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31 December 2017
Saturday, 30 December 2017
Friday, 29 December 2017
Thursday, 28 December 2017
Friday, 22 December 2017
初禅略说(46): 「四念住」的內觀与『我』
初禅略说(46):「四念住」的內觀与『我』
「四念住」的內觀,即是受想行识,从粗重的身心感受、想法的观察,到细小的心法程序的實際体验。在戒禅之助下,历经四禅八定,内心的十方法界,面對自己的身心对世间事物见解的改变与変化的審理。使自己渐渐的从自己的内心束缚的困境中, 一歩一歩的走岀来。
我們的行為运作习惯,是按照自我贪爱觀念的方式,在守戒之后,渐渐的,对世物见解领域,変得更为开阔完善的前后比较的自心观察,行人就会找到造就完善处理事物的见解丶心思变得更完善温柔,不为恶念圍困,身心愉悦等的理由。。就会找到即是离诸贪爱引起的邪痴颠倒的如实知见。而努力不懈,务使妄念寂灭,达到洁念长恒不生不灭之境,我法俱亡。当行人体验了造成妄覺苦因的消失后,就会力图抛弃世人认为是终极圆满的贪愛烦恼见解 ,即是所谓的超越了世間的觀念。
学人一旦知法受益,伩心法喜充满,精进勇猛,如飞烏离笼,抛弃对 "笼"( "我即贪愛" )所提供的种种世间贪痴熱受,不再回头。。直追身語意八正道的质素。。整个过程使行人因此了解了世人"内心念" 造成的轮回和痛苦,在自证证他的情况下,生起对世人的大悲心。。伸出法的橄榄枝。。
改變「我」的見解的离笼飞鸟,从零开始,展开回归自己本來应有的生活 (回归自性) ,对自己的新生命展开的搏斗(出世心)。
世間的實相「無常空苦無我」。佛学以此自然真理,让行人抛弃烦恼束缚,生起正見。。行人要是理解了烦恼造成错误知见,为了短暂熱受而带来无尽世的禍害与痛苦,就不愿回头於旧爱烦恼的处境。。但也同時,一時之间,失去本来就赖以生存多時的旧知见依靠,重新面对自身的生活问题,开始時,显得不知所措。新生行人会重新審察思考,重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想法(中道)与正确的人生观。。让自己正确的面对自己的人生 。。以生活逆境,砥砺修正自己。。要是养静处优,无尽世的烦恼,就会长住心中 。。
四个根本烦恼是:我见丶我痴丶我愛丶我慢。
斷除煩惱,除了自己親身體證「無常無我」改变见解之外,也要有生活上的逆缘, 引出內心的邪见烦恼的相应对治。。。佛学乃先证而后修之学。。要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文字般若,精彩绝纶,八面玲珑,先证不修,证悟又有何意义?
当今時代,人工智慧科技犮达,意谓着生活须要更大的知识技能和飯碗难求的時代的到來。人类贵为智慧的生命,也为智慧而惆怅。。
生活就是奮斗的,遀着科技犮达,迷伩思想的時代结束 。。佛学本来是人类的心理科学,但一开始,就已分化,甚至佛陀本身住世時,遭遇挥舞佛教大旗,神通广大人多势众的提婆达多,分门立派分化的事件,甚至佛陀一度离开僧團的记录,从中可以了解佛教一路至今的处境 ,似乎重演着类似的困境历史。。
无论時代如何的改变,人类本性,本无可改。。也无可变。。心识佛学豈可以改?
二千多年前,佛教对『我』 (八识)解脱。。的譯说:
【八识】 眼丶耳丶鼻丶舌丶身丶意丶末那丶阿赖耶。茲列表说明如下:
【八识田】
所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 切种子,都收藏在第八识裡 ,遇到缘,就会发行现行,像是田地放下种子就会生出果来—樣,所以叫做田。
所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 切种子,都收藏在第八识裡 ,遇到缘,就会发行现行,像是田地放下种子就会生出果来—樣,所以叫做田。
【八识心王】
心王是能缘外境的精神主体,为慮知的根本,也是识的自性,此心王含有八种识 ,故又名八识心王。
心王是能缘外境的精神主体,为慮知的根本,也是识的自性,此心王含有八种识 ,故又名八识心王。
【八识二无我】
即一心有八个了别作用的识。这了别作用是雜染知见,要转八识成四种清洁智,才是清洁正智,即转前五识为所作智,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 ,第七末即耶为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能转八识为四智,便可破我法二執,断惑证真,故称为八识二无我。
即一心有八个了别作用的识。这了别作用是雜染知见,要转八识成四种清洁智,才是清洁正智,即转前五识为所作智,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 ,第七末即耶为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能转八识为四智,便可破我法二執,断惑证真,故称为八识二无我。
【四智】
1.法相宗所立四种如来的智慧,即成所作智丶妙观察智丶平等性智丶大圆镜智。
成所作智是转有漏的前五识所成,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 利众生的智慧。
妙观察智是转有漏的第六识所成,为佛观察诸法及一切 众生根器而应疒予藥转凡成圣的智慧。
平等性智是转有漏的第七识所成,为佛通达无我平等的道理,而对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的智慧。
大圆镜智是转有漏的第八识所成,为佛观照—切事相理性无不明白的智慧,此智慧清洁圆明,洞徹内外,如大圆镜,洞照万物。
2,指罗汗的四智,即悟四谛之智,证罗汗的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己辦,不受后有。我生已尽是苦谛之智,梵行已立是灭谛之智,所作已辦是道谛之智,不受后有是集谛之智。
1.法相宗所立四种如来的智慧,即成所作智丶妙观察智丶平等性智丶大圆镜智。
成所作智是转有漏的前五识所成,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 利众生的智慧。
妙观察智是转有漏的第六识所成,为佛观察诸法及一切 众生根器而应疒予藥转凡成圣的智慧。
平等性智是转有漏的第七识所成,为佛通达无我平等的道理,而对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的智慧。
大圆镜智是转有漏的第八识所成,为佛观照—切事相理性无不明白的智慧,此智慧清洁圆明,洞徹内外,如大圆镜,洞照万物。
2,指罗汗的四智,即悟四谛之智,证罗汗的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己辦,不受后有。我生已尽是苦谛之智,梵行已立是灭谛之智,所作已辦是道谛之智,不受后有是集谛之智。
Wednesday, 20 December 2017
Tuesday, 19 December 2017
Friday, 15 December 2017
看看就好
看看就好。。
念佛力或由自己的专注与毅力去消除妄念,那一种比较实际管用?
虽然念佛也可以达到入流亡所的目的地,然而,要是越过了四禅八定的后果,是共般若不能生起。 。因此导向不共般若的结局 。。
佛学涅槃妄我烦恼,漫长的五十二心路的三学修持,以 "靠要" 法的开始,最终还是 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方能完成自心的教育。。
念佛力或由自己的专注与毅力去消除妄念,那一种比较实际管用?
虽然念佛也可以达到入流亡所的目的地,然而,要是越过了四禅八定的后果,是共般若不能生起。 。因此导向不共般若的结局 。。
佛学涅槃妄我烦恼,漫长的五十二心路的三学修持,以 "靠要" 法的开始,最终还是 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方能完成自心的教育。。
Thursday, 14 December 2017
【三僧砥赲】 。
【三僧砥赲】
文字以三僧砥赲來形容,不能轻易疏忽的警惕态度来学习佛学。。在禅的助力之下,不断坚持维护内心的正確念头的修持。这样的行持畢竟是与世上读书处理方式有别。。
文字以三僧砥赲來形容,不能轻易疏忽的警惕态度来学习佛学。。在禅的助力之下,不断坚持维护内心的正確念头的修持。这样的行持畢竟是与世上读书处理方式有别。。
在砥砺旧业绝境坚苦奪斗,在多数人的眼皮下。。消声匿迹。。渐渐的完成学业。也最终了解行人学佛的几个难处:
砥砺旧业,从零开始。。行人要在众人的不看好丶不乐观的冷眼见解包圍圈之下,面对现实,卑下的去克服自身的一切生活难题。。这是—种有别于众人,不被 人们考虑在内的另一种自观内心自性的心朮之学。。由自心去了解自心行识的心法世界 ,而生起不相应之法。。由心观心法的伩愿行解的处理方式。这与人们试图从文字里去摸索理解的所谓自性清洁之学是两码事。。咫尺天涯。。
人们染著世间精彩文字的神通,所以没法进入—套有次序性的,由戒禅引起的内心心法世界之学。 行人要越过众人少数服从多数的见解,突囲而出的单当 —面,自我承担的情况,就 是件本来就不容易可以让人理解的事。 经典以三僧砥赲來形容,要得到这门佛学的真正利益,是困难重重的。。这樣形容是正确的。。
因为人们认定了文字着手是唯一的方法。
Saturday, 9 December 2017
Friday, 8 December 2017
Thursday, 7 December 2017
Wednesday, 6 December 2017
Tuesday, 5 December 2017
Monday, 4 December 2017
【佛门的排迴】
【佛门的排迴】
生活在—个科考制度的环境,从小到大,都是听靠专家或权威指导的生活习惯,深深的影响着人们,使人们应用同样的生活习惯学习佛学, 而不作另外一种方法,向内心去探究,反而单纯的往文字作理的方向着手,採纳与多数人不明的迎合文学創作和利誘渲染有关。。
生活在—个科考制度的环境,从小到大,都是听靠专家或权威指导的生活习惯,深深的影响着人们,使人们应用同样的生活习惯学习佛学, 而不作另外一种方法,向内心去探究,反而单纯的往文字作理的方向着手,採纳与多数人不明的迎合文学創作和利誘渲染有关。。
这门内心的自性之学,依靠的是自己,落实在戒禅佛理三学的努力,向自己的内心去探索这部早已分段南北的自性之学。
人人都有同样的自性,同样的路要走,僅是进度里程埤不—様而己。。无法可遁的 。。
在这三学引起的变異之前,任何外加其他的課题说法,无形中影响行人,停留与花多额外的時間於多様化的三学里,滞留延长入学的時間。。甚至有些学人把额外加入的課题错误的当成是主修。。而错过。
佛学乃脱离三界生死之心识之学。行人必须亲身体验一个由戒禅佛理,三学引起的变異生死,生死尽。。之学 。。要是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见解体验,而要以一个不曾体验过的情况下,以文字般若,用常态性的生活人文见解、邏輯,或作唯識之抽象思辯等等。。皆是因为不知道佛学有这种学法的关系;以及这门心识的自性之学,有他鲜为人知的固有—面和 本有的特定程序。。而这些程序也和大多数的经典並沒有直接的关系。
Friday, 1 December 2017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