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30 September 2017

心无所著而生其心….自性




佛性丶真如丶真性

【佛性】   佛者觉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佛性即是一切众生永不変異的觉悟之性。 涅槃经
                   说:—切众生悉皆有 佛性,如來常住无有変異。 

【佛性真如】 佛性与真如。能觉悟成佛之性,叫做佛性。不生不灭之实体,叫做真如。佛性    
                         与真如,同体異名。

 【真性】 不假叫做真,不变叫做性,此真性即吾人本具的清淨心体。

Wednesday, 6 September 2017

【解脱与无明】

【解脱与无明】

佛学的目的地是解脱生死,让我们找回清洁自性(真如丶佛性)了知三界由来。

 何谓『性』? 拿个比方,海水是醎的,无论去到那里,海水一律是醎性的。而每—个人都同样的,清洁佛性。。(真如)。由于一念无明,贪爰烦恼遮蔽而三界轮转。。

 佛学以戒禅,空苦无常无我因缘生灭,业力世界,无人主宰。。成住灭空诸法,让行人回头是岸的自修,回归正觉之性。。自证三十七道品与三界由来。。
 行人因修道的结果,迷想渐断,证悟渐增,遮蔽消失,无为法与不相应法的心识获得开展,本性智慧(四智) ,自然开明。。即所谓的戒定慧三学。。

 无尽世以来由自己造成的贪爱烦恼,由自己三僧砥赲的砥砺精进而灭度,而回归。 。只有自己的努力与力量,幚助自己,並沒有任何外在超能力可以解救任何人的内心烦恼,也並非外间种种传言,无明消极,不知八正道不務正业。 。或众多礼仪就是辨法。。

 世间人,自己的身心世界都不能了解而解救自己丶超度自己。。反要怎样解救别人 ,或以种种人事道理,诸不洁说法,可以超度解救他人的力量嗎?三界昏睡是不知夜长的。。

Sunday, 3 September 2017

初禅略说(44)。:【有餘涅槃】

初禅略说(44)。:【有餘涅槃】 

【有餘涅槃】

 1.依小乘的说法,阿罗汗惑业已尽,生死已了,而身体尚在,名有餘依涅槃,言其生死(污染)之因虽尽,但还餘有漏的依身在,待到依身亦亡,则名无馀涅槃,或无餘依涅槃。
2.依大乘的说法,菩萨変易生死之因尽,叫做有餘涅槃,要到変易生死之果尽(生死已了),獲得佛之常身後,才叫做无馀涅槃。
3.大小乘相对说,小乘的无馀涅槃,因尚有惑业苦的残馀 ,故叫做有餘(旧有的身业残留)。至於大乘的无馀涅槃,因究竟而无残餘,故叫做无餘。。

让我们先看看所谓的【二种生死】: 分段生死和変異生死。
分段生死是凡夫门於三界内肉体的生死。 変異生死是菩萨门於三界外(阿罗汗以四禅八定之后。。菩萨以印持无所取之后)精神上心念变異的生死 。三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结果,迷想渐断,证悟渐增,每—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度生死,其変化神妙莫测,不可思义,故名変異生死,或不思义変異生死。

从有餘涅槃(2)与(3)的解说看来,非常明显的,是因为行人没有行禅专注观心的经验,僅从文字表面上的解讀造成的。 无尽世的烦恼並不会因为所谓的证悟(改变见解),或甚至是用佛法戒禅引起的精神心念变異尽,即所谓的 "成佛" 而烦恼消失。字面上的生死尽(烦恼妄我涅槃丶成佛),只是大致上说而已,並非—了百了,那是文字般若记录内心过程的一种表达的方式。其实当我们入流亡所之后,心火重燃,到完成心的变異,修断的烦恼也僅是渐次的,之后,如果没有禅的坚持专注力(或被念头分化),就不会追击剩餘的烦恼,况且,由于这个身体的存在,生活与环境的接触,尤其在遭遇到逆境時,那些剩馀和藏存的烦恼
,才会自然的再次出现。戒禅坚持专注成习的禅者,才能具备常态性的追击习惯能力,而有所犮现丶更正着丶继续追击烦恼。相反的,—个养静处优,沒有逆境,烦恼就不会被犮现和仟灭,而长命百㱑的躲在心里,等待時机的到來。。烦恼不灭尽,春风吹又生,行人在不知不觉之中 ,慢慢的变回原形。这樣一來,行人要从自己的内心世界走出来的日子。。就无尽延长。。即使禅的四禅八定 ,心的涅槃灭尽之后,也是暂时性的(无常)。戒禅功德耗尽之后,行人与外在环境的接触,隐藏的烦恼就会慢慢的出现,只有坚持精进跟进的行人,就会隨顺生活因缘,就地取材,给于—— 的仟灭,不再来世(文字 般若)。。

佛学只是提供方法,我们內心的烦恼只有通过各自所遇到的法门去行持,达到所谓先证而后修的跟进努力来达到自己造业,由自己的努力 ,救助自己的目的地。只有自己才能解救自己
。並非外在超能力,也不是拜拜佛, 或种种典礼可以解决的。

有些法门,尤其是那些动用心念来达到入流亡所的目的地的法门,由于心力不能全心全力完整的处于宁静专注的情况,常处于念头分导,就无法看到四禅八定,以及心火重燃的过程,以及心的生灭因缘,也就无从细心的跟随心念到入流亡所,绝境逢生的並进着。。只能从文字般若中学习和转変见解。(因而也容易受到种种吹虚所影响)。

这套心的涅槃法,心火 "为大爱重燃" 之前,充满妄觉,因此迷伩色彩较重的法门,出离 "心的法界" 世界,就会比较慢长。尚要在自己未完成学业,就提倡追求慈悲住世功德,又另一个方面,慈悲生命,这些固然都很好,又必须在自己的生活与事业上用心,那么身处于这样的大环境里,分散了有限的注意力是非常容易的。

不但如此,由于我们—生的時間有限,有行人还在学习之中,学前就加入攀比的隊伍是浪费時间的。因为法门不同,方法也就不同,目的地也不尽完全相似。。文字不能达意的情况下
,要达到真正的了解是不易的,应珍惜节省時间,不做无谓的浪费 。阿罗汗法门还要细心的经过四禅八定,天界熱受,以及天界与凡界的時差,还要观身心丶解心等等的经历,以禅的坚持细心产生的专注能力,看到自己的内心的行为法则与潛伏深藏内心的烦恼(万法),让行人在常持专注之中,窮追不舍的追击仟灭,做到最后的努力。达到最大的效果,用去不短的時间,后半部继续不断的跟进追击,遀着烦恼渐渐的消失,自己从自心之中。。一步步的走出来(与二种生死的解说—致,变異尽,剩下依身)。

虽然每个人都有同样的程序 ,然而不同的法门主张和方法经论的制导着行人各自的范围前進着。学佛的本來目的地是让我们此生成就佛学,达到人生愿望,倘若因为法门不同,又外加了其他主张的教法所分导,无意間反而造成对行人的不利和专注力分解,也拖慢和廷长時间
,甚至不能到达目的地是可惜的。。文字上所谓的究竟即佛,破最后—分无明,则惑尽真纯
,徹证即身本具的真如佛,入妙觉位而成佛。 。菩萨変易生死之因果尽。 。獲得佛之常身後,才叫做无馀涅槃。文字世界。。不能让学人自强不息从心中走出来。。文字是不能及。

我们身处的学习环境,除了文字束缚,经论攀比之外,还有素食和非素食丶大小乘的种种无尽攀比。。 佛教分化多時,谁也沒有任何的力量,可以恢复本来的樣貌。。人们对于自己的法门是有情感而敏感的,事到如今,学人只好依据自己的 法门自我努力。。学前的任何攀比
,与世人的无尽吹虚 ,並不能带给行人修证上的真实利益。。相反的,学后的多学广聞才是有利远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