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1 August 2016

[实有丶实我丶实空丶实性丶实相]

【实有】实在的有。世人不了知一切诸法都是缘生的,无有实性,因而妄執它为实有。

【实我】实在的我。我本来是五蕴假合而有的,离开了五蕴,那里有实我的存在。

【实空】一切法皆因缘生,无有自性,故谓之实空。

【实性】真如的别名。仁王经說:《诸法实性,清净平等,非有非无。》

【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諦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

Friday, 26 August 2016

【放下分别、執著】菩萨行深波罗密多時。。

【放下分别、執著】菩萨行深波罗密多時。。

我們所看到的世间事物,都是我们身心对外在事物的法義解讀和看法。
包括由五不正见所引起的理念之惑;或由贪瞋痴等烦恼引起的執迷于事物的所知见之惑 ; 或以分别起的烦恼和所知障见惑; 俱生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思惑。这些见思心法对事物的分别与執著,自然而然的,在不知不觉之中生起。。

換个比方来说,如果我们见证一件事情发生的整个过程,而我们是局外人,没有利益上的任何关系
,那么,就不会当局者迷,而是旁观者清。。因为沒有利益上的见思之惑,了了分明。。也就是说
,如果没有 (或放下) 了分别、執著,清净心眼就自然而然的能看清事物,知见分明清楚,这样的心眼,对于寻找和证知真如自性也就开創了有利和必备的条件(资糧)。。

菩萨行深波罗蜜多時,见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然而,要放下分别、執著的习惯可不是说放就放的了的,而是要持戒行禅的长久努力,到达十地菩萨的初地,才能证知的。。放下了分别執著,也並非就是到达佛学的目的地。倘若要达到自証真如本性。。还须要路经二空、六波罗密、三十七道品、内成就禅波罗蜜、诸法本空而不住于空、诸法幻有而无所愿求、诸法无相而无不相入于中道现前地(真如本性的显现之位。。六地)。。的変異生死
这就是所谓的以清淨之眼看事物,事物才能从名相中脱落,而找到真实。我们解讀文字,以及文字般若所要表达的意思,有時是很难表情达意的。。差之毫厘繆以千里的。。因为佛学上的文字般若
,主要表达的是心的变異生死上的心路禅学。


Thursday, 18 August 2016

【福智】

【福智】
福德与智慧。
佛菩萨化身,
即以福德和
智慧来作荘嚴.。

Friday, 12 August 2016

[初禅略说(30)]【若谈不离身心处,离开身心无正法】

[初禅略说(30)]【若谈不离身心处,离开身心无正法】

三十七道品是在戒波罗密及禅波罗密在心灯重燃時,戒与禅的果报心引起。。心的自心淸净历练的一种觉知过程。
五十二心路开始的资糧位:是使心清浄法。十地是:心的起修法,从资糧位修起,修到十地的整个过程,即是使心清净方才起修的过程。
然而,从文字的片面上来看:是心的起修方才起清净。。文字有時是。。不能表情达意的。。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四禅八定。。也然
我们都有同样一般的身心,我们所看到世间事物的刹那,是心对事物所下的偏面法义解读(概念见解)就執断的一种想象和看法。我們内心分别的烦恼和所知的见思俱起所認定的事物,而事物本身有時並不完全依照我們所設定的樣子。。人人对事物的想法见解,是非对错大致上都有同样的感受和知觉力。當我们在看经文時,我们一般都以为我们的见解看法是对的,他人也如此。。其实有些经文所註的法義,在大多数人所认同以为是正确的看法里,其实是否真的就是正确的呢?
禅境到达色界時,出现的所谓殊勝的快乐是我们世上生活中从来不曾经历过的(本不属于这个世间的东西)。也从来沒有任何人能夠告诉我们有这様的一种乐受。。但,禅那到了色界時,却出现了这种殊然超越一切的乐受,让禅者在行禅的功德力中,亲自领受数天。。这种世上从不曾有过的熱受经騐,为什么会在我们的记忆中跑出这样的热受來呢?同样的一旦到达了无色界,无色界的乐受反而比不上色界的快乐。为什么在禅波罗密,我们的腦袋深深的记得这两种不同的生活熱受呢?我们似乎是曾经在这种生活熱受的环境中渡过了一段非常漫长歲月,才会餘留下来的一种过去生活体验経历上的印迹感受记忆。。

再者,学佛离开身心无正法,知法见法的感动。。。才知顶戴感恩聖者佛陀。而不是因为我拜了一个出名的某某,他所説的都是正确的。。五十二心路的 “菩萨利益众生” 是排在成就禅波罗密之前,广化众生,要到达愿波罗密涅槃,还有个未知数,非常遥远的距离。。我们可要有自知之明,了解那是什么回事。。学佛非得要靠自己是不行的!

法州以法依,自州以自依。自強不息。祝福顺利。。



Friday, 5 August 2016

三界。。怖魔?

三界。。怖魔?
我们的心,本来就无须外在的任何东西,自心也本来自由自在的无所牽掛。。静。。安。。喜定。。
自从我们出生来到这个世界,我国身体的机能结構,是必须由外须来平息飢寒交渴的痛苦;而在進食和有所得時生起松解和熱受舒服的感觉。前须一过,后须又来的现实追迫和熱受牽引,使人处于隨顺欲求而安逸的佈局。。造成无所不欲的惯性欲望满足而。。渐渐的迷惑外在事物。。

在这世间,无论是。。色声香味触,每一味。。只要您的欢喜,隨時都能在自己的操作処理之下,从外得来,而引起您的欢喜、甚至称心满意为止。。无论是受想行识,每一法。。也都令您神魂颠倒,大呼快乐。只要您觉得这个世界真的能令我们的愿望有所成就,和欲望满足。只要您的见解认为世界是永恒快乐有所得的。。和佛法的无常空苦无我的见解相反。。而心干情愿。自愿常住的留下来。。就行。

奇哉。。
这世界,本是一个成住坏空的世界。我们的出生,意谓着我们走向一无所有,面对失去和破灭的事实。。然而一旦得到了人身,我们的见解,却认为是走向欲望满足,实有所得,常乐我净而追求永恒快乐。。而无所不贪。。贪的无窮无尽的变本加厉的迷惑起来

欲界的欲食二乐、色界的殊乐、无色界的无色身之乐,只要阁下用心的去追求。。心干情愿的,响往与长住。。

灯蛾扑火,见解束缚。鲤鱼躍尨门,遍体鳞伤。。

何謂【比丘】?
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三义。
一,乞士,就是一面乞化飲食,以资维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资長養法身。
二,破惡,此悪是指心中的种种烦恼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学,撲灭贪瞋痴等烦恼,以便达到
        了生脱死的目的。
三,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的众生皆为魔子魔孫,永远受他的控制,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
         的却在跳出三界,从解脱为期,大家都很认真修行,不为天魔外道所扰乱,於是魔宮震动,
         魔王怖畏起来,故谓之怖魔。

註:
常人一般都认为向外贪求是合情合理的!?
本篇的目的是在揭开一个不空不有 (无形而存在) 的清淨心性,即无外取,公正不遍,寂而常照的正觉智慧之性。。。
人皆有之。。
奇哉。。。

《念佛宗》

《念佛宗》
淨土宗的别名。又名莲宗,以阿弥陀佛経、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为依据,教人起伩犮愿,以念佛为行持,以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受阿弥陀佛的教导,寿命无限,直到成佛为止。始祖,东晉時慧逺大师。

《阿弥陀佛》
譯义为无量光,或无量寿故亦称为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念佛》
有三种:即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

称名念佛是口中称念佛的名号;
观想念佛是在静坐之中观念佛的相好功德;
实相念佛是观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的道理。

《念佛观》
五停心观之一。是观察佛身相好,功德莊嚴,以停止业障。

註:
称名念佛,即念佛禅。大乘52心路之学。
声闻乘,即七方便四果。
八万四千法门,同证一如真理见菩提。