而智慧增长,达到顶点,名为顶位。再进而明四谛之理,其心坚住,决定不移,名为忍位。更进而到达有漏智的最终点,在世间有情之中,最为殊胜,名为世第一法。
2.指大乘之暖丶顶丶忍丶世第一法。以佛觉为己心,如火欲燃,名为暖。以自心成佛,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礙,名为顶。印持无所取之境,顺忍所无取之心识,名为忍(暖位以佛觉为己心,顶位以自心为佛境,忍位则觉於中道)。由此更进,则迷觉两忘,中边不立,虽未至初地见道之出世间,然已到世间的最后边際,纵属有漏,但在世间已是第一,名世第一。在此大乘暖顶忍世第一四位中,前二位修四寻思观,观所取空,后二住修四如实智观能所二取皆空。(从四善根的记述中,可以了解实无大乘小乘的分别,只是方便法的不同而已,而四念处反而更直接了当。称之为小乘本来就是不应該的。)
【三贤】
1.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但断见思惑,尚有尘沙无明惑在,未入十地圣位,所以只称三贤,或地前菩萨。
2.合小乘之五停心观丶别相念処丶总相念处三者,名为三贤。
【十圣】
大乘初地以上乃至十地的菩萨,叫着十圣,或地上菩萨。
【四尋思观】
1.名尋思,事尋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
名尋思谓推求诸法的—切名字,皆悉不实。
2.事寻思,谓推求五陰等事,皆悉心识上变似的相分,因缘所成,离识非有,无有自性。
3.自性假立寻思谓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独立性,皆不可得。
4.差别假立寻思謂推求诸法名或事的差别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实。行者对以上四法寻求思察,皆假有实无,名四寻思观,修此四寻思观,能得四如实智。
註:以任何的方便法取代禅法,就不可能自证四禅八定三界由来,因为人生百年不夠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