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妄二心】
真心和妄心。真心是属于本有的,无分别的,无変动的,非善非恶的,超然於境界之外的,当吾人于无念而又非睡着時,便是这—种心现前;妄心是属于后天生起的,有攀缘的.,有分别的,常変动的,能善能恶的,牽拘于境界之内的,当吾人思慮了别時,便是这—种心现前。楞伽经以海水与波浪比喩此真妄二心,海水常住不変,如真心,波浪起伏无常,如妄心。
Saturday, 31 December 2016
真妄二心
Thursday, 22 December 2016
Tuesday, 20 December 2016
Saturday, 17 December 2016
Wednesday, 14 December 2016
Monday, 12 December 2016
Sunday, 11 December 2016
【初褝略说 33 :周遍法界 】
【初褝略说 33 :周遍法界 】
我们通过五官和外界接触,生起思考见解,过后才知道对在那里,錯在那里(觉性在后)。。行禅時,我们闭起眼睛,切断外界的接触,也不作任何的期待,让心没有外缘,耐心的等待心尘落定,给跟随后头的觉性有足够的时间,慢慢的现行起观,让觉性自己亲自看看自己所跟随的妄心,在行禅時,心丶尘沒有外触的情况下,察觉妄心习以为常的行为动作
行者找到了真如,如獲明珠。而真如也在禅者的努力下,重见了天日。
Friday, 9 December 2016
八解脱
【八解脱】又名八背拾,即八种背弃捨除三界烦恼的繫缚的禅定。
—,內有色想观外色解脱,谓心中若有色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來,应该观想到外面种种的不清淨,以使贪心无从生起,故叫解脱。
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即心中虽然没有想念色的贪心,但是要使不起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就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洁,以使贪心永远无从生起,所以叫解脱
。
三,淨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一心观想光明丶清洁丶奇妙丶珍宝的色,叫淨解脱,观想这种淨色的時候,能够不起贪心,则可以证明其心性
,已是解脱,所以叫做身作证,又他的观想,已经完全圆满,能够安住於定之中了
,所以叫具足住。
四,空无边处解脱。
五,识无边处解脱。
六,无所有处解脱。
七,非想非非想解脱。
(四五六七的四种解脱,都是无色界的修行人,各在其修定的時候,观想苦丶空丶无常丶无我,使心愿意捨弃—切,所以叫解脱。)
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灭受想定又名灭尽定,谓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
,就会领受色声香味觸之五尘,领受五尘,就会生出种种的妄想來,若有灭除受想的定功,则—切皆可灭除,所以叫灭尽定。
Wednesday, 7 December 2016
三餘,界内,界外,事教,理教。
声闻缘觉行人虽然己经证入无餘涅槃的境界,但是因为还有三事的残餘,所以不是真正的无餘。三餘: 烦恼餘,业餘,果餘。烦恼餘谓虽已断尽三界内的见思惑,但是还餘着界外的无明惑未断。业餘謂虽己断尽三界内的漏业,但是还餘着界外的无漏业未尽。果餘謂虽己脱离三界内分段生死的苦果,但是还餘着界外变易生死的苦果未离。。
[界内]
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之界。
[界外]
三界之外。
[界外事教]
指天台宗所说的别教。别教的菩萨,迷中道之理重,故要分别一切事物以方便悟理,谓之界外事教。
[界外理教]
指天台宗所说的圆教。圆教菩萨迷理较轻,故不假借分类别事物的方便,而直谈一切万法为中道实相妙理,謂之界外理教。
[界内事教]
天台宗說三藏教虽然精究五藴十二处十八界等事相之法门,但其理只属偏真之空理,究竟的道理还很淺薄,故贬之为界内事物。
[界內理教]
指天台宗所说的通教。通教谈论事相虽然遜於藏教,但窮理较深,达於生即无生,空即不空,故褒之为界內理教。
Saturday, 3 December 2016
不共般若
【不共般若】
佛说般若经,分为共与不共兩种,能共通於声闻缘觉菩萨之法的,叫做共般若,只谈菩萨所行之法的,也就是不共通於声闻缘觉的,叫做不共般若。天台以共般若为通教,不共般若为别圆二教
。
【通教】
共通的教法,为天台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二。三乘人的根器虽然人人不同,但有许多共通的特性,诸如通观无生,同证无学,同出分段生死,同入涅槃的化城等等,故称通教。
【別圆二教】指天台四教中的别教与圆教。
【别教】
指与二乘别異的—乘者是。
【别教一乘】
如華嚴经对顿根的行人,不谈三乘,直显—乘者是。
【—乘】
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乘是車乘,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乘。
【圆教】
大乘究竟圆满的教法,为天台所立四教之第四,或華嚴 宗所立五教之第五。
【圆教四門】
天台宗说圆教有四门,即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
【五教】
華嚴宗将䆁尊—生所说的教法,判为五教。—,小乘,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终教,四,大乘顿教,五,一乘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