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9 January 2016
My Journey: 【佛日遗辉,佛光普照】
My Journey: 【佛日遗辉,佛光普照】: 【佛日遗辉,佛光普照】 根植於華人世界的大乘菩薩道与南传並非有所謂的對立 ,北传佛教與南傳佛教教法道次是: 上座法:七方便、四果。 大乘法:五十二位心法。 上座部以戒、禅二法,直接了当。因此程序较少、用字简便的風格。 大乘也有戒禅,但多了...
Tuesday, 19 January 2016
Tuesday, 12 January 2016
【佛日遗辉,佛光普照】
【佛日遗辉,佛光普照】
根植於華人世界的大乘菩薩道与南传並非有所謂的對立
,北传佛教與南傳佛教教法道次是:
上座法:七方便、四果。
大乘法:五十二位心法。
上座部以戒、禅二法,直接了当。因此程序较少、用字简便的風格。
大乘也有戒禅,但多了些菩萨法師门的一些方便法。比如念佛法门,念至入流亡所
,达到近行定(入流亡所法)。而这些方便法的经典也加入了许多課题如西方极乐世界。。來促进伩心到达近行定的目的。。以至闭关,通达二无我理,体会真如(见道位)。
到达西方極乐世界受阿弥陀佛的教导。即是四禅八定(入心)后的使心清净,方才起修(修习位)的入流亡所法。修导引起三十七道品的顕现起修的修行法,成就究竟。
念佛宗:發起人是东晋時慧遠大师,以阿弥陀佛,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経为依据教人起伩犮愿,以念佛为行持,以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那𥚃受阿弥陀佛的教導,寿命无限直到成佛。
又如三论宗:犮起人,东晋鳩摩罗什。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理论根据,说宇宙間万事万物皆无固定的自性,是隨关系変动的,所谓缘生的,因之說 “自性本空”。主张理解佛理,使内心解脱流转,证入真空本性。
又如法相宗:犮起人,唐玄奘,三藏法师。以解深宻経、瑜伽师地论及成唯识论等为主要依据,其教义为宇宙万有,悉为识所转変,説“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曉得了一切事物的实相,就可以转识成智而证入佛智。
又如華嚴宗:发起人,唐時杜顺法师。以華嚴経为依据,显示法界缘起,十玄六相妙义,表现事事无礙,相融相即。林林总总。。。
这些由菩萨法師所加附上去的越来越多的种种功法,虽然也可以到佛学的目的。然而如果没有行禅,却会使行人錯过了四禅八定的境地。而这四禅八定天,在佛学、禅学内证了知三界生命是个重要一个环节。少了这个环节,三界生命由来的自证和遗留内心千古残存的内心深处的证据,也就当然不会为学人找到 (发现)而引起的觉悟動作。那么,用尽了一生的时间,不能达到自证的目的,只能从書本中去寻找。。
大小乘,次第不盡相同,是由于历来許許多多的菩萨大师,附加了个自的见解主张,开门立派造成的结局。。
事到如今,佛学所受到附加,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再增加之中。。
而人们对个自的教泒是有感情的。在学佛之道上,大家都在學習各自不同的主张。。我们只能以互相關懷、支持與合作,才能有益佛教的昌隆。秉持互助精神,别无选择。。只能说个自因缘吧!同时也希望随着科技的发达,可以让人们看到佛教的心灵真实,和科学的素质。希望旧時佛陀的教法能够重现。。佛日遣辉,佛光普照。
每一本経典都有自己独特的题材和内容。。
佛学以戒定慧三学,让行人们找到自己和三界的由来:由贪愛引起的,因缘果报,无尽业力轮回的悲痛世界。。引起行人对众生的憐悯。。而愿意把自己一生辛苦所学,无条件的告诉人们。救度人们。。
在戒禅双修的律己正行圆满之時,在内心的深处就会找到了千古遗留不灭清浄心体(真性)。这个常恆不変的清净心体,佐証了自己,自古不灭常在的如来真性。。。即是所谓的心即是佛,意謂人人皆有佛性,只要向吾人的心灵去下功夫,就可以成就佛道。
从经典文字上:心、佛、众生三者亳无差别。佛和众生都有佛性,其差别只在迷悟两个字,迷失了自性,就是众生。然而,我们众生怎能和佛比,佛恩𧶽我们戒定慧三学,我们只是普通的众生向佛学习而已。。我们需要有自知自明,以为自己成了佛是件很糟糕的事。。
由我们自己来受戒行禅而得的答案,才是让自己驚嘆不已的。。
除了律己正行,烦恼灭度。找到三界由来与找回自性,才是意义非凡。
Tuesday, 5 January 2016
初禅略说 (28)世间心
初禅略说 (28)
色界善心五个,和欲界大善美心一样,可分为三级,共十五个。
(1)色界善心 (5)
(2)色界果报心(5)
(3)色界唯作心(5)
一个有因果知识的正见禅修未来阿罗汗,“伴随正见” 的再生䛊,將会一一的犮展和完成所有的五个色界善心。
色界果报心是色界善心的业果。是色界众生的果报再生识。理论上,当一位禅者修禅住立第一色界善心之時,如果往生,第一个色界果报识的再生识将使他再生于第一个色界天。。。{如果住立于第二个善心,则第二色界果报䛊的再生识将使他再生于第二色界天。。如此类推}
阿罗汗修持安止禅,一一发展全部五个色界唯作心,而不是色界果报善心识。
因此色界善心和色界唯作心可以在欲界(修侍接近阿罗汗的禅者和色界众生} 可以领受到。而色界果报识只能在色界才能领受到。
何为加那
加那是一种全神贯注,心住立喜乐一境,不散的专注于目标。
专注的组合因素有五(五禅支):
(1)寻 = 开始行意导向入出息。
(2)伺 = 继续支援,持续的行意投向于入出息。
(3)喜 = 乐于目标
(4)受觉 = 有二种
A.乐受觉
B.静安的
(5)一境性。
心住立于目标是受到寻伺喜乐定的因索所影响。修止禅强化和发展这些因索来达到心智訓练的目的。
我们的心一般上都不是处于静安的,而是持续的受到色慾丶 恶作丶睡眠丶不安丶掉悔与疑法不断的扰动着。
渴望性慾常使心排徊于之前肉慾乐受的情景。瞋恚使不如意忿慨的事物常现眼前,刺激我们的情绪
。睡眠、不安和掉悔、疑法等,蒙蔽了我们心智的视线,扰乱分散了心的集中力,使我们不能清楚的反照自己,也不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真正利益。
。睡眠、不安和掉悔、疑法等,蒙蔽了我们心智的视线,扰乱分散了心的集中力,使我们不能清楚的反照自己,也不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真正利益。
这些障碍,可以通过修止禅,暂时克服之。
五个加那因素寻伺喜乐定,可以促渐的发展:
寻 : 行意目标暂时克服睡眠。
伺 : 支援行意观察目标暂时克服疑法。
喜:禅悦驱除不安放逸。
乐:喜,带动了对入出息似相感到悦乐,而造成持久的专注。暂时抑制不安掉悔(任性妄为)恶习。
定:纠集心识,专注入出息似相目标,到达一心专注時,暂时抑制了色慾的困扰。
当五盖暂时消失時,心遊失于目标的次数越来越少,此時到达了低程度的禅定 - 近行定。此時五个加那因素中的喜、乐非常卓越。禅者体验到不曾有过的殊勝禅悦,禅者到达了安止定。在此境地之中,禅者享受安穩睛朗的宁静(不为五盖及贪爱所抄动的安宁快乐的方向- 自性淸净的道德方向)充满喜悦幸福。只要禅者的隨意喜欢,随時随地都可以让禅者出禅后,再入禅時,尽情重温享用这禅悦。如果禅者修持正确,禅者可以继续全神贯注于禅境,一段非常長的時间(闭关)。在这专注的境地里,五官和五蓋的活动暂时停止,意识处于高度的禅悦之中(从四禅天之第二加那开始。。四禅过后是四空定 - 即是入关到出关的过程)。
(有关行禅可向禅学中心专人请教)
文字的表述色界善心:
第一个禅那:心识伴随寻丶伺丶喜丶乐丶定。
第二个禅那:寻消失,心识伴随,伺丶喜丶乐丶定。
第三个禅那:寻和伺消失,心䛊伴随,喜丶乐丶定。
第四个禅那:心识伴随,乐丶定。
第五个禅那:心䛊伴随,定。由静安所取代。
无色界心
共有十二个无色界心,可分为三级别。
1,无色界善心 (4识)。
2,无色界果报心 (4识)。
3,无色界唯作心 (4识) 。
共 12识。。
外在世间善恶有报,而我们本身的内在世界里,固有的世界,是个因缘果报的世界。由戒律行禅的持修净业的业行识,果报心识从欲界往上色界。。无色界。。出世间心法的世界。
在人类內心的世界里,内心深处不知不觉的贪爱,无時无刻都在伺机以待的,等待着机会的到来而现起种种行为。人类内心世界,也和外在世界的逆水行舟一樣。。都要自己的努力和坚持的修正。。尤其是一个把自己定位于修行的人。。行人如果不增強自己的观照力,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也认为小恶是不要紧的。。那么墮落就像逆水行舟,倒退是件非常容易而必然的事情。。
一个专心求道者,未来阿罗汗者,可得四个无色界善心(四空定天)。。只有成就阿罗汗才具有四个唯作心 。。无色界善心和无色界唯作心,在欲界的专注求道者和无无色界众生可以体騐到。
四个无色界果报心是无色界善心的果报。只能在无色界才能体验到。因此,一个禅者到达无色界空定的住立,如果命终,原理上将使他出生于无色界。
色界加那和无色界加那
当禅者犮展了色界加那,在第二禅天禅悦自來,对世间贪愛开始减少了,在第三禅天禅悦最甚,之后开始大幅度的消减。。完成全部五个因素后,禅者的专注结合着第五色界加那,作为根据基础的禅階,往上无色界。。
禅者在此境地会思索身体面对的种种不圆滿:飢渴、冷熱、疒苦丶蚊虫忧害丶老疒死等等。
这時褝者从第五个加那出离,禅者意识到出离身躯(色界),到达一个空阔无比的天际。这是第一无色界加那(空无边处定:第一空定)。心眼忽然开阔起来。
経过一些時日的出定、入定之后,渐渐的到达了更大的无边无际之境 - 第二无色界加那(识无边处定:二空定),这時禅者专住识无边处,禅者心的知觉开阔起来。禅者再继续犮展到达无所有之境 - 第三无色界加那。。到达第四空定。。。非想非非想 。心的炽知细微,缘无边際虚空,到达第四加那。。这時的识知越来越细微,是乎不能察觉到。察觉到只剩下继续维持生命的基本生理心识。
四个无色界加那(四空定)是出至第五个色界加那为依据基础,是属于同一个组别的。有同样的两个加那的要素:静与安止。此四无色界,于五蕴中无色蕴,只有受想行识四蕴的捨色想(无想非非想)而缘无边的虚空故名无色界。贪爱暂时消失。
四个无色界加那(四空定)是出至第五个色界加那为依据基础,是属于同一个组别的。有同样的两个加那的要素:静与安止。此四无色界,于五蕴中无色蕴,只有受想行识四蕴的捨色想(无想非非想)而缘无边的虚空故名无色界。贪爱暂时消失。
此四无色界善心即:
空无边处德性识,育心一境,伴随静安。
识无边处德性识,育心一境,伴随静安。
无所有之境德性识,育心一境,伴随静安。
非想非非想德性识,育心一境,伴随静安。
无色界唯作心:
无色界唯作心 (4䛊)
无色界唯作果报心(4䛊)
无色界德性心 (4识)
(共12识)
不善心 12
无因心 18
欲界美心 24
色界心 15
无色界。 12(+
=81 世间心
禅者経过了四禅八定,必须犮愿再来。。。重燃心火。。当心火重燃時,心的真面目诸烦恼就一一现起,而由住立于清浄的果报心所犮现,而一一击退。。整个过程非常非常的辛苦。。和耗時的代价。。学人必须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分筋挫骨。。绝后蓬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处境。
Saturday, 2 January 2016
锡籣佛牙寺
我们是个托钵、提倡慈悲喜舎的。衣食住行都是来自大众人们的供养和支持的。。
钱财来至大众,也必须然回之人众。
每当发生天災人禍,如地震伤亡之時,人们一般上都会在第一时间里,给予金钱物貭和精神上的慰问和帮助。但,遍遍,就有一小部分的人,说是因为杀生造成的,而不是以地壳変动造成的科学为依据。这么一来,我们在他人眼里会是一个怎样的團体?
在受災人群的眼里,我们这个團隊是慈悲嗎?我们经典教导的是合乎科学吗?我们的生存,是否有利于大众社会吗呢?旧時佛教在印度的灭亡,而到达锡籣的逻辑,是否和此事有关呢?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