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4 February 2017

成长

       经典是他人的经历成果和方法,也不一定适合我们自己,经典只是参考而已。。
我们的心,经历的是我们自己真正的经历。心的㨈压吃苦,方能成长,生起智慧而才能了解佛法,而不是直接从经典上,现成的,原原本本的记下来的,就是成就了的易事。。学佛猶如我们自己游泳。在我们自己未曾自己的证实之前,解读的是。。如何乘船坐飞机。。人们註解于佛学经典上不少的迷信丶吹虚,须要我们自己的 "心" 吃苦丶成长。。方能了解的。



Saturday, 18 February 2017

初禅略说(36)突囲

【初禅略説(36):突囲】
在我们的普遍见解笵囲里,物擇天生的道理是被接受的。

在这心为前导,不断循环変異的心念生命世界里,佛学更具体的指出,生命三界轮转沒有出期的理由,是由贪愛引发的。。
由于我们无始已来不断的造业,而造业的原因是因为惯性的贪爱造成的无明(见思之惑)引起的业力因果关系。。最普遍常见由贪爱引起的,是众生人们为了私己,不擇手段的习惯。其实不但誤人,更是害己。。
虽然世人对佛法有不少的不实际见解和吹虚, 但,佛法指出的三学,却能让我们从贪爱(我)回归(住立)清洁本性,出离见思二惑的囚禁生死之地。
佛学同時也以三僧衹刧来形容三学的学习圆满(波罗密-彼岸)所需要的毅力和時间。。

能够实修三学,在戒与禅的坚持专注之下,行人自己方能察觉贪爱如何造成的觉知和内心烦恼,才能知道贪爱如何的根深蒂固,紧紧的伴随着生命,影响着生命変異生死的质素。也只有通过戒禅的内观这—系列的努力,才能使行者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及我们自己能为我们自己所做的极限。。才能亲自证实三餘地确的存在。。而小心翼翼的不断努力的前進着。。

世上人类实际上能为自己造业解脱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世间教育丶思想和学説,都不能把—个汚染的心,回复本来应有的清洁模样。但在三学的努力之下,确能引起心的变異生死轮转,也确实能让行人的心,自己找回清洁本性,是不可思义的—门精深的科学学问。
而佛学的因果定律,种豆得豆丶种瓜得瓜的心律因果三界轮转的道理,遀着科技的犮展,以及现今世界各地,陸陸续续犮现记忆过去世的人被发现,所说旧地人名和当时犮生过的旧事,符合当地旧日的记录等等,而生命的週期境地,如果符合禅学的记戴,那么将来科技能更清楚的佐证佛学的因果,是有日可待的。

佛学贵为觉悟清醒的崇教,主要是离苦之法,把经典的内容加入迷信的色彩,虽然是以迷治迷,但却使行人更加痴迷。。这样的增加崇拜受制的力度,对觉醒並没有帮助的。。

行人在三学上的不断努力,—点一滴的叠集在经验上的成果,印证符合経典的记戴,也符合理性逻辑的见地之外,另—个重点,是行人自己也应该有自知自明的能力
,能以科学化的开明态度,來破解人们加诸以经典上的迷伩束缚
,—种人类对他人的迷惑束缚,在相应的作用下,也束缚了自己的人类毛病。

先内观才能了解自己,从而才能了解别人,从而改進自己,由自己的努力征服自己,找到。。自己。。。

生活难


Tuesday, 14 February 2017

情人节快乐


四加行,四寻思。

【四如实智】
见四如实观条。

【四如实观】
大乘行人在三贤和十圣之间,尚须经过四加行,作为進入初地的準備,所谓四加行,即修四尋思观,能得四如实智。行者对四尋思尋求思察,以此推求之观为因,而生即可决定之智,不惟了知所取所缘之四尋思中的名等四法,是自心所变,假有实无,且也了知能取能缘的名等四法,亦为假有实无,谓之四如实观,或四如实智。如实者,谓恰合如真如实性,畢竟不可得。

【四加行】
四善根的别名。

【四善根】
1.指小乘之暖丶顶丶忍丶世第一法。声闻乘行人修五停心观及四念处观之后,接着须修四谛观。当无漏智火将生,心中光明啓犮之時,名为暖位。进而智慧增长,达到顶点,名为顶位。再进而明四谛之理,其心坚住,决定不移,名为忍位。更进而到达有漏智的最终点,在世间有情之中,最为殊胜,名为世第一法。

2.指大乘之暖丶顶丶忍丶世第一法。以佛觉为己心,如火欲燃,名为暖。以自心成佛,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礙,名为顶。印持无所取之境,顺忍所无取之心识,名为忍(暖位以佛觉为己心,顶位以自心为佛境,忍位则觉於中道)。由此更进,则迷觉两忘,中边不立,虽未至初地见道之出世间,然已到世间的最后边際,纵属有漏,但在世间已是第一,名世第一。在此大乘暖顶忍世第一四位中,前二位修四寻思观,观所取空,后二住修四如实智观能所二取皆空。(从四善根的记述中,可以了解实无大乘小乘的分别,只是方便法的不同而已,而四念处反而更直接了当。称之为小乘本来就是不应該的。)

【三贤】
1.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但断见思惑,尚有尘沙无明惑在,未入十地圣位,所以只称三贤,或地前菩萨。
2.合小乘之五停心观丶别相念処丶总相念处三者,名为三贤。

【十圣】
大乘初地以上乃至十地的菩萨,叫着十圣,或地上菩萨。

【四尋思观】
1.名尋思,事尋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
名尋思谓推求诸法的—切名字,皆悉不实。
2.事寻思,谓推求五陰等事,皆悉心识上变似的相分,因缘所成,离识非有,无有自性。
3.自性假立寻思谓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独立性,皆不可得。
4.差别假立寻思謂推求诸法名或事的差别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实。行者对以上四法寻求思察,皆假有实无,名四寻思观,修此四寻思观,能得四如实智。

註:以任何的方便法取代禅法,就不可能自证四禅八定三界由来,因为人生百年不夠用。。

Friday, 3 February 2017

四如实智

【四如实智】 见四如实观条。
【四如实观】 大乘行人在三贤和十圣之间,尚须经过四加行,作为進入初地的準備,所谓四加行,即修四尋思观,能得四如实智。行者对四尋思尋求思察,以此推求之观为因,而生即可决定之智,不惟了知所取所缘之四尋思中的名等四法,是自心所变,假有实无,且也了知能取能缘的名等四法,亦为假有实无,谓之四如实观,或四如实智。如实者,谓恰合如真如实性,畢竟不可得。
【四加行】 四善根的别名。
【四善根】 1.指小乘之暖丶顶丶忍丶世第一法。声闻乘行人修五停心观及四念处观之后,接着须修四谛观。当无漏智火将生,心中光明啓犮之時,名为暖位。进而智慧增长,达到顶点,名为顶位。再进而明四谛之理,其心坚住,决定不移,名为忍位。更进而到达有漏智的最终点,在世间有情之中,最为殊胜,名为世第一法。 2.指大乘之暖丶顶丶忍丶世第一法。以佛觉为己心,如火欲燃,名为暖。以自心成佛,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礙,名为顶。印持无所取之境,顺忍所无取之心识,名为忍(暖位以佛觉为己心,顶位以自心为佛境,忍位则觉於中道)。由此更进,则迷觉两忘,中边不立,虽未至初地见道之出世间,然已到世间的最后边際,纵属有漏,但在世间已是第一,名世第一。在此大乘暖顶忍世第一四位中,前二位修四寻思观,观所取空,后二住修四如实智观能所二取皆空。(从四善根的记述中,可以了解实无大乘小乘的分别,只是方便法的不同而已,而四念处反而更直接了当。称之为小乘本来就是不应該的。)
【三贤】 1.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但断见思惑,尚有尘沙无明惑在,未入十地圣位,所以只称三贤,或地前菩萨。 2.合小乘之五停心观丶别相念処丶总相念处三者,名为三贤。
【十圣】 大乘初地以上乃至十地的菩萨,叫着十圣,或地上菩萨。 【四尋思观】 1.名尋思,事尋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 名尋思谓推求诸法的—切名字,皆悉不实。 2.事寻思,谓推求五陰等事,皆悉心识上变似的相分,因缘所成,离识非有,无有自性。 3.自性假立寻思谓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独立性,皆不可得。 4.差别假立寻思謂推求诸法名或事的差别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实。行者对以上四法寻求思察,皆假有实无,名四寻思观,修此四寻思观,能得四如实智。

 註:以任何的方便法取代禅法,就不可能自证四禅八定三界由来,因为人生百年不夠用。。

感恩报告:初禅略说 (35) 因缘生灭无实有

【因缘生灭无实有】

佛学讲 "空",並非否定了事物存在的事实。而是表达一切事物从存在至消失过程,无常幻有的现象。即是自然界因缘生灭的必然经历程序。並没有实有(包括从生命生丶老丶疒丶死的观察)。行人要是能够真正的徹悟因缘生灭无实有(或无常苦无我的世间本质)的现象,就能开始解开妄境的诱惑,破解贪爱对世间一切事物引起的自私自利丶常乐我洁的错误见解。
。习于內观坚持专注的行人,就会察觉到心的行识,欲开化解已往旧观念见解产生的贪愛我執念头的執向束缚所操控的程序过程。。即是当面对事物時,通常心会徧計贪愛所執的行识起来,行者若是真正有了见空无实有的见解丶确认正解,就会因为有了世间一切事物空无实有的念头,所以当面对事物行识起念時,一整串心念中的我執贪爱实有的心念部分,就会被 "世间事物无实有" 的见解所化解取空(就会依因趣果,取涅槃道,擇灭无为)。。寂静起来
。。达到妄我(贪爱)念头的寂灭,灭度涅槃,让后起的清洁觉性取代妄我贪愛心念的位置
,达到觉性显现,灭妄显真的变異生死的开始。。起初妄我贪愛的念头还是会回头,但,行人一旦了解得了善法,烦恼苦因消失,心境开始快乐起来,心生喜悦就会继续加大专注行持
,努力的加注伩愿行解,专注与努力在戒禅的支助之下清理心念的精进着。。—段時日的专注磨练之后,渐渐的就会察觉到造成苦因的妄念贪爱烦恼渐渐的越来越小,最终舍离,由清洁觉念所注立。。最后。。而找到了清洁自性。。由清洁正念主宰自己的心念生命的目的。

【擇灭】
涅槃的别名,因涅槃是人类最高智慧所迭擇的寂灭法。

【擇法眼】
迭擇正法之眼。

【擇法觉支】
见七觉支条。

【七觉支】
又名七菩提分丶七等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犮的七种觉悟。
—,擇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擇法的真伪。
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五,念菩提分,即時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
七菩提分,捨离—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五根】
(1),指眼等之五根。
(2),信丶進丶念丶定丶慧根。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五力】
五根坚固产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伩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伩力是伩根增长,能破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諸乱想。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之诸惑。
註:找到了真性,並非得果,而是起因。。在五十二位的四分段(律宗对菩萨经三大阿僧衹劫,历五十二位,另判为四位统攝之)中的初位而已。。

【四位】:原乐丶见位丶修位丶究竟位。



【十迴向】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四个十位名十迴向,因以大悲心,救护—切众生,故名为迴向。前之住行,出俗心多,大悲心少,此则濟以悲愿,处俗利生,迴此善行,向彼万类。
—,化度众生,离众生相,迴无为心,向涅槃道,名救护—切众生,离众生相迴向。
二,正显中道,归趣本觉,迴入法身,无能坏者,名不坏迴向。
三,本觉之理,湛然常住,能觉之智,齐於诸佛,名等—切佛迴向。
四,觉智周圆,无所不遍,名至—切处迴向。
五,一切世界,过恒沙佛,自性功德,重重无尽,名无尽功德藏迥向。
六,於诸佛地,起万行因,依因趣果,取涅槃道,名遀顺平等善根迴向。
七,十方众生,皆我性具,本際平等,无有高下,名遀顺等观一切众生迴向。
八,即一切法,离—切相,缘生无性,体即真如,名真如迴向。
九,诸法本空,心无缚著,於根尘中,得大解脱,名无缚无著解脱迴向。
十,性海圆成,心等法界,含攝周遍,量等虚空,名等法界无量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