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30 September 2016
Wednesday, 21 September 2016
Tuesday, 20 September 2016
Saturday, 10 September 2016
初禅略说(31) [声闻乘]
初禅略说 (31) [声闻乘]
二乘或三乘之一,凡是闻佛音声和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到阿罗汗,论時间,速者三生,遅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
[大乘菩萨法门
【三贤】
1。十住十行十廻向諸位菩萨,但断见思惑,尚有尘沙无明惑在,未入十地聖位,所以
只称三贤,或地前菩萨。
2。合声闻乘的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三者,名为三贤。
二乘或三乘之一,凡是闻佛音声和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到阿罗汗,论時间,速者三生,遅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
[大乘菩萨法门
1。十住十行十廻向諸位菩萨,但断见思惑,尚有尘沙无明惑在,未入十地聖位,所以
只称三贤,或地前菩萨。
2。合声闻乘的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三者,名为三贤。
[别相念处]
指声闻乘行人修四念处時,將其分开來作观。
[总相念处]
声闻乘行人修四念处時,每作一观,即併作其馀三观,如观身不净時,併观此身是苦
丶无常 丶无我是。
[四念处]
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观身不淨。受念处是观
受念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
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五停心观】
能使五种过失停止於心的观法,亦即声闻乘人在最初入道時所修的五种观法。
一。不浄观,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屬不淨,以停止贪欲。
二。慈悲观,是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憐之相以停止瞋。
三。因缘观,是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歴歴分明,以停止愚痴。
四。念佛观,是观察佛身相好,功德莊嚴。
五。数息观,是观察呼吸出入之相, 以停止散乱。
【四加行,四善根的别名】
(1)指上座部之暖、顶、忍、世第一法。声闻乘行人修五停心观及四念处观之后,接
着须修四谛观 (苦集灭道諦) 。当无漏智火將生,心中光明啓犮之時,名为暖位;进
而智慧増长,达到顶点,名为顶位;再进而明四谛之理,其心坚住,决定不移,名为
忍位;更进而到达有漏智的最终点,在世间有情之中,最为殊勝,名为世第一法。
着须修四谛观 (苦集灭道諦) 。当无漏智火將生,心中光明啓犮之時,名为暖位;进
而智慧増长,达到顶点,名为顶位;再进而明四谛之理,其心坚住,决定不移,名为
忍位;更进而到达有漏智的最终点,在世间有情之中,最为殊勝,名为世第一法。
(2)指大乘之暖、顶、忍、世第一法。以佛觉为己心,如火欲燃,名为暖;以自心成佛,如
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印持无所取之境,顺忍所无取之心识,名为
(暖位以佛觉为己心,顶位以自心为佛境,忍位则觉於中道);由此更进,则迷觉两忘,
中边不立, 虽未至初地见道之出世间,然已到世间的最后边际,纵属有漏,但在世间已
是第一,名世第一。在此大乘暖、顶、忍、世第一四位之中,前两位修四寻思观,观所
取空,后两位修四如实智,观能所二取皆空。
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印持无所取之境,顺忍所无取之心识,名为
(暖位以佛觉为己心,顶位以自心为佛境,忍位则觉於中道);由此更进,则迷觉两忘,
中边不立, 虽未至初地见道之出世间,然已到世间的最后边际,纵属有漏,但在世间已
是第一,名世第一。在此大乘暖、顶、忍、世第一四位之中,前两位修四寻思观,观所
取空,后两位修四如实智,观能所二取皆空。
十地菩萨:
"一地" 成就十波罗密,"二地" 的离垢地,成就 <戒> 波罗密。"三地" 得三明,心光开犮。
"四地" 三十七道品具足。五地成就 <禅> 波罗密。。。六地现前地,即真如本性显现之
位。亦是最勝般若显现之位。。
"四地" 三十七道品具足。五地成就 <禅> 波罗密。。。六地现前地,即真如本性显现之
位。亦是最勝般若显现之位。。
从这片段中,再和上座部对照一下,不难看出无论大小乘,都是导向禅定,三十七道品觉支和变異生死的目的。 然而。。三十七道品觉支乃文字上的记載,是戒波罗密及成就四禅空定的禅波罗密之后,心灯燃起(心光开发),心的自心清净历练的一种觉知过程(三十七道品)。是故笔者认为禅波罗密的四禅八定是在三地与四地焰慧地三十七道品之前。(念佛禅丶咒语禅,色聚禅等没有四禅八定,它们以近行定为智慧眼)。。
但从学习上看来,大小乘的目的相同,只是在程序上和应用的方便法有少許不同 (附加了不共般若) 。事实上,三昧定境是修禅行人必经的过程,以近行定的观禅乘法的修行,人生時光已经不什么夠用了,如果再继续以安止禅前进來达到到四定。。出定,又非一朝一夕。除非行人在较早時,越过不共般若,自行闭关完成禅波罗宻及三十七道品。因此,能到达的行人是少之又少的。能自行闭关越过不共般若自证者,也因此比较不噐重不共般若。 大乘的五十二心路程序加入了不共般若,除了時间是额外的漫长之外,不共般若波罗宻最后。。法也应舍的理由。。
五十二个心路的资糧位,是住心向内心的修行法,而十地菩萨是内心往外破蛹而出的出心法。行人一层一层的修,一篇又一篇重复的修,从欲界心修到出世心。。
然而,魔佛和魔禅都须要通过的。成功海航的途中,总是驚風巨浪。。
整个佛学的追根究底,心路历程的探索行动之中,禅者所追踪的憑据缐索是。。残留于我们内心深处,无尽世的生命苦难的追究,而找到 “贪愛” 造成的无尽苦串。。以持戒行褝四禅八定,完成三十七道品。使心淸净時,贪爱烦恼,灭尽蕴处界空后,剩下的记忆识所之中。。禅者方才找到不为人知的不灭常在的。。清净自性。。也在残留的记忆深处里,找到三界不同熱受的生话印记的记忆,发现了三界轮转的证据。
经过了这么漫長的三界无数次的生死。而这个记忆是谁把它传下来的呢?
答: 。。。真如 (第九识,菴摩罗識)。。不灭永相遀。。。
经过了这么漫長的三界无数次的生死。而这个记忆是谁把它传下来的呢?
答: 。。。真如 (第九识,菴摩罗識)。。不灭永相遀。。。
果然,。。八识心田未荒芜。。依然识得来時路。
【真如】
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変,合真实不虚与如常不变二義,謂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实如此之本来面目,恆長如此不变不異,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
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伩论說説 :一切諸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畢竟平等,无有变異,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変,合真实不虚与如常不变二義,謂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实如此之本来面目,恆長如此不变不異,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
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伩论說説 :一切諸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畢竟平等,无有变異,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註:禅学困境,及文字般若的困境都非外人容易开解的。一切行人也都是明知山有虎,编向虎山行者。
Friday, 2 September 2016
[国泰民安,風调雨順]: 廻向与神通
[国泰民安,風调雨順]: 廻向与神通
每当完成了佛事,或完成一些利益人群的事情,如印経、大德分享流通,造桥修路,扶贫濟苦等之后,都把所有的功勞(功德)转送(廻向)给父母、亲友,社会大众。这样常态性的教育訓练和努力,使学人渐渐的觉醒自己对家庭、社会、人群的义务和责任。。
只要学人继续持戒行禅的努力向上发展,不要迷信和執著种种善巧便,暇以時日,人格品性自然而然的清净高尚起来。。。服务众生也就不为任何的回报。。
只有自己,才能改変自己,没有任何界外超越力量,可以改变任何人。。
一个神圣的教育,能让一个人找回自性,改变业力,回报社会人羣的教育,来达到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的目地。。
人与人之间,和平与安宁才是真正需要的生活。国与国之间,和平才是合乎双方利益的所在。。人性与和平。。几千多年来传播的信息。。
人与人之间,和平与安宁才是真正需要的生活。国与国之间,和平才是合乎双方利益的所在。。人性与和平。。几千多年来传播的信息。。
Thursday, 1 September 2016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